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名家文化曲藝詳解:袁世海簡介的故事

名家文化曲藝詳解:袁世海簡介的故事

  說起京劇那可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是戲曲大全中裡的劇種之一,亦是我們的國粹。袁世海不知道大家熟不熟悉可能現在好多人都忘記了。記得在小時候有次陪奶奶看戲就曾看過他的作品。其實老實說那會的我一點都不懂什麼事京劇,就是看了他的大花臉覺得好玩而已。閒話不多說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他吧。

  八歲拜許德義為師練功學藝,又向吳彥衡先生學習老生。一九二七年入富連成科班學戲,藝名袁盛鍾。初學老生,後隨葉福海、裘桂仙和王連平、孫盛文(袁世海的師兄)學花臉,始易今名。在八年科班學藝期間,勤學苦練,潛心學習前輩及名流的表演藝術,技藝超群,學業突出。由於他聰穎好學,很快就學會了《失街亭》的馬謖,的黃蓋、曹操,以及《法門寺》的劉瑾等角色,演出效果極好。

  袁世海為得到深造,一九四零年拜郝壽臣為師,技藝更見精益,成為郝派藝術的主要繼承人。在此後的十幾年演藝生涯中,曾與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徐碧雲、馬連良、譚富英、高慶奎、周信芳、蓋叫天、奚嘯伯、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新豔秋、李萬春、李少春等名家合作演出劇目三百餘出。在同各流派藝術家合作演出中,吸取各家精華,博採眾家之長,極大地豐富了自己的表演藝術。

  在舞臺上,成功地塑造了各種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他主演的十餘出扮演曹操的劇目贏得了觀眾廣泛的喜愛,形成了袁派表演藝術的風格體系。先後搭李世芳的承華社和馬連良的扶風社,與李世芳、馬連良、李盛藻合作多年。他與李世芳合演的《霸王別姬》,與李盛藻合演的《青梅煮酒論英雄》,與馬連良合演的《四進士》,成一時名劇。新中國建立後,曾與李少春共建“起社”(劇團)。

  一九五零年春,同李少春、葉盛章等人率先將私人班社改製為以集體所有制為基礎的新中國實驗京劇團。排演了新編歷史劇《將相和》、《野豬林》、《雲羅山》、《血淚仇》、《夜奔梁山》、《虎符救趙》等具有新時代氣息的大型劇目。

  袁世海先生多年來十分關注並積極投入對青年演員的培養工作。臺上帶,臺下教;言傳身教,誨人不倦。他到全國各地教學講課,先後收徒二十餘人,盡心、盡責、盡義務,不圖虛名,無私奉獻。碩果累累。他的學生不僅有京劇的,而且還包括評劇、漢劇、晉劇、河北梆子等地方劇的學生。他積極參加京劇資料的搶救傳承工作,高質量的完成了“音配像”和“晚霞工程”的任務,他作為院藝術指導委員會的顧問,多次號召老藝術家們並積極帶頭投身於傳承授藝的工作。他熱忱地到各高等院校面向大學生和外國留學生講授京劇藝術,普及民族文化。

  袁世海先生熱愛黨,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一生追求進步。自一九五三年遞交第一份入黨申請書,直至一九八零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歷時二十七年,矢志不渝;他為執行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不顧年事已高,率先身體力行;他多次將演出收入作為黨費上繳,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對組織的深厚感情。他為人正直,光明磊落,不記得失,實事求是,廣為同行讚譽;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樂觀向上,關心同志,平易近人,深受大家的尊敬。袁世海先生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愛國、愛黨、愛藝術的理想和誓言。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先進文化的代表,德藝雙馨的典範,繼往開來的功臣,民族藝術的驕傲。

  二零零二年十二月十一日上午十時五十分,有著“活曹操”美譽之稱的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袁世海先生因心肺功能衰竭導致腦死亡搶救無效,於北京復興醫院與世長辭,享年86歲。

名家文化曲藝詳解:尚小云簡介概述

  尚小云是現代中國京劇代表人物之一,與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並稱“四大名旦”。屬著名的京劇旦角,著名的京劇演員,是具有深遠影響的京劇表演大師,尚派藝術的創始人。本期戲劇文化將為你介紹尚小云。

  尚小云(1900年1月7日一1976年4月19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演員,尚小云是中國具有深遠影響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中國現代京劇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藝術的創始人。是四大名旦之一。

