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字玄成,唐初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學家。河北鉅鹿人,祖籍為四川省廣元劍閣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隋大業末年,魏徵被隋武陽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東北。丞元寶藏任為書記。元寶藏舉郡歸降李密後,他又被李密任為元帥府文學參軍,專掌文書卷宗。
魏徵是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魏徵的功績:
1、魏徵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
2、他在《隋書經籍志·總序》中,對古代藏書的興亡更替作了歷史的總結,豐富了藏書史研究的內容,貞觀七年,任侍中,封鄭國公,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總論,主編有《群書治要》。
3、魏徵從治亂得失的比較中,提出的君主要“兼聽納下”的政治思想對於調整君臣關係也起了積極作用。在封建專制的時代,君臣關係處於既統一又對立之中,他主張君主對大臣要誠信不疑,如“上之不信於下,必以為下無可信矣。若必下無可信,則上亦有可疑矣”,這樣“上下相疑,則不可以言至治矣”,因此,君主對於臣下的信任是至為重要的。
魏徵,字玄成,在唐朝時是宰相,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建立“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諡號“文貞”。 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涇河龍王因為自己的子孫免遭滅絕,違抗天條,這種行為就好像是一個人去偷去搶,違反國法,但是他也是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吃飽飯,不至於餓死,從情理上值得同情,從法律上需要嚴懲,求助皇帝,皇帝答應他了,但是龍王也沒說清楚 ,皇帝以為把魏徵困住就行了,誰知道魏徵靈魂出竅去斬了龍王,這也是個意外。就是龍王該死,這也是命運 ...
魏徵,字玄成,鉅鹿曲陽人。魏徵出身河北鉅鹿魏氏,要說也算是北齊之名門望族,其父曾任北齊屯留令。只是魏徵時乖命蹇,在距他出生還有三年之時,北齊就被北周消滅了;在他剛滿一週歲之時,北周又被楊堅的隋朝給取代了。連續的改朝換代,連續的政治洗牌,生生把原來勉強稱得上望族的魏氏給弄成寒門。因此,對魏徵來說,所謂的名門 ...
1、薛廣德:薛廣德,西漢經學家。字長卿,沛郡相(今安徽濉溪西北)人。以魯《詩》教授,彭城龔勝、武原龔舍並從之受學。宣帝時,蕭望之薦其經行,為博士,參與石渠講論。遷諫大夫、御史大夫,敢於直言諫諍。元帝欲御樓船,廣德脫帽勸諫,欲以血汙車輪,帝乃止。後辭官歸裡終。
2、陳淵:字知默,沙縣城關人,陳瓘的侄兒。 ...
1、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漢族,唐鉅鹿人(今河北邢臺市鉅鹿縣人,又說河北晉州市或河北館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
2、魏徵備經喪亂,仕途坎坷,閱歷豐富,因而也造就了他的經國治世之才,他對社會問題有著敏銳的洞察力,而 ...
1、歷史上的魏徵並不是李世民殺的,魏徵有疾而終,不是被人殺的。
2、魏徵,現作“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鉅鹿郡下曲陽縣(今晉州市 )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建立“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
唐太宗把魏徵比作鏡子,是因為魏徵是一個諍臣,從來都是直諫無懼,據理力爭。唐太宗很怕他,因為很多時候在他面前沒面子,唐太宗很煩他,因為只要他提的意見和建議唐太宗不採納,他就反覆提,不達目的絕不罷休。可是,唐太宗也絕對離不開他,因為唐太宗知道,這個人雖然耿直,但他所說的幾乎全都是對的,這樣一個大臣,可以讓他成 ...
魏徵: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建立“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魏徵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