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地方曲藝:紹興蓮花落回孃家唱詞

地方曲藝:紹興蓮花落回孃家唱詞

  蓮花落行於京、津、河北等地。一作蓮花樂,源於唐、五代時的“散花樂”,最早為僧侶募化時所唱的宣傳佛教教義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間。清乾隆以後,出現了職業藝人,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是紹興蓮花落回孃家唱詞,希望大家喜歡。

  尺板的篤琴絃起,今朝我唱段孃家戲呀,

  一段孃家戲,出在何方地,出在伢,紹興平水斗丘喂咯裡。

  鬥丘有位翠姐姐,孃家平水是樟園喂咯裡。

  只因為,平水舊時有規矩,新媳婦,要三年以後好句起。

  一條規矩磨盤重,則麼難啊難……難煞伢咯翠姐姐,難煞伢咯翠姐呀姐。

  從此是,日等太陽快落西,夜盼雄雞咯咯喂咯啼,

  春去秋來換節氣,三年媳婦,三年媳婦是勿容易。

  寶林哥,建慶弟,則伢老婆實足四年勿回孃家哉哦,今朝是頭一沓,倷幫我送送句起,著當倷大人客看哉咯,要被倷嘴無吃達油羅羅咯句來。

  翠姐姐坐進眠轎裡,從平水斗丘一直要抬回樟啊園呀裡,哎……哦……

  倻妹妹,四喜外甥抱手裡,倻爹爹,開出後門割菜起,

  倻弟弟,夾網一背扣螃蚍,倻哥哥,薄刀一拿要殺雞。

  翠姐姐,勿見孃親來看伊,一尋尋到房間啊裡,

  姆媽困在眠床裡,見阿囡,又落眼淚又歡喂咯喜,

  喜的是,親生阿囡回屋裡,我悲的是,有了媳婦常淘氣。

  暫勿唱,娘囡相會在房裡,要唱倻嫂嫂有介私喂咯利,

  防得姑娘偷東西,甏頭甏腦蓋蓋齊,

  銅軸藏進湯鍋裡,火鉗塞進灰倉裡,

  三腳兩步上樓梯,箱子大櫃鎖勿及,

  耳聽樓下要殺雞,關進房門落樓起。

  伢人家屋裡窮得嗒嗒啦咯滴,勿撥偌殺雞擺闊氣,

  隨手奪牢只老母雞,偌奪來,我奪起,毛毛奪癩稀稀,

  抬轎兩個堂兄喂咯弟啊,旁邊看得呆酥起。

  鬧,寶林哥,伢鬥丘裡咯雞講殺得吃咯,倷咯倻講扯死吃咯啊?則偌年紀小歲把,到底隨勿曉得哉拉,我麼聽老年人話過哉,話扯煞雞咯味道是奈咯鮮來。

《回孃家》為首的紹興蓮花落有哪些著名曲目

  紹興蓮花落,是紹興當地一種流傳已久,充滿民間生活氣息的曲藝形式。

  從清代發源至今,紹興蓮花落逐漸發展形成了一些代表性曲目,受到觀眾的喜愛。

  今天的蓮花落就為你介紹那些紹興蓮花落藝術中的著名曲目。

  一、《回孃家》

  原名《孃家節詩》,經王雲根、楊乃俊、胡兆海等改編後取名《回孃家》,由胡兆海演唱,時長約十七分鐘,其後,胡兆海再次加以整理,豐富劇情,取名《翠姐姐回孃家》。故事講述的是浙江平水一帶,舊時有個規矩,新媳婦要三年以後才好回孃家,在這條規矩之下,許多年輕女子的心靈受禁錮,從而引發了一出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家庭悲喜劇。

  全劇透過翠姐姐回孃家遭遇,反映了紹興舊時農村婦女的生活,呼喚健康的家庭倫理道德的迴歸,寄託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故事情節生動、生活氣息濃郁、表現風格清晰、鄉土特色鮮明。

