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國破山河在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一詩句的歷史背景

  1、歷史背景是安史之亂,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2、《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國破山河在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1、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時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2、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3、唐玄宗天寶十五年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

  4、唐肅宗至德二年(756)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5、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國破山河在這一詩句的歷史背景是

  1、國破山河在出自《春望》,此詩作於肅宗至德二載(757)三月。

  2、先一年六月,安史叛軍攻進長安,“大索三日,民間財資盡掠之”,又縱火焚城,繁華壯麗的京都變成廢墟。先一年八月,杜甫將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於北赴靈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淪陷後的長安,至此已逾半載。時值暮春,觸景傷懷,創作了這首歷代傳誦的五律。


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歷史背是那一首詩

  背景: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 ...

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什麼意思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翻譯: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   2、出自《春望》,作者,杜甫;朝代,唐。   3、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鞏縣(河南鄭州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 ...

山河在全詩是什麼

  1、這個詩句來自唐詩《春望》,作者:杜甫。   2、全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

山河在的下一句

  國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城春草木深。出自唐代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國都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裡荒草叢生。   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 ...

山河在全詩是什麼

  1、這個詩句來自唐詩《春望》,作者:杜甫。   2、全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

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原詩意思賞析

  1、全篇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以寫長安城裡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起首一“國破山河在”,觸目驚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寫出了國破城荒的悲涼景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於國家的分裂、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透過花和 ...

山河在的的古義和今義

  古義:國都;   今義:國家;   周代的諸侯領地稱“國”,如:“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一定注意:上古指“國都”、“京都”,切不可理解成“國家”,如:國破山河在,此是“國都”,非“國家”也。   另:先秦文獻裡的“國人”並非是全國的人,而是國都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