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不知則問不能則學下一句是什麼

不知則問不能則學下一句是什麼

  下一句是雖能必讓,然後為德。意思是即使能幹也一定謙讓,這樣才算有道德。出自《荀子·非十二子》。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

  《荀子·非十二子》原文節選

  兼服天下之心:高上尊貴,不以驕人;聰明聖知,不以窮人;齊給速通,不爭先人;剛毅勇敢,不以傷人;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後為德。

  遇君則修臣下之義,遇鄉則修長幼之義,遇長則修子弟之義,遇友則修禮節辭讓之義,遇賤而少者,則修告導寬容之義。

  無不愛也,無不敬也,無與人爭也,恢然如天地之苞萬物。如是,則賢者貴之,不肖者親之;如是,而不服者,則可謂訞怪狡猾之人矣,雖則子弟之中,刑及之而宜。詩云:“匪上帝不時,殷不用舊;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聽,大命以傾。”此之謂也。

人太急則無智的下一句是什麼

  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急則無智:出自《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道家兒童啟蒙書目。書名最早見之於明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增廣賢文》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小不忍則亂大謀下一句

  “小不忍則亂大謀”沒有下一句,意思是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出自《論語·衛靈公》:“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翻譯: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論語·衛靈公》內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觀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


水至清無魚的

  人至察則無徒。全文節選:”詩云: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譯文節選:《詩經》說:禮義上沒有過失,何必在乎人們議論呢?所以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冠冕前有玉旒,是用來遮蔽視線 ...

既來之安之的

  1、“既來之,則安之”下一句是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   2、這句話出自《論語·季氏第十六》孔子的一段話。如下: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

水至清無魚的

  1、水至清則無魚下一句是:人至察則無徒。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了,就沒有夥伴。現在有時用來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2、後人多用此告誡人們並指責人們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於嚴厲,否則,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願意與之打交道,就像水過於清 ...

有志斷不甘為是什麼

  有志則斷不甘為下一句是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內一得自足。意思是有了志向就一定不會甘心做一個地位微賤的人。這句話出自曾國藩《曾國藩家書》,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   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 ...

水清無魚的

  1、水清則無魚的下一句是人至察則無徒。   2、全文: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譯文節選:水太清則沒有魚,人至察則無徒。冠冕前有玉旒,是用來遮蔽視線,絲棉塞耳,是為了減弱聽覺。視力敏銳卻有所不見,聽力靈敏 ...

聰明在於是什麼作者是誰

  聰明在於學下一句是天才在於積累,作者是列寧。這是一句名人名言,意思是:聰明和天才並不是天生的,而是來自於後天的學習和積累。強調了學習和積累的重要性。   列寧(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思想家。他是布 ...

雖與之俱是什麼

  出處:孟子的《孟子》之《學弈》。   原句: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   意思是:我雖然是和他一起求學的,但是學問是比不上他的呀。是我的智慧比不上他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