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四川皮影+巴蜀文化的奇葩

四川皮影 巴蜀文化的奇葩

  皮影戲,是用獸皮雕鏤成人物的平面偶像,以燈光映於帷幕上表演故事的影戲,集民間美術、音樂、舞蹈、說唱為一體。中國皮影戲有北影和南影之分:北影以河北灤州為代表,南影則以四川皮影為首。

  四川皮影的產生,最早可追溯到乾隆晚期。清代中期的四川學者、戲曲理論家、詩人李調元(公元1734年—1803年)的《影燈戲》詩云:“翻覆全憑兩手分,無端鉦息又鉦聞,分明奪地爭城戰,大勝連年坐食軍。”生動地反映了乾隆晚期綿州農村皮影戲班演出的情景。四川皮影的創作題材十分廣泛,有名人軼事、文學故事、戲曲唱術、宗教神話、民俗風情、民間傳說和社會生活等,是民間手工藝和民間文藝的完美結合。

  四川皮影有川北皮影與成都皮影兩大類別,在工藝製作上都是在經過硝制、刮薄、壓平、晾乾處理後的黃牛皮上起稿,而後經雕刻、繪染、定膠、打蠟出光、用線串聯等步驟製作而成。但在造型上,由於地理環境及民俗和欣賞習慣的差異,兩者各具自己的藝術特色。

  成都皮影戲是四川皮影戲最具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型別,主要是配合川劇的演唱。清朝中期,陝西人來川經商,陝西皮影也隨之傳入了四川。1851年到1853年,有一部分熱愛川劇藝術和對皮影有研究興趣的畫家,配合當時成都有名的皮影雕刻家仲傑子和劉燈影,合作刻制了一套地道的四川皮影。他們借鑑了民間木版年畫(主要是綿竹木版年畫)中門神的誇張、變形的造型手法和民間壁畫、廟畫對比強烈、鮮豔明快的用色規律,也吸取了樸實、雅拙、裝飾性強烈的蜀錦、蜀繡、民間剪紙和印染中諸如水、雲、龍、鳳、花、鳥、蟲、草等各類紋飾,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四川皮影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

  成都皮影全身共分14個關節,頭部可插進脖頸上用細鐵絲纏繞的皮圈內,其餘關節用細麻繩連結。一個穿戴整齊的影人分3段:帽、頭(統稱“梢子”)、衣履(稱為“把子”)。成都皮影的關節和分段比北方皮影多,比例勻稱,改用軟須軟發,操縱起來伸縮自如,宛轉隨意。

  在雕刻和裝飾圖案上,成都皮影仿照川劇,同時也吸收和採用了“蜀錦”和”蜀繡”上面的花紋,採用透雕技術,線條優美,衣衫精緻,色彩悅目。在臉譜造型上,成都皮影前額突出成弧形,下巴曲圓,臉部顯得比較豐滿,同北方皮影有很大差別。刻制皮影花錢費時,雕刻一個皮影約需3至4天,一個皮影班子至少有七八百件皮影,一個技術嫻熟的雕刻藝人需要七八年甚至更多的時間方能完成。

  皮影戲中的人物分為不同的行當,同一行當中又有許多類別。生,分為文、武生,頭部為陰刻空臉,以空代色、通天鼻樑、平唇細目,抿口小嘴。旦,主要分為老旦、中年旦、刀馬旦、青衣等,其中青衣又稱為“小”,在雕刻上與生角非常相似。淨,屬於花臉一類,在雕刻時藉助線條和“敷彩”相結合的處理手法,前額突出,鉤鼻,眉眼長且大,斜插入鬢,臉部有紅、綠、黑等多種顏色。末,專指老生,在影戲中也稱為“髯”。造型為陽刻鏤空,最主要的特點表現在鬍鬚上,青年、中年一般3髯或5髯,老年為5髯或長髯。醜,男醜一般為花生,女丑為花旦。醜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眼睛上,一般在眼睛周圍加畫圓圈,或鼻子上翹、麻臉等,頭帽也較其他行類有差別,看起來詼諧輕佻。神怪,有閻王、小鬼、判官之類角色。

  皮影是傀儡劇,演出時操縱是十分重要的一環。一般以3根竹竿分別安置在影人頸部和雙手上,影人的活動主要靠手的動作來表現,所以手竿操縱最為關鍵。成都皮影尺碼較大,操縱竿有時不只限於3根,影戲的武打場面操縱很不容易,馬上步下、長槍短打都要有招有式,成功與否直接影響演出效果。

