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吉利:漢族遊藝習俗。流行於四川大部分地區。正月初一或春節期間,民間能歌善舞者自發地組成隊伍,舞著竹龍,敲鑼打鼓地去各茶莊、街頭、地壩遊行。每到一處,隊伍中的歌師要唱吉利。先叄拜龍神,讚頌龍神:“黃龍頭一點金,一點光芒照乾坤,照定九州並萬國,普天之下共太平。”沿途不少人家,為求吉利,便把龍燈與歌師請進家中,龍頭舞動,歌師唱吉利歌。主人燃香燭,放鞭炮,並給予一定酬金。
四川大部分地區。端午節這天,善游泳者自發地會聚於附近的河邊,進行搶鴨子的遊戲。
摔跤:彝族傳統遊藝活動。每逢年節和喜慶場合,鄰近村寨的人們都要聯合進行摔跤比賽,場面十分熱鬧。按習俗,獲勝的摔跤手將成為姑娘們的偶像,優先贏得姑娘的愛情。
磨秋:彝族遊藝習俗。又稱磨礅秋等。取一根長1米-2米的硬木豎於場地中央,頂端稍尖,作為軸心;另以一根長約6米的木杆,中部鑿一圓洞,橫置於立柱頂上。轉動時狀似推磨,又如鞦韆上下升降,故名。遊樂時,橫杆兩頭人數本等,雙方推動橫杆助跑幾步後,迅速騎上或匍匐杆頭,隨杆旋轉起伏,落地一方用腳蹬地,使杆彈起,並藉助蹬力使橫杆兩端交替上下,旋轉不止。
跳鍋莊:彝族娛樂習俗。每逢節日或喜慶場合,男女老少均圍著屋中鍋莊跳舞,故名。人們站成圈。互相牽手,載歌載舞,旋轉跳躍。該習俗在藏、羌等民族中也盛行。
跳火繩:彝族傳統遊藝活動。火繩為長約3米的藤條擰成,上塗油脂等易燃物。比賽時,點燃火繩兩端,搖盪火繩,直線跳躍前進,先達終點者為勝。圍觀者大聲呼喊助陣,十分熱鬧。一般在火把節等節日期間舉行。
格吞:藏族遊藝習俗。流行於甘孜藏族自治州。藏語音譯,意為用帶子套在脖子上拔河。比賽時,先在場地上劃兩條平行線為河界,用布帶兩端打結套於雙方頸部或肩部,在布帶中間系一紅布標誌,懸於河界上方。比賽開始後,雙方用頸部或肩膀力量猛曳,凡將紅布標誌拉過河界一方為勝。比賽方式有面對面或背對背的站式和跪式等多種。
推杆:羌族遊藝習俗。每年秋收後或節假日舉行,男女均可參加。取一根約3米長、小碗口粗的木杆,一人緊握一端,兩腿夾騎其上,作為攻方;另一人緊握另一端,用力猛推,作為攻方。比賽時,要求木杆保持平衡,嚴禁抬高或偏擺。在裁判人拍五下巴掌的時間內,攻方若能將木杆推過規定界線結即為勝。
沙朗:羌族遊藝習俗。羌語音譯,意為跳舞。有喜慶沙朗和喪事沙朗之分,內容和風格各不相同。跳時,男、女各站一行,由能歌善舞者領頭,載歌載舞,一唱一答。在歌舞中,男女兩行不斷互換位置,一闕才終,一闕又起。
舞鹿子燈:土家族遊藝習俗。一般在春節期間表演。以被單作鹿皮,上繪鹿頭、鹿身、鹿尾。由一人或二人藏入鹿皮內,模擬鹿子的各種動作。簡易的則以掃帚或棕片作鹿子玩舞。
踢雞:土家族遊藝習俗。多在元宵節進行。參加者人數不定,以中青為主。用稻草紮成“雞”,一人將其踢起,眾人去爭搶。接到者可以用它去追打任何人,一般以追打年輕姑娘為多。
舞板凳龍:土家族遊藝習俗。流行於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新春佳節時玩舞。一般為三人持板凳做各種動作,有左穿、右穿、跳躍、俯臥、直衝、穿花、拜四方等。以鑼鼓伴奏,鑼鼓打得慢就舞得慢,打得快就舞得快,極快時只見板凳飛舞不見人在其中。
格吞是一種藏族遊藝習俗。流行於甘孜藏族自治州。藏語音譯,意為用帶子套在脖 子上拔河。比賽時,先在場地上劃兩條平行線為河界,用布帶兩端打結套於 雙方頸部或肩部,在布帶中間系一紅布標誌,懸於河界上方。比賽開始後, 雙方用頸部或肩膀力量猛曳,凡將紅布標誌拉過河界一方為勝。比賽方式有 面對面或背對背的站式和跪式等多種。
在樂安縣民間文化生活中,自古以來形成了許多習俗,如春節、元宵、端陽、中秋等傳統節日遊藝習俗,是該縣民間長期保持下來的繼承和傳統性文化的一部
分。
滾和合
