合掌禮盛行於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尼泊爾,印度等亞洲國家。合掌禮,又稱"合十禮",原是印度古國的文化禮儀之一,後為各國佛教徒沿用為日常普通禮節。行禮時,雙掌合於胸前,十指併攏,以示虔誠和尊敬。遇到不同身份的人,行此禮的姿勢也有所不同。
合掌禮盛行於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尼泊爾,印度等亞洲國家。合掌禮,又稱"合十禮",原是印度古國的文化禮儀之一,後為各國佛教徒沿用為日常普通禮節。行禮時,雙掌合於胸前,十指併攏,以示虔誠和尊敬。遇到不同身份的人,行此禮的姿勢也有所不同。
亦稱合十禮,是佛教徒的普通禮節。左右合掌,十指併攏,置於胸前,表示衷心敬意。原為古印度的一般禮節,佛教沿用之。《法華經?譬喻品》中載:“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此外,合十的手式的造型與佛教經典中的“佛印”(即手印)的意義相符。
德宏傣族、德昂族與隴川縣阿昌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故皆通用此禮。1985年前,只有僧侶互見或俗人見到僧侶、佛像、佛塔等時才施此禮;對父母、長輩、恩人或德高望重之人則行跪拜叩首禮。1985年後,社會交際活動增多,合掌禮亦隨之走向民間,逐漸成為民間交往和外事往來的常用禮節。
致合掌禮對不同輩分和地位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分為三種:小輩見長輩雙手舉得較高,一般至前額;平輩相見舉到鼻子高度;長輩對小輩還禮到胸前為止。地位較低或年紀較輕者應首先向對方行合掌禮。當別人向你合十致意時,你應合掌回禮,否則失禮。合十以後不必再握手致意。在分別告辭時,也應行合掌禮。
若行走中施行,要雙腳站定;若是坐著施禮,則應打著盤腳;戴帽者須摘帽,並夾在左腋窩下,然後雙手合十施禮;撐傘或手不空者,應將東西歸攏在左手,用右手施單手合掌禮。通常施禮時應垂首致候一聲:“育利金旺(系傣語,即好在好吃)!”或“育利散煞(系傣語,即幸福吉祥)!”然後放下手,恢復姿態。僧侶一般不向俗人回敬合掌禮,只是點頭微笑致意,或問聲“育利利育利(系傣語,即健康愉快嗎)?”回禮者,亦應向對方致候:“育利金旺!”或“育利散煞!”
除夕的一步步靠近,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時候,有必要對除夕這個節日,進行更加深入的瞭解和認識,除夕貼春聯就是一件重要的風俗,也是一件傳承風俗習慣的事情,未來的生活有可能會收到影響,因此,瞭解除夕貼春聯的寓意是有必要的。
春節貼春聯的漢族民俗起於宋代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貼春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原來主人是個閹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春聯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貼春聯也是繼承傳統習俗的一種方式,是對祖先的尊敬,對傳統的繼承。而我們在春節貼春聯也是為了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闔家幸福。象徵美好願望古人貼春聯是為了驅邪保平安,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春聯中的紋飾,如魚,寓意年年有餘;美好的語言,如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等美好的祝福語表達了人們對來年的美好渴望。
春聯都是紅底黑字或者紅底金字,加之各種紋飾,符合新春的喜慶和歡樂,象徵著喜慶歡樂。每逢春節,家家戶戶貼春聯,寓意過年、新年,增加節日氣氛,看起來非常喜慶。驅邪避難,民間說法有避兇免難的作用。這一說法來源於年獸的傳說,據說年獸怕紅,於每年除夕家家戶戶貼對聯,就是為了驅除年獸,因此貼對聯的習俗流傳至今, 表達了人們避兇免難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