久負盛名的四川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在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佔了重要的位置,它擁有著許多古代遺留下的文化,而這些文化,也為了現代重要的歷史瑰寶。對於巴蜀文化您瞭解多少呢?下面的四川文化為您帶來更多內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巴蜀文化源遠流長已有5000餘年發展歷程,在中國上古三大文化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與齊魯文化、三晉文化等地地域文化共同構成輝煌燦爛的中國文明。巴蜀大地是中華民族的又一搖籃,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從秦漢到近、現代巴蜀大地產生了司馬相如、揚雄、陳子昂、李白、蘇軾、張木式、楊升庵、張問陶、李調元、郭沫若、巴金等文化巨匠,在許多文化領域,諸如漢賦、唐詩、宋詞、巴學、蜀學、史學、道教、天文、易學等方面,都處於全國前列。巴蜀的文化和宗教,與齊魯的儒學、三晉的法學、荊楚的道家,共同形成了祖國古代文化的顯著特色。

  巴蜀地區是西南絲綢之路的出發點和主經之地,自古與西南各族和南亞各國保持著密切交往,巴蜀文化影響了西南各族乃至南亞諸國,使巴蜀文化衝破了自身的地域特色進而具有大西南意義和國際文化交流意義。

  “巴蜀文化”作為學術術語提出已近50年,郭沫若、衛聚賢、顧頡剛、徐中舒、蒙文通、馮漢驥、任乃強、繆鉞、張秀熟、鄧子琴等國學大師對巴蜀古史傳說、古代歷史、民族、學術、宗教和考古等方面進行開拓性研究,取得了一批劃時代的成果。

  在西南地區,重慶大學、四川大學等素來是巴蜀文化研究的帶頭人,50多年來先後出版和發表了約450餘種論著,巴蜀考古也獲重大成果,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和研究,以成都“寶墩文化”命名的古城遺址發掘,三峽古人類遺址的發現,都凝聚了川大學人的心血,1999年川大師生對三峽李家壩原始人遺址的搶救性發掘,被評為該年度“十大考古發現”。博物館4萬餘件以巴蜀及西南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文物收藏,為研究工作提供了豐富的實物條件。

  巴蜀是一種特定的稱謂,如今可簡稱為蜀,但在戰國以前,巴與蜀是分稱的,涇渭分明。“巴”的古義為“吞食大象的巨蟒”,中心區域為重慶、川東及鄂西地區,涵蓋陝南、漢中、黔中和湘西等地;“蜀”的古義為“葵中之蠶”,主要地理位置涵蓋四川盆地中西部平原地區。由是觀之,巴蜀的核心區域即為如今的重慶市和四川省。

  總體上,巴蜀文化綿長久遠、神秘而燦爛,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卒而生;可無為逍遙,更因刀劍而存。文化上相容儒釋道,以道,注川人風骨;以儒,舉川人仕進;以釋,去川人彷徨;進退之間,死生契闊。

  巴人明快,失之淺薄;蜀人從容,卻含惰性;瑰寶陸離,多附鬼氣;人文薈萃,最是詩人。巴蜀之地向來稱為四塞之國,不可謂不封閉,然則多川匯流,昂然出三峽,成大江東去之勢,尖銳,奔騰,蒼茫,頗讓人喟然感嘆。

  蜀中自古多才俊,蜀中自古少大將,多少豪情,多少志氣,都削成絲絲縷縷花絮,化作點點滴滴閒情,粘滿著春花秋雨,匯入大江大河,消失於無影無蹤。

獨具特色的民間鄉土文化奇葩——“鯉魚燈舞”

