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翻譯:皇上對教太子讀書的官員蕭瑀說:“我小時候喜好弓箭,擁有好弓十幾把,自己以為沒有比這些更好的了,近來把它給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卻說‘都不是好弓’,我就問他原因.他說:‘木心不是直的,那麼木頭的紋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會直.’我才想到熟悉的東西也不能分辨出好壞.我靠著弓箭平定四方,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況且天下事物,豈能全都知道?”於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員輪換住在中書省,多次邀請(這些官員)覲見,問他們民間的疾苦,政治上的得與失。
2、《唐太宗論弓矢》選自《資治通鑑·唐紀》,講述從討論弓箭的品質好壞得出治理國家的得與失的故事。故事由情至理,由理入情,發人深思!
1、《唐太宗論止盜》原文: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飢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上又嘗謂侍臣曰:“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身出。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縱慾也。”
2、《唐太宗論止盜》翻譯:皇上與群臣議論怎樣禁止盜賊。有的人請求使用嚴厲的刑法來禁止他們。皇上微笑著說:“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盜賊,是由於賦稅太多,勞役、兵役太重,官吏們又貪得無厭,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這是切身的問題,所以也就顧不得廉恥了。我應當去掉奢侈的花費,節省開支,減輕徭役,少收賦稅,選拔和任用廉潔的官吏,讓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餘,那麼他們自然就不會去做盜賊了,怎麼能用嚴厲的刑法呢!” 從這以後,過了幾年,天下太平,沒有人把別人掉在路上的東西拾起來據為己有,大門可以不關,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太宗李世民曾對身邊的大臣說:“君主依靠國家,國家依靠民眾。依靠剝削民眾來奉養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來充腹,腹飽而身死,君主富裕國家就滅亡。所以,君主的憂患,不是來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慾望興盛,費用就會增大;費用增大,賦役就會繁重;賦役繁重,民眾就會愁苦;民眾愁苦,國家就會危急;國家危急,君主就會喪失政權。朕常常思考這些,所以就不敢放縱自己的慾望。”
原文: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止,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飢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譯文:皇上與群臣議論怎樣禁止盜賊,有人請求使刑法制止。皇上微笑著說:"百姓去做盜賊,是由於賦稅多,勞役重,官吏貪得無厭,老百姓飢餓逼迫上身,所以顧不得廉恥罷了。我們應去掉奢侈,減輕徭役,少收賦稅,任用廉潔的官吏,使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餘,他們就不會去做盜賊,何必要用嚴厲的刑法。”從這以後,天下太平,沒有人拾別人掉在路上的東西,大門可以不關,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唐太宗納諫(網路配圖)
唐太宗李世民曾止於一樹下,曰:“此嘉樹。”隨行的宇文士及立刻附和,讚不絕口。太宗正色說道:“魏徵嘗勸我遠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
這則故事相當著名,常被引用證明唐太宗“親賢人遠小人”。不過,一般人不知道,這個故事其實還有下文。據劉肅《大唐 ...
1、唐太宗李世民(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年號貞觀,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2、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 ...
回紇國派使者緬伯高帶了白天鵝和一些珍奇異寶去拜見唐王,這天,緬伯高來到沔陽河邊,把白天鵝帶到水邊讓它喝水,誰知天鵝飛上了天,緬伯高向前一撲,只撿到幾根羽毛,思前想後,緬伯高把鵝毛包好。
題了一首詩:“天鵝貢唐朝,山重路更遙。沔陽河失寶,回紇情難拋。上奉唐天子,請罪緬伯高,物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 見 ...
1、楊繼宗,字承芳,是陽城人。天順初年考中進士,授官刑部主事。……成化初年,因為王翱的推薦,升任為嘉興知府。(楊繼宗赴任時)僅用一個僕人跟隨,官署書齋也都清樸無華。
2、他生性剛正廉潔孤獨冷峭,沒有人敢有所冒犯。他經常召集當地的老人詢問民間的疾苦,替他們解除。又大力興辦社學,民間有年滿八歲不上學的子弟 ...
唐太宗死因:公元649年,唐太宗生病,醫治最終無效,命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 ...
唐太宗治國思想的特點:輕徭薄賦、均田制、法治天下、以民為本等,為唐朝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唐太宗認為,農業是安定民心、治理國家的根本。因此唐太宗在兵戈擾攘之後,關心民間疾苦,把自己的簡靜無為,推廣為對天下民眾的輕徭薄賦、休養生息政策。
具體措施如:動用國庫糧食和皇室府庫,賑濟因水旱受災的百姓;要求朝 ...
唐太宗把魏徵比作鏡子,是因為魏徵是一個諍臣,從來都是直諫無懼,據理力爭。唐太宗很怕他,因為很多時候在他面前沒面子,唐太宗很煩他,因為只要他提的意見和建議唐太宗不採納,他就反覆提,不達目的絕不罷休。可是,唐太宗也絕對離不開他,因為唐太宗知道,這個人雖然耿直,但他所說的幾乎全都是對的,這樣一個大臣,可以讓他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