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唐太宗以人為鏡的事例急

唐太宗以人為鏡的事例急

  唐太宗以人為鏡的事例:

  魏徵是隋末唐初著名的政治家,他盡心竭力輔佐唐太宗十七年,始終以諫諍為己任,有時甚至犯顏直諫、面折廷爭,阻止或糾正了唐太宗許多錯誤行為和主張,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和鞏固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去世之後,唐太宗傷心地說:“以銅作為鏡子,可以端正衣冠;以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國家的興亡;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

唐太宗以人為鏡以史為鏡全名言

  出處《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鑑戒。

  譯文: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

  典故:

  唐太宗李世民喜聽與善取各種獻議,深諳“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之理。其直諫大臣魏徵曾上疏數十,直陳其過,勸太宗宜內自省,居安思危,察納雅言,擇善而從。後魏徵逝死,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嘆曰:“以銅為鏡,可使穿戴之時,端莊齊整;以史為鏡,可知歷朝以來,存亡興替;‘以人為鏡’,可觀人之舉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鏡矣。”

  “以人為鏡”。乃指以人為借鑑。即將其成敗得失,引以為鑑,以免重蹈覆轍。

唐太宗以史為鏡的故事

  唐貞觀十七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其含義為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


銅為句是是什麼

  出處:《舊唐書·魏徵傳》。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白話文翻譯是,“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 ...

銅為可以正衣冠是對哪位大臣的評價

  1、以銅為鏡,出處《舊唐書·魏徵傳》:是唐太宗對魏徵的評價。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這是對魏徵人生價值的最高評價。 ...

的綏之德含義

  “綏之以德”出自“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是唐太宗針對治理少數名族的政策所說。意思解釋為對強者用恩德來安撫他,對弱者用仁慈去體恤他,放手讓他們安居樂業,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越來越敬重。表明了唐太宗治理少數名族的政策是相互融合,增強凝聚力。 ...

納諫如流?只是聽聽而已

     唐太宗納諫(網路配圖)   唐太宗李世民曾止於一樹下,曰:“此嘉樹。”隨行的宇文士及立刻附和,讚不絕口。太宗正色說道:“魏徵嘗勸我遠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   這則故事相當著名,常被引用證明唐太宗“親賢人遠小人”。不過,一般人不知道,這個故事其實還有下文。據劉肅《大唐 ...

歷史上人為是誰說的

  唐太宗李世民喜聽與善取各種獻議,深諳“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之理。其直諫大臣魏徵曾上疏數十,直陳其過,勸太宗宜內自省,居安思危,察納雅言,擇善而從。後魏徵逝死,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嘆曰:“以銅為鏡,可使穿戴之時,端莊齊整;以史為鏡,可知歷朝以來,存亡興替;‘以人為鏡’,可觀人之舉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 ...

簡介

  1、唐太宗李世民(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年號貞觀,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2、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 ...

為什麼沒有怪罪緬伯高

  回紇國派使者緬伯高帶了白天鵝和一些珍奇異寶去拜見唐王,這天,緬伯高來到沔陽河邊,把白天鵝帶到水邊讓它喝水,誰知天鵝飛上了天,緬伯高向前一撲,只撿到幾根羽毛,思前想後,緬伯高把鵝毛包好。   題了一首詩:“天鵝貢唐朝,山重路更遙。沔陽河失寶,回紇情難拋。上奉唐天子,請罪緬伯高,物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 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