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
主要內容有如下三點:
1、廢井田,開阡陌:在全國範圍廢除井田制度,實行土地私有制度。廢止“田裡不粥(鬻)”的原則,准許民間賣買田地。此後秦政府雖仍擁有一些國有土地,如無主荒田、山林川澤及新佔他國土地等,但後來又陸續轉向私有。
2、重農抑商政策:獎勵耕織,凡努力耕織、生產多的,免除徭役。凡從事末業(工商)及因懶惰而貧窮的,全家沒入官府,罰為官奴婢。
3、統一度量衡:統一斗、桶、權、衡、丈、尺,並頒行了標準度量衡器,全國都要嚴格執行,不得違犯。
商鞅的思想主張有三條,分別是:
1、剷除仁義和平善良孝悌,國家才會強盛。
2、人人互相監視互相告密,國家才會強盛。
3、必須弱民、愚民,國家才能強盛。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大到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1、商鞅在變法之爭時提到的“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就成為了秦國政治的指導原則,使秦國領先於山東六國。
2、商鞅執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堅決貫徹了法家的這一主張。
3、還有一個共性就是,商鞅一樣抱著法家“明法”的態度和精神來推行政治改革,讓百姓知曉法律。商鞅思想體現了法家法、術、勢三派中的法派。
商鞅的經濟思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歸正:一、商鞅和商君學派的歷史觀、名利論。商鞅和商君學派認為人類歷史是發展的、變化的,並認為人類歷史經歷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政治、經濟都有不同的特點。第一個階段是“昊英之世”,以伐木殺獸,人民少而木獸多。第二個階段“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 ...
商鞅認為國家只有兩件要事,即耕與戰。國家的強盛取決於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而耕戰就是國家實力的保證。
商鞅認為“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令民歸心於農:把農業視為立國之本。農業是國家富強的保證,農業可以為戰爭提供物質基礎。他用刑賞的方法驅使民眾務農。對不務農者進行重罰,對從事 ...
相似之處是反對奴隸主貴族世襲特權。
墨子:墨家學派創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名翟,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生前擔任宋國大夫。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 ...
商鞅透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
商鞅變法的內容在經濟方面有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等制度。
商鞅變法: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 ...
1、廢井田,開阡陌。依法律形式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這樣就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係,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有利於增殖人口、徵發徭役和戶口稅,發展封建經濟。
3、統一度量衡。
度量衡統一的意義在於:
1、全國上下有了標準的度量準則,為人們從事經濟、文化的交流活動 ...
商鞅變法的措施是法家思想的體現。商鞅是法家的重要代表。
法家思想中對法制的高度重視,以及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這些體現法制建設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盪的主要統治手段。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1、是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這就從法律上維護了封建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