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唐山大地震多少級

唐山大地震中第二次地震是在哪裡

  李元妮

  李元妮是紡織廠女工,一對龍鳳胎的媽媽。在地震中選擇救弟弟方達,放棄姐姐方登。震後,李元妮獨自撫養著兒子堅強生活。

  方大強

  方登方達兩個孩子的父親,也是李元妮的丈夫,原是唐山的一名卡車司機,在地震來臨時,為了救李元妮而被拖垮的鐵塔壓死。

  成年方登

  她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王登,因為劫後餘生的她被王德清所救。長大考取了杭州醫學院,求學中與一名研究生髮生關係,成為一名單親母親。

西藏卓舞 “舞”動大地獨領風騷

  美麗的西藏卓舞舞者 多頗章村的卓舞相傳在修建桑耶寺時就已經存在,如今傳到扎西多布結這一代,從記載中的18段變成了“能記起的只有15段”。

  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足的桑耶寺就坐落在多頗章村以西30公里處,桑耶寺的建設與其後佛法的弘揚與多頗章有剪不斷的關係。

  多頗章的意思是建在山溝口上的宮殿,也是和平解放之前多頗章莊園的名字。傳說中,最初修建桑耶寺的時候,多頗章的卓舞就已經存在了。

  扎西多布結今年57歲了,是現任多頗章村卓舞隊的隊長,也是整個舞隊演出時的靈魂人物。扎西多布在多頗章村當過多年的村支書,1970年參加雅礱文化節的時候開始學跳卓舞。他的老師叫丹增歐珠,如今已經過世多年,而丹增歐珠又是從他父輩那裡學到這門絕技的。多頗章村的卓舞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從前靠人那裡傳承下來,說不清傳承了多少代。

  多頗章村隱藏在岡底斯山脈一條水氣充足的山溝裡。

  西藏的卓舞,有山南和日喀則兩種風格。多頗章卓舞就是典型的山南風格。舞者所用的腰鼓鼓幫上拴有兩條鼓帶,一條圍紮在表演者腰上,一條圍紮在表演者大腿根部,將圓鼓豎著固定於腰的左邊。表演時傳統的隊形基本為圓形,在整個表演隊伍中領舞者2人,他們不帶腰鼓,主要是提醒動作變換順序,控制節奏速度,其動作韻律性強,姿態基本上同於群舞,但難度較小,領舞者均由熟知整個卓舞的動作、順序、有較長表演經歷的人員擔任。群舞表演者邊擊鼓邊按鼓點節奏起舞,同時舞蹈動作把長髮辮子揮舞成“∞”、“○”等形態,舞到高潮時兩手擊鼓,身體左右上下翻轉,長辮隨之掃地旋轉,動作粗獷豪放,剛勁威武,節奏感強,氣勢壯觀。

  記載中的多頗章卓舞有18個段落,但由於中斷的時間長,老一輩藝人去世早,所以保留下來的已不完整。扎西多布結說:“我的老師丹增歐珠會跳17種舞姿,忘了一個,他教給我們的東西丟了很多年才又被我們撿起,現在能記起的也只有15段。”

唐山麻糖的由來

  春節從家裡回來,給同事帶了唐山的特產----麻糖,大家都說好吃,我很高興,可是到問我是用什麼做的,為什麼叫麻糖時我就傻了,吃了20多年了,還真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所以為了證明自己是個唐山人,特意查了一些資料,才發現原來麻糖的由來還有個小故事呢! 形似團花、薄如蟬翼,淡黃透明,鬆脆酥軟,香甜適口的唐山麻糖,歷史悠久,遠近馳名。 不賣關子了,趕緊給大家講講這個小故事: 明朝萬曆四年,豐潤縣七樹樁張先生開設了一間廣盛號,獨家經營蜂蜜麻糖。張先生原是冀中深縣中裡鄉王西河頭村人,因當地水、旱、蟲災頻繁發生,生活極端困難,為了謀生,張先生攜帶妻兒老小逃到冀東豐潤,在七樹莊落戶。他有祖傳的製作糕點的手藝,就每年都做些糕點,捎到辦點雜貨,挑擔串村叫賣。這樣幹了幾年,積存了幾個錢,就開了一小間點心鋪,製作糕點出售。他做的糕點主要又普通排叉和蜂蜜排叉。這兩種排叉有各有千秋,質感不同,前者硬而脆,後者皮軟。張先生根據顧客的一間,經多次研究,反覆改制,在兩種排叉的基礎上做出了蜂蜜麻糖,並以“廣盛號”的名號獨家生產,獨家經銷。 民國以後,豐潤有一位姓徐的開明紳士把七樹莊蜂蜜麻糖引進唐山,在新立街開設了新新公司,以前廠後店的形式專門生產、銷售麻糖,成為唐山名牌產美食。麻糖用料上乘,製作考究,主要原料有上等白麵、小磨香油、綿白糖、優質蜂蜜、飴糖等,輔料有桂花、檸檬、香蕉等。製作時,經和麵、揉麵、擀片、卷皮、剁劑、擰花、炸燒等七道工序。食之香脆酥甜,回味無窮。