在縣城,大年初一的黎明,當千家萬戶此起彼落的焚香接喜的爆竹聲響過後,街道閭巷便響起了陣陣鼓鈸聲,這是孩子們組成的“滾和合”活動。“和合”是中國文化中象徵夫妻相愛的“神名”,取和諧合好之意,所以叫“和合”二仙。“滾和合”由四個孩子組成“和合拜年隊”,其中兩人戴塑成古裝髮結的“孩型面具”,各手執木質的“官寶型”道具一個,另兩人分別敲鼓打鈸,其鼓鈸調為:“咚咚叉咚叉咚咚嗆!”到各家串門,在各家設有的“迎春香案”前表演“送寶”動作,口唸:“和合來送寶,送寶萬萬年。”表演後,東家會笑嘻嘻地送給少量贈金。建國後這種娛樂活動未見出現。
玩喜
又稱儺舞。每年春節期間出現在本縣流坑村。相傳在北宋年間,流坑的董敦逸在朝廷做官,告老回鄉時,收集了宮廷表演的文武兩類儺舞資料,分裝在二隻木櫳裡。船過本省贛江時,不慎將裝“文儺”資料的木櫳失落江中,只帶了“武儺”資料到達流坑,令家鄉子弟按照資料學跳,此後,相互傳授,公開表演,於是每到農曆正月初二到十四日,便形成了有組織的儺舞娛樂習俗,俗稱“玩喜”。這種“玩喜”的團體叫“戲面會”,其成員都是本村的儺舞愛好者,每夥60餘人。凡屬在過去一年中,曾經有過婚嫁、添丁(生男孩)或取得了學校畢業資格和捐取了功名等喜事的門戶,才會邀請“玩喜”人員,同時備酒席招待,開銷頗大。所以迎請“玩喜”者,都是村裡較富裕的人家。這種儺舞娛樂,節目甚多,視祝賀內容表演。如祝賀婚嫁添丁生男孩便表演《七仙女下凡》;祝賀畢業和捐取功名等喜事,則表演《走報》和《魁星點鬥》等等。至今流傳下來的節目尚有《天官賜福》、《鍾馗掃臺》、《桃花女與周公》、《關公斬蔡陽》、《白玉蟾》、《滾盾牌》、《財神送寶》、《土地》、《三官》、《和合》等三十多個節目。如今,每逢春節,“玩喜”娛樂仍間或活動於流坑、羅山、東湖等村,但在節目內容方面有所改進和革新。
舞獅
是本縣春節期間出現的一種武術表演活動。建國前,全縣不少較大的村落,到了臘冬農閒季節都有尚習武術的組織(俗稱“起座”),由從學者集資,聘請師傅傳授。據考,我縣武術流派有“少林”、“武當”兩派。到了每年春節期間,這些“起座”習武的人,為了向社會群眾展檢各自習武的成績,分別織成“打獅隊”,人員二三十人不等,由師傅領隊,到縣城或較大圩鎮村莊的大戶人家(建國後主要是到機關單位)擺場子表演武術。其表演形式有套路(即拳、刀、槍、劍、棍等單人套路練習和兩人以上的對打套路練習)和對抗(即散手、推手、長兵、短兵等項)。最後由一人舞動一個木質獅面套黃布作獅身的道具,作一陣獅子翻滾的動作便結束一場武術表演。據說舞青色獅面的“打獅隊”表示自己這個隊武術高超。“打獅”完畢後,接受東道戶(或機關單位)的贈金。這種“打獅”遊藝習俗至今流傳城鄉,甚受群眾歡迎。
滾龍燈
是元宵節出現在我縣城鄉較大圩鎮上的群眾性的提燈娛樂活動。“龍燈”的主體是一條用彩紙和彩布扎製成的7至9節長龍,配以“十二花神”、“彩蓮船燈”、“魚燈”、“蚌殼燈”、“花籃燈”、“戲劇故事燈”等,彩龍的體內和各套彩燈的體內或燈托架的周圍,均點有用茶(桐)油浸製成的小火炬(俗稱“草鞋褶”或“龍燭蕊”,建國後改用乾電池燈泡)。每套彩燈配以絲竹或鑼鼓樂隊,每年在農曆正月14至16日三天中,到機關單位和群眾家中進行舞龍表演。表演時,東道主大放鞭爆,間歇時吆喊一段吉利頌詞(俗稱“喝彩”)。演畢,接受東道主的贈金。建國前,有些地方設有專門籌備這種娛樂活動的組織叫“龍燈會”,建國後則由文化團體組織活動,但在內容和形式上透過推陳出新,面貌煥然一新。
賽歌
民國中期,在農曆元宵節縣城流行一種賽歌活動,俗稱“船裡鼓”。主要是縣城各姓族為了顯示各自的文風,選派一些讀書人組成賽歌隊,抬擊一面大鼓串游街巷,當兩姓歌隊相遇時,即展開賽歌每賽開頭都必須冠唱“陽對月”三字,再唱出主句,賽歌時,凡是敗了的賽歌隊必須停鼓息燈讓路,俗語貶之為“跌鼓”。這種賽歌活動,從民國21年(1931)後便自然消失了。
猜燈謎
