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氣五味在《神農本草經》首次提出。《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託名“神農”所作,實成書於漢代,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
《神農本草經》記載了365種藥物的療效,多數真實可靠,至今仍是臨床常用藥,它提出了辨證用藥的思想,所論藥物適應病症能達170多種,對用藥劑量、時間等都有具體規定,這也對中藥學起到了奠基作用。
四氣五味在《神農本草經》首次提出。《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託名“神農”所作,實成書於漢代,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
《神農本草經》記載了365種藥物的療效,多數真實可靠,至今仍是臨床常用藥,它提出了辨證用藥的思想,所論藥物適應病症能達170多種,對用藥劑量、時間等都有具體規定,這也對中藥學起到了奠基作用。
過猶不及出自《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過猶不及是一個漢語成語,過:過分。猶:像,如同,猶如。不及:達不到。意思是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出自《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過猶不及的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強調言行應恰如其分。
典故: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他的同學子張和子夏哪個更賢明一些。孔子說子張常常超過周禮的要求,子夏則常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子貢又問,子張能超過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說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食物的四氣通常是指食物的寒、熱、溫、涼四種特性,寒涼和溫熱是兩種對立的關係,而寒與涼、熱與溫之間只是程度不同。五味,通常指酸、甜、苦、辣、鹹,是透過口嘗而獲得的不同感知。舉個例子來說,杏味酸,飴糖味甜,苦瓜味苦,辣椒味辣,食鹽味鹹。
食物通常是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水構成,能夠藉進食或是飲用為人類或者生物提供營養或愉悅的物質。食物的來源可以是植物、動物或者其他界的生物,例如真菌,亦或發酵產品像是酒精。人類藉由採集、耕種、畜牧、狩獵、漁獵等許多種不同的方式獲得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