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不知則問不恥下問出自哪裡

不知則問不恥下問出自哪裡

  不知則問,不恥下問出自《論語·公冶長》,《論語·公冶長》是《論語》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談論仁德為主線,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由孔子生前的話語從而從各個側面探討仁德的特徵。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出自哪裡

  1、“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這句話出自唐代的陸贄的《均節賦稅恤百姓第二條》。意思是索取有限度,使用有節制,就能永遠富足。

  2、這就是說,自然界所創造的資源是有限的,由人來加工成品的資源也有限。而取時有量,用時節約,則常常能滿足人類所需。如果相反,取時無量,用時浪費,那地球上公有的資源也會很快消失。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出自哪裡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出自西漢·戴聖《禮記·中庸》。《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不知不能學是什麼意思

  不知則問,不能則學意思是不知道的就問,不會做的就學,指做人應多問好學。堅持學習固然重要,積極求問更屬難能,遇到問題時,既要向年長者去問,又要向年輕人去問,既應向資深的專家學者問,也要向普通勞動者問。   語出《荀子·非十二子》:“剛毅勇敢,不以傷人。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後為德。”內容對先秦各學 ...

少年強國強出自哪裡

  少年強則國強出自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脈多成東西和東北—西南走向,主要山脈有阿爾泰山脈、天山山脈、崑崙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唐古拉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祁連山脈 ...

橘生淮南為橘出自哪裡

  橘生淮南則為橘出自《晏子使楚》。全句為: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意思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樹。現在常用來比喻一旦環境改變,事物的性質也可能隨之改變。   原文: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 ...

明月幾時有把酒青天出自哪裡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出自《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時所作。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

不知不能學下一句是什麼

  下一句是雖能必讓,然後為德。意思是即使能幹也一定謙讓,這樣才算有道德。出自《荀子·非十二子》。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   《荀子·非十二子》原文節選   兼服天下之心:高上尊貴,不以驕人;聰明聖知,不以窮人;齊給 ...

不知後面一句是什麼

  不知則問下一句是雖知必讓,然後為知。原句出自於西漢韓嬰的《韓詩外傳》。原文:不能則學,不知則問。雖知必讓,然後為知。雖能必讓,然後為德。譯文:不會做的就要學,不知道的就要問。雖然知道也要謙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即使能做也要謙讓,這樣才能成為有德行的人。   《韓詩外傳》共十卷,由360條軼事、道德說教、倫 ...

君不密失臣出自哪裡

  君不密則失臣出自春秋《易經》,《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周易》的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   《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