  尚小云名德泉,字綺霞;祖籍河北邢臺市南宮市。1900年1月7日出生,他在近六十年的舞臺實踐中創造出了“文武並重,歌舞兼長,清新英爽,灑脫大方”的京劇尚派藝術,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

  尚小云

  是現代中國京劇代表人物之一,與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並稱“四大名旦”,其一生藝術經歷,恰與中國京劇鼎盛時期相始終,是京劇中後期歷史的見證人和參與者。

  鐵嗓鋼喉,高勁圓亮

  尚小云出科以後,先後從孫怡雲、張芷荃學戲,又得益於陳德霖。並從王瑤卿、路三寶學花旦戲,隨李壽山、陸金桂等學崑曲。所從師者,均為老成典型。因而早年即為文武昆亂不擋的出色旦角,而尤以其青衣戲最為觀眾認可,被公認為“青衣正宗”。

  尚小云天賦極佳。其嗓音寬亮,扮相俊美,身材適宜。尤以中氣充沛、調門高亢、久唱不衰為難能可貴。由於其聲高勁圓亮,以剛為主,很適宜傳統青衣的唱法,是以早年初搭各班,以“二祭”——《祭江》、《祭塔》及《玉堂春》、《探母》等唱工劇青衣戲享名於時,故有“鐵嗓鋼喉”之譽。

  青衣一行,傳統上多演“貞節烈女”,其唱法不僅要求清亮嬌脆,還須有陽剛噴薄之音。自胡喜祿開創陰柔一路唱法以後,陽剛一路漸有不敵之勢。而孫怡雲、陳德霖等均準老派,以陽剛為勝。尤其是陳德霖,繼承了陽剛一派的優點,同時講究剛柔兼濟,開創了青衣一行新的演唱格局。

  尚小云在演唱上,直接繼承了陽剛一派的傳統,早期恪守傳統青衣“口緊字松”的唱法,其後受陳德霖影響,於剛健中輔以婀娜,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的發音上抗下墜,對比鮮明,注重氣勢,給人縱橫捭闔、拔險攻堅的剛勁之美,傳統青衣“節節高”的唱法,在他能舉重若輕。尚小云在唱工中,不但不像後來旦角每每減少詞句,有時還按老派唱法增多唱詞。如《玉堂春》,一般在“驚動鄉約和地保”後面,即接“拉拉扯扯到了公庭”,他卻接上“一旁又來了兩個官人,一個拉來一個扯”,然後才接“拉拉扯扯”一句。

  與四大名旦中其他幾位一樣,尚小云在京劇旦行各領域都有所涉足,無論青衣、花旦、刀馬甚至武旦,都能勝任愉快;但他的不同之處,是並不致力於打破這些行當的表演界限,而是在每一個特殊環境下,都以不同的行當適應表演的需要。在《探母》中,尚小云早年演公主,後來又演太后,他都恪守行當規範,公主以旗裝花衫應工,而太后則完全是青衣典型。又如《全部紅鬃烈馬》,尚小云在《武家坡》演王寶釧,在《大登殿》則演代戰,亦是青衣、花衫分明,決不含混。

  尚派唱腔的特點,講究攻堅碰硬,都以實音、真力轉折,決不稍懈;同時又以板頭的變化運用,打破唱腔的固定節奏,展示唱腔的豐富內涵;又以斬釘截鐵的斷和錯綜有力的頓挫,使唱腔錯落有致,往往在平易簡約、堅實整齊中呈現峭險之處,顯得力透紙背。而其快板、流水以及散板等處,則表現為酣暢淋漓,滿紙雲煙,和專尚纖巧者不同。

  文武兼善,面面俱到

  尚小云初學老生,繼之以武生、花臉,最後才改旦角。尤以武生,既有在科班時的基礎,後又有和楊小樓同班、同臺的經歷,體會極為深切。是以尚小云在其近六十年的舞臺生涯中,每以文武兼擅馳名。

  尚派的做工身段,如跑圓場等,能越跑越圓,有前激後蕩之勢。起落準確,跬步不失。舞蹈身段,如《御碑亭》中表現孟月華回家途中遇雨,泥濘難行,尚小云用了三個滑步:先是前栽,表現在泥濘中快行難以站穩;接著是後仰,腳下一滑,幾乎坐地;最後終於失去平衡,兩腿前伸從舞臺一角滑向另一角。三步緊緊相連,被稱為“尚氏三滑步”,在舞蹈藝術中而有真實生活的感受,至今膾炙人口。