  萬古鯉魚燈舞,是大足獨具特色的民間鄉土文化奇葩。 燈光雪亮,音樂緩緩,環境輕柔,天光水色之中,一群“鯉魚”追逐搶寶、跳龍門、覓食、啄草、遊弋、

  產卵每個動作,每個情節,每個造型,無不清楚明白,既優美酣暢,又輕盈快捷;既充滿濃郁生活氣息,又映照出一個魚的世界。這便是萬古鎮已演了近半個世紀的鯉魚燈舞——一支地地道道的從編導到演員都是由農民民間文藝隊伍創演的傑作。 遠在解放前,萬古地區的群眾就用竹子、綿紙製作各種不同形態的動物,作為民族民間文化的載體,逢年過節在街上耍弄。此地人團年席上必得布魚,以示“年年有餘”;因年末歲尾玩魚,寄希望於“鯉魚跳龍門”,便構成了節日民間文化活動的一個主題。 1956年,正值壯年的民間藝術家周樹人師傅和其他幾個愛好者嚴密構思、精心市制出第一條能夠舞動的鯉魚,縣文化館發現後立即重點支援,進一步改善道具和製作,並根據魚的特性編排成“鯉魚搶寶”、“鯉魚啄草產卵”等故事情節和動作,做成兩條魚,由5個人演出,首次搬上舞臺,競一炮打響,由縣裡演到地區,從地區演到省裡。在省獲一等獎後,又選送參加全國第一屆民間舞蹈匯演,又獲一等獎,並進入懷仁堂向中央領導作彙報演出,受到周恩來、朱德等老一代革命領袖的親切接見。 由於歷史的原因,六、七十年代,鯉魚燈舞成為了一個被塵封的故事。80年代中期重獲新生,赴重慶劇場演出,受到文藝界專家高度評價。之後,在縣裡組織的“獅燈”、“龍燈”、“魚燈”的三燈比賽中獲一等獎;赴重慶市街頭表演,令山城人民大飽眼福。進入90年代,邊疆兩所兩次被邀赴京參加“龍潭盃賽”的廟會表演。慶重慶直轄晚會,作為開幕節目;此後又參加慶香港迴歸文藝匯演,並被作為重慶市的代表節目在中央電視臺多次播出。四川電視臺、香港衛視臺、重慶電視臺等,皆作過映播或報道。它還被編入《重慶民族民間舞蹈整合》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整合》(四川卷)。1998年,萬古鎮被重慶市命名為“鯉魚燈舞之鄉”。 “盛世興文化,辛勞育奇葩”。鯉魚燈舞作為民族民間文化之一枝,萬古鎮和大足縣是沒負盛世的。


巴蜀文化的特徵:神奇、神秘、神妙

  神奇的自然世界、神奇的自然世界、神妙的心靈世界,是巴蜀文化總的特徵。   首先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入蜀“採江山之俊勢,觀天下之奇作”,讚歎巴蜀山水乃“宇宙之絕觀”。後人用“雄、險、幽、秀”四字來品評四川自然景觀如神品一樣的價值。“一盆”巴山蜀水,“萬卷”天府之國,顯示出自然世界無邊的神奇。   其次,對於 ...

四川傈僳族節日文化

  傈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新米節、澡塘會、過年節等。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傈僳族最隆重的節日是“拉歌”節,每年農曆正月初五起舉行三天。到時各地選定場址,塔起臺棚,附近村寨的人們都聚集到這裡,跳三絃、蘆笙或木瓜瓜切舞;舉行火槍和弩箭射擊比賽;還有連花甲老人也參加的對歌活動。 ...

巴蜀文化元素有哪些

  1、巴蜀文化元素指:四川省、重慶市的文化。   2、巴文化文化以重慶為中心,巴人在夷城(今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境內)建立了巴國第一個首都。後活動於重慶全境、湖北西部、四川東部、陝西南部及貴州北部地區;蜀則由三個古族融合而成,後成為西周封國,傳“蜀與夏同源”及“禹興於西羌”等,含川西、陝南、滇北一帶。    ...

四川的傳統文化都有哪些

  1、走人戶: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年節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況,都要到親戚家串門探望,稱為走人戶,屆時,一般要帶上豬肉、點心、酒等禮物,穿上平時捨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買酒,熱情款待;   2、春倌說春:流行於四川各地,時間在春節前後,舊時的春倌頭戴烏紗帽,身著官服,左手執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裝束與 ...

四川上潤文化是培訓公司嗎

  四川上潤文化不是培訓公司,是一家設計公司和計算機開發公司,同時也是一家銷售公司。四川上潤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2006-03-31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註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註冊地址位於成都市武侯區武侯大道順江段77號3棟11層22號。四川上潤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程式碼/註冊號是 ...

四川特色民俗文化

  1、走人戶:四川民間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年節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況。都要到親戚家串門探望,稱為走人戶;   2、春倌說春: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時間在春節前後。由春倌爬山涉水,走鄉串戶,每到一地,便編一些吉利的歌謠演唱。演唱完畢,將一張紅紙印製的檢牛圖送給主人家。說檢結束後,戶主要送 ...

巴蜀文化是農耕文化

  巴蜀文化是農耕文化的一種。巴蜀文化,指四川省、重慶市的地域文化。巴文化以重慶為中心。後活動於重慶全境、湖北西部、四川東部、陝西南部及貴州北部地區。蜀則由三個古族融合而成,後成為西周封國。含川西、陝南、滇北一帶   農耕文化,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