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唐代的兩稅法

唐代實行兩稅法的原因

  唐代初期,由於實行均田制,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每戶農民有一塊土地。憑藉這些土地,可以承擔國家的租稅和徭役,並維持一家生計。以“丁身為本”的租、庸、調製便是在這個基礎上實行的。但是在唐朝建國以後,土地兼併便在逐步發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農民增多。租庸調製的維持已經十分困難。與此同時,按墾田面積徵收的地稅和按貧富等級徵收的戶稅逐漸重要起來,到天寶年間,戶稅錢達二百餘萬貫,地稅粟谷達一千二百四十餘萬石,在政府收入中的比重已經和租、調大約相等。安史之亂以後,國家失去有效地控制戶口及田畝籍帳的能力,土地兼併更是劇烈,加以軍費急需,賦稅制度非常混亂。階級矛盾十分尖銳,這就使得賦稅制度的改革勢在必行。

唐代的兩稅法

  兩稅法是宰相楊炎在唐德宗建中元年建議頒行的。兩稅法是以原有的地稅和戶稅為主,統一各項稅收而制定的新稅法。由於分夏、秋兩季徵收,所以稱為兩稅法。兩稅法主要內容:

  1、中央根據財政支出定出的總稅額,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數目向當地人戶徵收。

  2、主戶和客戶,都編入現居州縣的戶籍,依照丁壯和財產的多少定出戶等。

  3、兩稅分夏秋兩次徵收,夏稅限六月納畢,秋稅十一月納畢。

  4、租庸調和一切雜捐、雜稅全部取消,但丁額不廢。

  5、兩稅依戶等納錢,依田畝奈米粟,田畝稅以大曆十四年的墾田數為準,均平徵收。

  6、沒有固定住處的商人,所在州縣依照其收入徵收三十分之一的稅。

  7、凡鰥寡孤獨不濟者,可以免稅。

  8、此外斂者,以枉法論。

歷代變法真相:唐朝兩稅法改革

  在唐代與均田制配套的,是“租庸調”。租是每年固定的田租;庸是每年要替政府去服勞役;調其實就是戶稅。這三種賦稅,其繳納全部以實物為主,租直接交谷,庸用絹代替;調因地制宜繳納布、麻之類。到公元780年,唐德宗的宰相楊炎變法,以“兩稅法”取代了“租庸調”。

  本次變法的初衷,是赤裸裸地奔著增加政府收入而去的。政府公然宣稱此次變法的指導思想是“量出制入”,政府花多少,就向百姓征斂多少。雖然政府宣稱改收“居人之稅”和“田畝之稅”,之前的“租庸雜徭悉省”,但實際上以前的“租庸調”變成了“兩稅”,租庸調之外的那些無法律根據的苛捐雜稅,如唐代宗搞的“青苗錢”、“地頭錢”、“夏稅”、“秋稅”以及雙倍“庸”、“調”,這些不在國家法律規定之內的苛捐雜稅,也全部併入了“兩稅”。所謂免去了“租庸雜徭”,其實只不過是把這些苛捐雜稅的名目取消掉罷了,實際征斂量一點都沒有減少。王夫之當年對兩稅法這一本質的批評,可謂一針見血:“兩稅之法,乃取暫時法外之法,收入於法之中”,把那些沒有正當性的暴斂,全變成了正規的賦稅名目。