  尚小云的武工,在四大名旦中獨樹一幟,最為人稱道。每舉手投足間,矯健非常。其《湘江會》、《戰金山》以及後來編演的《秦良玉》等戲的開打,在美觀中又別有一種威猛氣概。其扎靠戲,與楊小樓、錢金福等有同樣的優點:旗不亂、靠不掀、翎子不倒,在京劇武打表演中具有典範性。其晚年演出《雙陽公主》,在這些地方更顯老成典型。

  尚小云與楊小樓數度合作《湘江會》,而在起打中相得益彰,就足見他的功力。旦角武打身段,不像淨行及武生,站“大蹲襠式”,只是兩腿略拱的“女騎馬式”,蹲式幅度小,易搖晃或站不住。而尚小云在《湘江會》對槍打完“大掃琉璃燈”以後的掏翎挫腰騎馬式亮相,卻如錦?花墩,紋絲不動,極見精彩。

  《秦良玉》一劇,範寶亭飾闖塌天,被挑下馬後就地兩滾,動作飛快;而尚小云扮演的秦良玉,要在鑼鼓中立即將之刺死。這一身段不僅要快,還要分清一個在馬上,一個已墜馬,其間分寸頗難把握。而尚、範二人此處如驚蛇入壑,絲絲入扣,火熾而驚險。

  舞蹈是京劇旦行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發展起來的表演手段。尚小云在其新編劇中,也作了可貴的探索。如《紅綃》、《林四娘》中的劍舞,《婕妤當熊》中的扇舞,《雲?娘》中的即席跳舞作歌等,都是。尤以《摩登伽女》中首創化用“蘇格蘭舞”及夏威夷“呼啦舞”,為拓展京劇表演手段做出了巨大貢獻。

  尚小云除本行旦角以外,在反串戲及喬裝戲中,都展示了其文武全才、各行皆能的藝術功底。如其反串《八蜡廟》黃天霸,按武生演法,一絲不苟。又如演《翠屏山》石秀,《酒樓耍刀》及《殺僧》兩場,酒氣燻蒸,滿面煞氣。在“花梆子”中耍六合刀,敏銳絕倫,縱身幾個“蹦子”,掄刀下劈,其氣勢之迅捷,便是一般專演小生者,亦要為之退避三舍。

  加工舊劇與編創新戲

  尚小云打破了以往京劇旦行(青衣)專門講究“貞女節烈”的道德評判標準,從“烈”之一端引發了“俠”、“義”、“剛”、“健”等內涵,從更廣闊的層面關注婦女的生存和生活價值,實際上已隱含了對傳統婦女觀念的批判,頗具時代意義。尚小云的這一嘗試,大大增強了京劇旦角(青衣)一行的表現力,拓展了京劇旦行的表現空間。這是尚小云能夠步入四大名旦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作為現代京劇藝術大師的精神基礎。此外,他在劇目內容上大膽取少數民族及域外生活為背景,這也是京劇史上的首創,對拓展京劇表現力作了可貴的探索。在新劇的排演中,他大規模使用佈景,並參照歷史、民族服飾的實物,改革舞臺服裝及化妝,這也是對舞臺的整體形象改革的嘗試。

  尚小云遵循藝術規律,同時開展了對傳統劇目的加工與新編劇目的創作。對於傳統戲,尚小云或增頭加尾,或連綴摺子戲,或刪繁剔冗,以使主題突出,情節完整,人物鮮明。他曾改編演出了《玉堂春》、《十三妹》、《梅玉配》、《滌恥血》、《詹淑娟》、《天河配》、《雷峰塔》、《春秋配》、《乾坤福壽鏡》等數十個傳統劇目。而對於新編劇目的排演,尚小云根據自己文武並儷、各行皆工的特長精心創造,在唱腔、扮相、表演、佈景等各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創造,極大豐富了京劇舞臺。

  《梁紅玉》是尚派名劇。30年代末尚小云根據傳統摺子戲《戰金山》等整理改編,從《玉玲瓏》起,到《戰金山》結束,名《梁夫人》。1950年前後,又予以加工,易名《梁紅玉》。其中《許婚從軍》的唱段和《擂鼓助陣》的擂鼓表演尤為精妙。後來,尚小云根據義大利籍清宮畫家郎世寧所繪的香妃半身戎裝像改進了傳統的女靠,使梁紅玉的形象更加英俊挺拔。

