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君不密則失臣出自哪裡

君不密則失臣出自哪裡

  君不密則失臣出自春秋《易經》,《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周易》的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

  《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

多行不義必自斃出自哪裡

  1、出處《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2、典故

  春秋時期,鄭國君王鄭武公有兩個兒子,一個稱“莊公”,一個稱“共叔段”。 鄭武公死後,由他的大兒子鄭莊公繼位。可是莊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愛他的母親姜氏的支援下,竭力擴充自己的封地,積極進行奪取王位的準備工作。 鄭莊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後,力勸莊公,說:“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勢力已經很強了,再這樣下去,您的王位會被他篡取的!” 莊公聽了,卻道:“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意指:一個人若不仁義的事情做多了,必定會自取滅亡,你就等著吧! 果真,共叔段的勢力在不斷擴大,將鄭國的西、北部邊境招於自己門下,直至廩延。同時,他在不停地修築城池、屯田積兵,並讓其母親姜氏裡應外合,攻下鄭都。 莊公早有防備,趁共叔段進軍鄭都時,出奇兵攻其窩穴。長久受共叔段壓迫的農民們也參與戰鬥,使共叔段兵敗,逃亡他處,而莊公出軍追殺,最後使共叔段走投無路,被逼自殺。 成語“多行不義必自斃”便出於此。 出處《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不墜青雲之志出自哪裡

  不墜青雲之志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任何情況下也不放棄自己的凌雲之志。

  《滕王閣序》是唐代文學家王勃於上元二年(675年)所創作的一篇駢文。文章寫作者的遭遇並表白要自勵志節,最後以應命賦詩和自謙之辭作結。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


孤必有鄰出自哪裡哪本書

  “德不孤,必有鄰”出自孔聖先賢在《論語.里仁》篇中的章句,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德”是目光直射之意,直視“所行之路”的方向。光明正大的品德,能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德是積極的,是和諧的基礎,這樣人身心靈和諧就越接近自然也就越健康。有的人是把“德不孤”當成“必有鄰 ...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常足出自哪裡

  1、“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這句話出自唐代的陸贄的《均節賦稅恤百姓第二條》。意思是索取有限度,使用有節制,就能永遠富足。   2、這就是說,自然界所創造的資源是有限的,由人來加工成品的資源也有限。而取時有量,用時節約,則常常能滿足人類所需。如果相反,取時無量,用時浪費,那地球上公有的資源也會很快消失 ...

寒無以知松柏出自哪裡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出自《荀子·大略》,意思是不經過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無法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不經過艱難的考驗,無法知道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 ...

凡事預立不預則廢出自哪裡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出自西漢·戴聖《禮記·中庸》。《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 ...

多行義必自斃出自哪裡

  多行不義必自斃出自《左傳-鄭伯克段於鄢》:“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意思為壞事幹多了,必定會自取滅亡。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全文: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 ...

不知問不恥下問出自哪裡

  不知則問,不恥下問出自《論語·公冶長》,《論語·公冶長》是《論語》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談論仁德為主線,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由孔子生前的話語從而從各個側面探討仁德的特徵。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 ...

寒無以知松柏出自哪裡

  1、“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出自《荀子·大略》。   2、解釋:不經過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無法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不經過艱難的考驗,無法知道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   3、《荀子·大略》說,“君子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苟,臨患難而不忘細席之言。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無日不在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