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誘傾天下之極品少莊主》,作者是聽南夢七;
2、《姓蘇的木頭心臟》,作者是堯三青;
3、《鵝掌》,作者是簾重;
4、《東風惡》,作者是一度君華;
5、《掌中之物》,作者是貝昕;
6、《忍冬》,作者是迪文;
7、《九重紫》,作者是吱吱;
8、《顧念心安》,作者是蘇蘇;
9、《步步生蓮 》,作者是月關;
10、《嫡庶有別》,作者是林三娘。
1、《誘傾天下之極品少莊主》,作者是聽南夢七;
2、《姓蘇的木頭心臟》,作者是堯三青;
3、《鵝掌》,作者是簾重;
4、《東風惡》,作者是一度君華;
5、《掌中之物》,作者是貝昕;
6、《忍冬》,作者是迪文;
7、《九重紫》,作者是吱吱;
8、《顧念心安》,作者是蘇蘇;
9、《步步生蓮 》,作者是月關;
10、《嫡庶有別》,作者是林三娘。
小寒和大寒誰更冷 冬天小寒冷還是大寒冷
據多年氣象資料記載,小寒基本是一年中氣溫最低的日子,只有少數年份大寒氣溫低於小寒。冬至一到,便進入“數九寒天”,其中“三九”是最冷的時段,也總在落在小寒節氣內。民間也常有“小寒勝大寒”的說法。
小寒為什麼冷呢?
在冬至時期,白天最短,太陽直射角度與地面夾角最小,單位面積的地面受到的日照強度最小,因此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陽熱量最少,地面日熱量收支逆差尚未達到最大值。而冬至以後,雖然白天日趨增長,但增長的速度卻很緩慢,從冬至到“三九”這一時期,平均每天只增長約一分鐘,同時,太陽直射角度與地面夾角增加也很緩慢。地面日熱量收支仍處在逆差狀況,所以繼續失去熱量,地溫繼續下降。地面總熱量收支逆差在“三九、四九”時段才達到最大值。由於空氣的溫度主要受地溫影響,這就導致了“三九、四九”時段氣溫最低。另外,“三九”前後,西伯利亞地區的冷氣團也發展到極為強盛的階段,強冷空氣的頻頻入侵也是造成氣溫低的原因之一。
地球白天吸收太陽輻射來的熱,到夜裡就把它散發出去了。夏天,白天吸收的熱多,晚上散發的熱少,這樣,每天都能積一些熱。冬天,白天吸收的熱少,晚上散發的熱多,每天不但不能積存,還要把夏天積存下來的熱用掉一些。冬至這天,白天吸收的熱量少,可是地球上還有一些儲存的熱。過了冬至,儲存的熱越來越少,到“三九、四九”,地球熱的儲存是一年最少的時候,所以也就最冷。
小寒溫度是多少?
北京的平均氣溫一般在-5℃上下,極端最低溫度在-15℃以下;我國東北北部地區,這時的平均氣溫在-30℃左右,極端最低氣溫可低達-5℃以下,午後最高氣溫平均也不過-20℃,真是一個冰雕玉琢的世界。黑龍江、內蒙古和新疆45°N以北的地區及藏北高原,平均氣溫在-20℃上下,40°N附近的河套以西地區平均氣溫在-10℃上下,都是一派嚴冬的景象。到秦嶺、淮河一線平均氣溫則在0℃左右,此線以南已經沒有季節性的凍土,冬作物也沒有明顯的越冬期。這時的江南地區平均氣溫一般在5℃上下,雖然田野裡仍是充滿生機,但亦時有冷空氣南下,造成一定危害。
中國南方地區冬暖顯著,隆冬1月,霜雪交侵,常有冰凍,最低氣溫在零下10℃左右。而華南北部最低氣溫卻很少低於零下5℃,華南南部0℃以下的低溫更不多見。中國隆冬最冷的地區是黑龍江北部,最低氣溫在可達零下40℃左右,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低海拔河谷地帶,則是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隆冬最暖的地方,1月平均氣溫在12℃左右,只有很少年份可能出現0℃以下的低溫。加之逆溫效應十分顯著,所以香蕉、芒果等熱帶水果能夠良好生長。
華南冬季最低氣溫不低,有利於生產,也適宜發展多種經營。“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柑桔,生長一般要求最低氣溫不低於零下5℃、年溫高於15℃,華南內絕大多數地區都能滿足,副熱帶植物也幾乎應有盡有。只所以如此,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應當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不過天氣並不完全靠節氣掌控,小寒冷不冷,關鍵還要看冷空氣的聲勢大不大。
小暑和大暑哪個更熱 夏天小暑熱還是大暑熱呢
大暑更熱。因為大暑正值“中伏”前後,是三伏天最熱的一個時間段。
俗話說"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三伏天是我國農曆用來表達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三伏天的計算比較複雜,而且有的年份三伏是30天,有時候是40天,今年的三伏有40天,頭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有一點是肯定的,大暑小暑基本在三伏天內。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氣最熱,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階段。
小暑,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節氣,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
大暑,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120°。這時正值“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颱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
所謂避熱解暑,就是外在注意不要在陽光下曝曬,內在多吃一些清涼消暑的食品,後者也是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鹹,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另外多吃水果也有益防暑。這是民間常用的去暑方法。
三伏天之後還要熱多久?
處暑,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即將結束,是代表天氣從炎熱到寒冷過渡的節氣。
在東北、西北、高原山區,過渡的腳步似乎走得更快一些,統計資料顯示,常年處暑之後東北遭遇高溫天氣的機率非常低,甚至出現最高氣溫30℃以上的日子也是寥寥無幾;西藏、青海部分高原地區則更不用說,氣溫變化領跑全國,已經達到入冬的標準。
在華北、黃淮,近期許多人都感到早晚涼快了不少,悶熱感不再有,但中午在陽光的助力下仍是炎熱。預計華北一帶地區,這樣的天氣還將維持至9月中旬。
總體而言,南方的高溫陸續結束主力時段,但還是“熱”字當頭。常年8月末、9月初,副熱帶高壓在南退過程中再度加強,重新控制江淮及附近地區,形成連日晴朗、日照強烈的晴熱天氣。像被一些人稱為8月“高溫王”的重慶,依然火力十足。江南、華南等地氣溫雖然不敢長期突破35℃這個高溫門檻,但依然會隨時造訪,同時,最高氣溫多在30-34℃,溼度較大,“蒸桑拿”仍是家常便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