舊曆元宵節前後,縣城和圩鎮(如湖坪、流坑、戴坊、龔坊、招攜等地)的大姓族所舉行的一種活動。此活動的方法是在本姓大宗祠裡設定燈謎架,提供許多謎語,前來猜謎者,除本姓的讀書人外,也有別姓的文人墨客。他們為了顯示自己的文才,盤桓在燈謎架前,深思苦索,不肯離去。建國後,縣文化單位和工、青、婦等人民團體,在春節、五一、國慶等節日晚上皆有組織燈謎活動,作為測驗智力的群眾文娛活動。
戲頭舞
與“玩喜”相似。每年端午節,縣城的遊、何、元、詹、樂各姓和羅山曾姓都有組織“戲頭舞”隊,俗稱“打戲頭鼓”。以雙人相對,各執金瓜、月斧、關刀、鞭、戟、鐵帚、圈、釒追等武器(即用竹木製成的道具)作武術型的舞蹈表演。在表演完一個段落後,插進一二路拳足武術的操練,最後以扮演判官、雷公神者作逐瘟疫動作而結束表演。這種“戲頭舞”活動,每年從農曆五月初一日開始到初五日為止,所以民間有“初一打(舞),初二歇,初三初四打(舞)到節”的民謠。舞隊活動時敲鑼打鼓,走街串巷,挨戶(遊、何、元、詹四姓則侷限於本姓聚落範圍)進行表演,並接受贈金。初五日午時後,各姓舞隊,必須在縣城大街上進行會演,俗稱“打(舞)長街”。在“打長街”時所有“戲頭舞”隊,各自把最精彩的招數亮出來,以爭取觀眾的好評。
撮約
三個人一組合,戴著“戲頭舞”用的面具(禁用“判官”、“嫋娘”的面具),其中一人手執艾條,二人分別敲鑼打鼓,“嘭嘭樸!嘭嘭樸!”走街串戶,執艾條者在各家一邊轉圈一邊作驅瘟逐疫的動作,併發出“嗚嘻!嗚嘻!”的呼叫,所到的人家,都必須付給少量贈金。此習慣出現在縣城端午節那天,活動時間從黎明到午時止。
劃龍船
即龍舟競渡。建國前,公溪、流坑、官莊等幾個有較大河床的地方,每年端午節都有“劃龍船”活動,參加這一活動的主要是村中的男性青壯年,女性一般不參加。其船隻裝置的費用由當地祠堂廟宇裡的公產開支。建國初,流坑仍有端陽節劃龍船的習俗,1960年以後停止。
燒塔
每逢中秋日,全縣城鄉的孩子們往往自發地拾撿大小碎瓦片或碎陶器片,在房前屋後的空地上砌成一座座空心寶塔。從傍晚開始,孩子們將向各家集來的木柴,在“空心寶塔”裡燃燒,當塔身燃到呈現赤紅時,便向塔上澆潑煤油或樟油,待塔身冒出熊熊的火舌後,則撲上穀糠或木屑,致使塔身噴射出紅、黃、藍等顏色的火焰,吸引許多成人或小孩圍觀。據民間傳說,這種在中秋月夜燒了塔的地方,可以“驅鬼逐邪”確保平安。這種燒塔的習俗至今仍有出現。
盪鞦韆
民間叫“打鞦韆”。是公溪、航橋、山碭等地在中秋夜開展的一種民間體育活動。所有的“鞦韆”是臨時用長杉條木架搭而成。活動有單人或雙人表演蕩,也有二三架鞦韆同時進行的“競賽蕩”,很能吸引觀賞者。由於參加表演和競賽的人,平日很少練習技巧,再加上所有“鞦韆”的架設不符合規格,容易出問題,所以民間有一首兒歌形容它的危險性:“打鞦韆,上半天,跌下來,做神仙(比喻跌瘸了腳好象“八仙”中的鐵柺李)”。
玩兒郎
每年中秋節前,農曆八月十一日,在我縣南村(現南村鄉所在地)都要舉辦一次玩兒郎活動。所謂玩兒郎就是選拔天真活潑、聰明伶俐的10歲左右男孩童,身穿各種戲裝,化裝成戲劇中的各類人物,如“牛郎織女”、“天女散花”、“劉海吊蟾”、“白蛇傳”等等,用若干方桌翻轉經過精心打扮,分別抬裝遊街觀賞,每臺桌前配有鼓樂,吹奏同類似的曲調,頗受群眾喜愛。建國後,這習俗被破除。
裝故事
這是樂安縣太湖坪村(現湖坪鄉所在地)的一種每年農曆八月十二、十四、十五日舉辦的一種傳統文藝活動,與南村的玩兒郎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他們把化裝成各種戲劇中人物的孩童,不用方桌抬,而是用專門製作好的鐵架子撐。每個鐵架配備8個壯漢輪流支撐,每一臺戲為一個鐵架,每臺前面由鼓樂開道,曲調優雅,人物形象逼真,遠近數里的親朋都紛紛應邀前來觀賞,深受群眾喜愛。建國後,這一習俗基本破除,但近幾年偶有恢復。
舞草龍