  為了強化我國民族戲曲載歌載舞的特點,在尚小云的保留劇目中,常常採用崑劇的演法,有些場次整個按照崑劇摺子戲來演。一些崑劇摺子戲經他大幅度加工,成了京劇的常演劇目,而且都已成為尚派名劇,如《梁紅玉》的後半出《戰金山》,《漢明妃》的後半出《昭君出塞》,就是享譽最盛的藝術精品。

  尚派藝術代表作舉隅

  1962年,尚小云赴山東講學,這使他留下了一篇《我赴山東教學的講稿》。其中對京劇藝術的基本原理進行了分析和總結,頗多精闢之論。比如,在四功五法的表述中,尚小云明確指出五法為“口、手、眼、身、步”,將口法列於京劇表演五法之首。尚小云是程硯秋以外唯一如此明確、系統闡述的京劇藝術大師。

  1935年,由李壽民改編的全部《漢明妃》在北京首演。此劇由崑曲《出塞》發展而成。《出塞》是全部《青冢記》的一折。尚小云飾王昭君。在《出塞》中,他大膽採用了“文戲武唱”的方法,載歌載舞,聲情並茂,把京劇旦行幾乎所有的步法都組織進去了,還吸收了武生的身段動作。全劇充分反映了尚派飽滿、強烈、清健、豪放的風格。其表演手段層出不窮,透過種種程式化的舞姿創造了一系列動態畫面。他運用了大跨腿、大弓腿、大揚鞭、急搓步和上馬時單足顛顫、垛泥、趟馬圓場等動作,細緻地刻畫了王昭君的離愁別恨和邊塞的荒涼。他塑造了口中曲子、盔上翎子、手裡馬鞭、身上斗篷的王昭君藝術形象,渲染了“馬活人俏”的表演效果,這“馬上昭君”的載歌載舞,被譽為一幅幅活的“佳人烈馬圖”。

  尚小云演這出戏,著意於區別“馬下昭君”和“馬上昭君”的不同點,注意“昭君上馬”和“馬上昭君”的神形變化。“馬上昭君既要有人,又要有馬,馬是烈馬,人是佳人;一身二用,神形兼顧”,真正體現了我國寫意戲劇的精神實質。崑劇、京劇舞臺上演出《昭君出塞》基本上都是按照尚派路數演出的。

  《乾坤福壽鏡》一劇,早年尚小云學自王瑤卿,是尚小云十分喜愛的一出拿手戲。原是清末四喜班珍藏秘本。早年此劇為四大本連臺本戲,王瑤卿演時為兩本,分兩日演完。尚小云刪繁就簡,改為一本一天演完。尚小云飾演壽春。至上世紀三十代後期開始,則前半部飾胡氏,後半部飾演壽春。《失子驚瘋》是此劇中最精彩的一折。尚小云經數十年磨礪,將瘋步、水袖功、瘋呆的眼神,融為一體。對人物心理變化的刻畫,更可謂細緻入微。大鬧桑園一場,胡氏瘋態畢現,一番胡鬧以後,被壽春阻止。壽春向林鶴說明乃主母成瘋經過,此時場上雖是壽春與林鶴站在臺中表演,胡氏僅在一旁發呆,但尚小云身形紋絲不動,面目呆滯,眼神卻於空茫之際顯出一縷思念、想望。壽春與林鶴一大段對白之間,胡氏一直保持一個姿勢,全身如鐵鑄銅澆,唯以木然之眼神表示其內心如海波濤;口中雖無一語,而滿臺精神俱在。大師所以為大師,良有以也。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尚小云的藝術達到了更高境界,他將《漢明妃》、《梁紅玉》、《乾坤福壽鏡》、《銀屏公主》、《墨黛》等劇目作了精益求精的加工提高。同時,對傳統戲《御碑亭》、《虹霓關》、《打漁殺家》、《武家坡》等劇目進行了鍥而不捨的精心琢磨。這些劇目,不僅代表著尚派藝術的風格特色,而且與梅、程、荀的傳世名作一樣,至今仍代表著京劇旦角藝術的最高水平。

名家文化曲藝詳解:元雜劇四大愛情劇是哪些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有提到戲曲大全中的元雜劇。在他們的代表作品中有提到《西廂記》,在元雜劇中還有三部與《西廂記》並稱為元雜劇四大愛情的戲曲,有句話說的好,情也動人,情也傷人。那麼在這裡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有關於這四大愛情戲曲中到底是個怎麼麼樣的內容。

