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歷史上以人為鏡是誰說的

歷史上以人為鏡是誰說的

  唐太宗李世民喜聽與善取各種獻議,深諳“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之理。其直諫大臣魏徵曾上疏數十,直陳其過,勸太宗宜內自省,居安思危,察納雅言,擇善而從。後魏徵逝死,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嘆曰:“以銅為鏡,可使穿戴之時,端莊齊整;以史為鏡,可知歷朝以來,存亡興替;‘以人為鏡’,可觀人之舉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鏡矣。”“以人為鏡”。乃指以人為借鑑。即將其成敗得失,引以為鑑,以免重蹈覆轍。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句話說的是誰

  1、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句話說的是唐太宗。

  2、意思是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鑑,吸取別人的教訓,可防止錯誤。

  3、出自漢代劉昫《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意思是“以銅為鏡,可以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道國家興旺的道理;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鑑,吸取別人的教訓,可防止錯誤。”

歷史上李密是誰

  李密,出生於224年,於287年去世。字令伯,一名虔,犍為武陽人。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後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於鄉里。師事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為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而力辭。歷任溫縣令,漢中太守。後免官,卒於家中。著有《述理論》十篇,不傳世。其生平見載《華陽國志》,《晉書》。代表作為《陳情表》。


人為可以明得失什麼意思

  意思是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鑑。這句話出自《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提到勸誡,我們一定會想到哪個大臣?唐朝的魏徵。   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 ...

文化藝術歷史一代文宗是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喜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唐朝)韓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 ...

人為可以知得失是什麼意思

  1、意思是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鑑。   2、這句話是唐太宗對魏徵的評價。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

人為可以明得失的意思

  1、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出自《舊唐書·魏徵傳》,意思是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鑑。   2、出處   《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②;以人為 ...

神醫喜來樂歷史的原型是

  神醫喜來樂歷史上的原型即清代滄州鄉間民醫劉守真;   劉守真,名元素,字守真,別號通元處士,河間人。劉守真是一位很有民族氣節的醫學家,金政府曾多次請他出仕,均遭拒絕,90歲無病而疾,後人為了紀念這位醫術高超的醫學家,把農曆三月十五他的生日作為祭祀日,懷念這位古代知名的醫學大師。 ...

歷史哪個朝代的征服了歐洲

  元朝的成吉思汗。   1、成吉思汗統治的二十五年間,從太平洋到地中海沿岸,征服歐洲包括三十個國家和超過三十億的人口;   2、蒙古帝國全盞時期幅員在兩千八百四十萬到三千一百零八萬平方公里之間,與非洲大陸的面積相當,從西伯利亞冰雪覆蓋的凍土地帶延伸到印度的酷熱平原,從越南的水稻田伸展到匈牙利的麥地,從朝鮮半 ...

慕容四少歷史的原型是

  慕容四少,是民國軍閥混戰時代,虛構的一個人物形象,這個人物形象更多的是影射的張學良將軍。可以從史學和劇中的角度舉幾點進行對比:   1、督軍遇害,少帥逃命。劇中:老督軍遇害,四少冒險反府,途中受到穎軍的攔截,在火車上與靜琬脫險。歷史:1928年張大帥皇姑屯被炸身亡,少帥冒險返奉天,途中受到日本關東軍的搜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