建國前,本縣湖坪等地,每年從農曆八月初一起,鄉人有組織“舞草龍”的娛樂活動。縣城則在乾旱年月出現“舞草龍”,這種“草龍”是用稻草紮成龍頭、龍尾、龍身,再用草繩聯接成9節長龍,龍的頭尾身等處皆插滿了點燃的“線香”,以9人舉龍,一個舉“珠”(也是用稻草紮成的),敲鑼打鼓,串游本地各村落或本圩鎮的大街小巷。在空場上作“舞龍”表演,每表演一段時間,也像元宵滾龍燈一樣,插進“喝彩”活動。這種“草龍”,舞動起來活像一條火龍,故又名“滾火龍”。
舞板凳龍
建國前,農村較小的村落,在中秋節有“板凳龍”表演,這種“板凳龍”,是在一條長板凳上用稻草紮成一條“龍”形,再在“龍”身上披上紅布並插滿點燃的“線香”,以一人舉起,按鑼鼓的節奏作各種龍舞表演,甚為別緻。
川東重慶、萬縣等地,舊時有「上野墳」的習俗。清明節前後,三兩女子結伴攜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識的男子均可入席同樂。什邡等地,婦女以薺菜花沾油後投入水中,視水面花紋以卜吉兇,稱為「油卜」。成都一帶則賣炒米團,上面點染彩色,以線相串,稱為「歡喜團」。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關緊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 ...
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 ...
飲茶習慣是古老的巴蜀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一般來說,吃完早飯,而今天恰好沒什麼活生的人們或者是老人們便紛紛的湧向茶館。成都人飲茶有其獨特的蓋碗茶具,即:茶蓋、茶碗、茶船子。一張竹子制的靠椅,一張低低矮矮的小方桌子,還有茶館裡跑堂的沏茶師傅的手藝,相信如果您有機會親自目睹,您一定會兀自驚訝不定的。
成都人 ...
抬滑竿
漢族交通習俗。用兩根長竹竿紮成擔架,中間部位置一涼椅或坐篼供乘坐。舊時交通不變,抬滑竿十分盛行。現在,抬滑竿仍十分流行,仍在一些旅遊聖地如峨眉山、青城山等地流行,並變成當地一個旅遊專案。
背二哥
以背運東西為生的人。又稱背老二。見於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區。所用工具為喇叭形背篼一個、繩架一副 ...
1、都陽節:流行於雷波縣一帶。節期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內,容與漢族的端午節相近。節日這天,,在門前掛上菖蒲和艾葉,孩子們用雄黃酒擦臉,青年人帶上粽子、酒和砣砣肉到山間草坪唱歌跳舞、摔跤賽馬,盡情娛樂。
2、補年節: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後的農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 ...
1、向親友報喪:在農村,由家中的人分頭去親友家報喪;而在城市,則多半透過電話等通訊工具報喪。一般而言,一個“大家”只需向其中的一家報喪即可,由此家再通知其他人。
2、死者喪禮期間:死者的家人、親友要按親等披麻戴孝。但現在更多的是以在手臂上戴“青紗”來替代。青紗分兩種顏色,白紗為死者直系後人所戴,黑紗為 ...
1、四川過年,年三十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飯,是做一大桌年夜飯,特別豐盛,但不吃餃子。他們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麵以祈求閤家團圓,福壽綿長。臘肉、香腸等種類繁多、數量也多的醃臘品,一般是臘月二十七、二十八就煮好了的,要吃到過完年。
2、四川過年要放鞭炮,初一至初三白天“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