  《牆頭馬上》:牆頭馬上中國古代經典喜劇漫畫本。《牆頭馬上》是元代著名戲曲家白樸的作品。尚書之子裴少俊,奉命到洛陽購買花苗,巧遇總管之女李千金。二人一見鍾情,私訂終身,但為裴少俊之父所不容,後歷經坎坷終於夫妻團圓。該劇歌頌了對自由婚姻的追求,雖以愛情為題材,卻別具一格。

  《拜月亭》

  寫王瑞蘭和蔣世隆於患難中相遇,由相識而定婚。瑞蘭父強行拆散了這對新婚三月的夫妻。瑞蘭回家後,私下怨父思夫,但卻有口難言,只有在夜晚獨自對月禱告,一願父改意,二願夫平安。作品歌頌了青年人忠貞的愛情,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勢力進行了批判。《拜月亭》元·關漢卿作。共四折一楔子。劇情是:戰亂逃亡之中,王瑞蘭與母親失散,書生蔣世隆也與妹瑞蓮失散。世隆與瑞蘭相遇,共同逃難中產生感情,私下結為夫婦的故事,《拜月亭》全名《閨怨佳人拜月亭》,有《元刻古今雜劇三十種》本、《元人雜劇全集》本。

  《倩女離魂》

  寫少女張倩女、書生王文舉本“指腹為婚”。其後張母反悔,被迫以兄妹關係分離,但倩女依然愛戀文舉,相思成疾,魂離肉體,隨同文舉一起上京趕考,而肉體仍在家臥病不起。及文舉得官,和她一起歸來,倩女魂與肉體合一。病亦痊癒,構成喜劇結局。作品塑造了大膽反抗封建禮教、熱烈追求幸福生活的倩女形象。劇作在語言、心理刻畫和情景描寫方面都有較高成就。

  《西廂記》

  前朝崔相國死了,夫人鄭氏攜小女崔鶯鶯,送丈夫靈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暫住河中府普救寺。這崔鶯鶯年方十九歲,針織女紅,詩詞書算,無所不能。她父親在世時,就已將她許配給鄭氏的侄兒鄭尚書之長子鄭恆。

  小姐與紅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書生張生。張生本是西洛人,是禮部尚書之子,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他隻身一人赴京城趕考,路過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確就在蒲關,於是住了下來。聽狀元店裡的小二哥說,這裡有座普救寺,是則天皇后香火院,景緻很美,三教九流,過者無不瞻仰。這張生見到鶯鶯容貌俊俏,讚歎道:“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為能多見上幾面,便與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進西廂房。

  一日,崔老夫人為亡夫做道場,這崔老夫人治家很嚴,道場內外沒有一個男子出入,張生硬著頭皮溜進去。這時齋供道場都完備好了,該夫人和小姐進香了,以報答父親的養育之恩。張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報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飄零數年,自父母下世之後,並不曾有一陌紙錢相報。”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夜深人靜,月朗風清,僧眾都睡著了,張生來到後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隨即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也隨即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叛將孫飛虎聽說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顏”。便率領五千人馬,將普救寺層層圍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內交出鶯鶯做他的“壓寨夫人”,大家束手無策。這崔鶯鶯倒是位剛烈女子,她寧可死了,也不願被那賊人搶了去。危急之中夫人聲言:“不管是什麼人,只要能殺退賊軍,掃蕩妖氛,就將小姐許配給他。”張生的八拜之交杜確,乃武狀元,任徵西大元帥,統領十萬大軍,鎮守蒲關。張生先用緩兵之計,穩住孫飛虎,然後寫了一封書信給杜確,讓他派兵前來,打退孫飛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後,杜確的救兵到了,打退孫飛虎。

  崔老夫人在酬謝席上以鶯鶯以許配鄭恆為由,讓張生與崔鶯鶯結拜為兄妹,並厚贈金帛,讓張生另擇佳偶,這使張生和鶯鶯都很痛苦。看到這些,丫鬟紅娘安排他們相會。夜晚張生彈琴向鶯鶯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鶯鶯也向張生傾吐愛慕之情。

  自那日聽琴之後,多日不見鶯鶯,張生害了相思病,趁紅娘探病之機,託她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約張生月下相會。夜晚,小姐鶯鶯在後花園彈琴,張生聽到琴聲,攀上牆頭一看,是鶯鶯在彈琴。急欲與小姐相見,便翻牆而入,鶯鶯見他翻牆而入,反怪他行為下流,發警再不見他,致使張生病情愈發嚴重。鶯鶯借探病為名,到張生房中與他幽會。