京杭運河——大地史詩(二)

  血淚堆砌的歷史京杭運河的光環掩蓋了無數勞動人民的血與淚。其實無論是運河的開鑿,還是運河的通航都凝結著萬千黎民百姓艱辛的勞作。滔滔的運河之水浸透著百姓的血淚,它的歷史也是一部心酸的血淚史。   在開鑿運河時,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鑿通濟渠時,役丁死十四五”。大業四年(公元608年)開永濟渠時徵河北諸軍 ...

京杭運河——大地史詩(一)

  京杭運河,是一項華夏兒女都為之自豪的偉大工程。京杭運河的生命之路曲折漫長,它多次擴建和改建,歷經2000多年的風雨。它像時代的記錄者,見證了過去的絢爛和平淡。   一部流動的厚重史書   我國的河流水系,除橫斷山區外,基本都是自西向東流,各水系之間有分水嶺阻隔。為了擴大活動空間,人們自然想到溝通各水系的運 ...

荊楚大地的婚俗禮儀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一則荊楚俗語。荊楚的婚俗禮儀,總體上來說是沿習先秦時代婚嫁中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的六禮古習,並在此基礎上不斷豐富、發展,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色。   從《關雎》在湖北婚嫁儀式歌裡的分佈情況,我們可以管窺荊楚婚俗禮儀的流變。《詩經》的開篇之作《關雎》是上古婚禮中“廟見 ...

荊楚大地的神靈崇拜

  秦將白起拔郢,楚地歸入統一的秦王朝版圖,並設定郡縣之後,荊楚大地的崇巫習俗,便逐漸融入以華夏本主神為主要尊崇物件的民間民俗活動之中。民間俗神崇拜習俗和佛教、道教等宗教習俗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由此形成了一種具有極強功利目的的文化景觀。其功利性特徵主要表現於祈福消災,趨吉避凶,以求得心理平衡的占驗效應。    ...

荊楚大地的歲時節令

  歲時節令也就是歲時、歲事、時節、時令等事,是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一種集體性習俗活動。   南朝梁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是我國較早出現的一部記載地域性歲時習俗的筆記小品,反映了古代荊楚大地的社會景象和人們的生活情趣。荊楚大地主要的歲時節令有:   一月一日:拜天地、祭祖先、貼春聯、門神,放鞭炮、闢除 ...

唐山樂亭大鼓

  樂亭大鼓又名“樂亭調”,因發源於河北省樂亭縣而得名。   樂亭大鼓是河北省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曲種之一,流行範圍甚廣,除冀東各縣普遍流行以外,在華北地區和東北各省也有相當影響。它具有比較完備且富於變化的板式和刻板各種人物及不同情趣的曲牌。常見的曲牌有:四大口、南城腔、四平調、流水板等到10餘個,即所謂“九腔 ...

唐山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傳統的影子戲曲,經過改良後,現在的皮影戲已經突破牛皮三色的單調變化,改用驢皮多色的螢光皮影,更加地好看。知名的唐山劇團特地將改良的皮影戲帶到臺灣,讓喜愛傳統戲曲的觀眾耳目一新。   據臺灣媒體報道,這些皮影戲栩栩如生,一段可愛的《鶴與龜》皮影戲碼,表現出可愛的小青蛙自由自在地在水裡玩耍,當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