  最要命的是,以前的“租庸調”,老百姓用實物支付;而新的“兩稅”,老百姓必須得用貨幣支付。在農業國家,讓老百姓用錢繳納賦稅,等於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兩稅法實施之前的三十多年裡,唐代的物價一路高居不下;兩稅法推行之後,物價蹭蹭地下跌,跌得老百姓心驚膽戰,家破人亡。舉個例子:兩稅法實施前一兩年,一匹絹可以賣3000-4000文錢,到公元796年,就只能賣1500多文了,到公元805年,已經跌到只賣800多文了;米價也一路下跌,公元785年前後,關中地區的糙米正常年景,只賣30多文一斗,好米最高也只賣70文一斗,到公元810年前後,若遇豐收,米價甚至跌到2文錢一斗,而在公元770年前後,正常年景的米價是1000或800文每鬥。物價如此暴跌,其根本原因,就是朝廷搞兩稅法,要求老百姓用錢繳納賦稅,導致市面上錢貴物賤。政府的兩稅法實施越得力,老百姓生產的農產品就越賤,所遭受的實際盤剝就越多。白居易、韓愈這些人都是兩稅法的激烈反對者,但沒有用,國家喜歡兩稅法,它讓國庫銅錢滿倉,唐朝亡了之後,宋元明清各朝仍對兩稅法情有獨鍾。


唐朝稅法的實行有什麼歷史意義

  1、兩稅法將唐中期以來名目繁多的雜稅統一為戶稅和地稅兩種,並規定“此外斂者,以枉法論”,這樣既簡化了徵稅名目,又可使賦稅相對穩定,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同時從制度上杜絕了官吏從中作弊亂攤派的可能,使人民的負擔有所減輕。   2、兩稅法規定貴族、官僚、客戶、商人都要交稅,這就擴大了稅源,此外客戶 ...

誰知道唐朝稅法的具體內容

  780年,即建中元年,由宰相楊炎建議推行的兩稅法,實質上就是以戶稅和地稅來代替租庸調的新稅制。它的主要內容是:   1、取消租庸調及各項雜稅的徵收,保留戶稅和地稅;   2、量出制入,政府先預算開支以確定賦稅總額。實際上, 唐中央是以779年即,大曆十四年,各項稅收所得錢穀數,作為戶稅、地稅的總額分攤各州 ...

稅法的影響

  1、兩稅法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而"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使古代賦稅制度由"舍地稅人"到"舍人稅地"方向發展,反映出過去由封建國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則變為不干預或少干預的原則;   2、兩稅法改變了租稅徭役據丁口徵收,租稅徭 ...

唐代之後人們把哪唐代武將視為門神貼在門上?

  1、唐代之後人們把尉遲恭和秦叔寶兩位唐代武將視為門神貼在門。   2、秦叔寶和尉遲恭是唐太宗李世民手下兩大悍將,由於戰鬥力超級強悍,被後人把他倆畫像貼在門上當門神辟邪鎮鬼。   3、尉遲恭的名字與大名鼎鼎的秦叔寶並列,為隋唐十三條好漢中的穩坐第十三把交椅的好漢,亦是民間廣為流傳的門神肖像的原型。 ...

唐代的仕女畫家主要有哪

  張萱:長期生活在繁華的長安。目睹貴族豪門的生活,其作品“於貴公子與閨房之秀最工”他畫婦女形象、豐頰碩體,服飾豔麗、精微生動、是盛唐貴族婦女的歡樂情緒。《虢國夫人遊春圖》、《武后行從圖》、《搗練圖》等。   周昉:擅長貴族人物,及宗教壁畫。也以仕女畫為突出。周昉“初效張萱,後則小異”。在仕女畫上繼承發展了張 ...

唐代以後人們把哪唐代武將視為門神張貼在門上

  1、尉遲恭和秦叔寶。   2、秦瓊,字叔寶,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後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投唐後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是一個能在萬馬軍中取敵將首級的勇將。死後追贈為徐州都督、胡國公,諡曰“壯”。   3、尉遲敬德純樸忠厚,勇武善戰,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傳說敬德面如黑炭,擅使鐵鞭, ...

唐代門神是哪

  唐代門神是秦叔寶和尉遲恭。   唐朝門神的故事   唐代門神的由來也是一個故事。   相傳俓河龍王因為差了行雨的時辰和降雨量而犯了天條,要被唐太宗的宰相魏徵所斬,於是向太宗求救。太宗就計請魏徵前來下棋,以耽誤監斬時辰,沒想到魏徵就在棋桌上睡著了,唐太宗以為這樣龍王就可以逃過一劫,但是魏徵就在夢中斬了俓河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