  老夫人看鶯鶯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語不清,行為古怪,便懷疑他與張生有越軌行為。於是叫來紅娘逼問,紅娘無奈,只得如實說來。紅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張生求情,並說這不是張生、小姐和紅娘的罪過,而是老夫人的過錯,老夫人不該言而不信,讓張生與小姐兄妹相稱。

  老夫人無奈,告訴張生如果想娶鶯鶯小姐,必須進京趕考取得功名方可。鶯鶯小姐在十里長亭擺下筵席為張生送行,她再三叮囑張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訊息”。長亭送別後,張生行至草橋店,夢中與鶯鶯相會,醒來不勝惆悵。

  張生考得狀元,寫信向鶯鶯報喜。這時鄭恆又一次來到普救寺,捏造謊言說張生已被衛尚書招為東床佳婿。於是崔夫人再次將小姐許給鄭恆,並決定擇吉日完婚。恰巧成親之日,張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歸來,徵西大元帥杜確也來祝賀。真相大白,鄭恆羞愧難言,含恨自盡,張生與鶯鶯終成眷屬。


名家文化曲藝元雜劇四大悲劇是哪四個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有提到戲曲大全中的元雜劇的的四大愛情,在這篇中我們來說說元雜劇中的四大悲劇戲曲有一篇拍成了電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就是由陳凱歌導演拍攝的《趙氏孤兒》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有關於這四大悲劇戲曲的內容吧。   《竇娥冤》   山陰書生竇天章因無力償還蔡婆的高利貸,把七歲的女兒竇娥送給蔡婆 ...

文化禮儀品紅酒的步驟是什麼

  並不是所有會喝酒的人都懂酒,也不是所有不會喝酒的人都不會品酒。而且每個人對於酒的認知都會不同。正常我們喝酒前都是先嗅一下紅酒的味道,而真正懂酒的人,一定會在品酒後聞聞酒塞的味道,那麼品紅酒時有哪些步驟呢?一起到酒文化看看吧!   第一步:酒溫冰鎮後紅酒味道較澀   傳統上,飲用紅酒的溫度是清涼室溫,18至 ...

文化禮儀正確的紅酒杯的拿法

  葡萄酒我們都知道要用高腳杯來盛,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常識。如果在家的時候,隨意的拿杯都是可以的,但是在公眾的場合中,拿杯這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有很大的講究,究竟應該如何正確的拿紅酒杯?讓我們一起到酒文化看看!   1、盛白葡萄酒及香檳的酒杯為高腳杯,喝時拿住杯腳下面部分,手不要碰到杯身,因為白葡萄酒及香檳喝 ...

文化禮儀紅酒杯的種類都有哪些

  在我國,酒文化也是一種很傳統的禮儀。在一定的場合使用不一樣的酒文化禮儀,那也是一種禮貌的表現。我們在宴客的時候,常常都是以喝紅酒為主,那麼喝酒的講究就有很多了,比如紅酒杯就有多種的分類,你知道都有哪些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型別主要有三種:波爾多酒杯、勃根地酒杯和全用途的酒杯。波爾多酒杯比較高,杯口 ...

文化古蹟金陵城中雞鳴寺的由來

  茶很香,太陽很好。爬進寺廟,鋪在石頭砌成的地板上,白花花的,像浪。在我國的佛教寺廟中,金陵城的雞鳴寺就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寺廟,不僅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且還有很多故事,本期佛教文化為你揭秘雞鳴寺的由來。   雞鳴寺,又稱古雞鳴寺,位於南京市玄武區雞籠山東麓山阜上,始建於西晉,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剎之一,自古有 ...

畲族文化景寧畲族傳說故事

  景寧畲族於唐永泰二年(766)從福建羅源遷居浙江景寧,距今約1200多年。畲族人民現在主要分佈在福建件和浙江的廣大山區中。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景寧的畲族傳說故事。快和小編一起到畲族文化中看看吧。   景寧畲族的來源傳說:   關於畲族來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畲瑤同源於漢晉時 ...

文化建築養心殿是誰住的地方

  “後宮佳麗三千人”指的便是古代皇帝的後宮可以有著許多的美女,其實在古代佳麗不僅僅是三千,上萬的嬪妃秀女也是十分常見的,更是有著許多的宮殿供這些皇上的女人居住,養心殿是皇宮內一個獨特的宮殿。   那麼,本期民族文化一起了解養心殿是誰住的地方。   養心殿是歷史悠久的漢族宮殿建築,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位於內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