  二、《小小父母官》

  原名《割肉還娘》,根據樂炳成曲藝《割肉還娘》改編,由蕭山籍蓮花落藝術家翁仁康演唱。該劇講述錢塘縣令沈德清以“割肉還母”方法裁斷不孝兩兄弟贍養老母親的故事,以期樹立起尊老、愛老、敬老的優良風氣,讓中華美德代代相傳。

  三、《王華買父》

  又名《奇怪的皇帝》、《破窯奇緣》、《討飯王子傳奇》、《討飯奇緣》等,此劇為蓮花落傳統老戲,經過了多代藝人傳唱。故事講述的是宋朝真宗年間,八賢王之子被棄,流落蘇州,後經收養,改名王華,自食其力謀生,後又與親父相遇,最終回還京城,共享天倫之樂,執掌朝政的故事。

  四、《智擒章如安》

  原名《鬧稽山》,又名《紹興府捉章如安》,是紹興蓮花落僅有的一部鄉土題材傳統長篇曲目,是紹興蓮花落業內流傳的看家戲。

  《智擒章如安》講述的是清代發生於紹興本地的傳奇故事,描述了紹興知府俞志清為捉拿當地惡霸章如安,為民伸冤,於是依靠當地老百姓,與章如安鬥智鬥勇的過程。

  五、《救爹》

  該作品由紹興縣文化館於2001年首演,是一曲大力弘揚社會新風,宣揚新時期幹群魚水之情的頌歌,是對領導幹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動寫照,在當前具有十分現實的教育意義。

  該作品在2001年浙江省曲藝新作大賽中獲得創作一等獎,同年獲得文化部全國第十一屆群星獎曲藝類金獎第一名。2002年由中央電視臺《南腔北調》欄目錄播,並被列為向黨的十六大獻禮節目,進京參加由文化部舉辦的全國“群星獎”優秀節目展演,得到了中央和國家部、委有關領導以及首都人民的好評。

  結束語:紹興蓮花落的發展過程曲曲折折,不少經典曲目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散失,是經由後來的蓮花落藝人搶救、儲存、改編、創作,才能重見天日,煥發新的生機。作為我國一項珍貴的傳統曲藝,紹興蓮花落的劇目,是研究紹興地區民間生活的重要材料,值得我們善加保護。

老北京人過年習俗:回孃家與祭財神

  回孃家啦

  今兒是正月初二,按老北京人過年的習俗,正月初二是祭財神的日子。年禧歌謠中還有“正月初二,回孃家”一說。為什麼有的地方請的財神是比干丞相?有的地方是趙公明元帥?還有的地方是關聖帝君?大年初二當天早晨的家宴為什麼要吃餛飩?正月初二回孃家時,有哪些老例兒?

  關於正月初二祭財神的情形,《中華全國風俗志》有比較詳細的介紹:“正月初二各家祭財神,其所祭財神,有由店鋪購買者,有自小孩手中買下來。此類童子大半為貧困人家出身,欲乘此新年機會撈摸若干文錢,於是做成財神,向各住戶串售,於門口大呼‘送財神爺來了!願意要者,付以一兩枚銅元之代價,既滿意而去。若不要者,亦不能回以‘不要’,蓋避不祥也。只答以‘已有’。祭時所供為雞和活鯉魚,又有在家中祭祀不算,必須赴彰儀門及財神廟燒香,並借元寶,惟借一枚需還十枚。”

  老北京人由於身份和職業各有不同,所以在供奉和祭祀財神上也是各有不同。老北京人不一定常年供奉財神爺,只是每到大年初二,都要臨時從香蠟鋪中“請”來一幅名為“增福積寶財神”的紙像。紙像上印的就是人們常說的比干丞相。除了“增福積寶財神”外,南方各省客居北京的商人則祭祀武財神,一般是從香蠟鋪中請來的印有黑虎玄壇趙公明元帥的紙像。而山西人及北京附近省份的人在京城開的小作坊、小商店供奉的則是關聖帝君。

  按照老北京的風俗習慣,不論平時是否供奉財神,也不論信仰、供奉的是上述哪位財神,都要在正月初二祭財神,為取新年進寶得財之意。初二當天早晨的家宴必須是餛飩,也叫“元寶湯”。因為餛飩的形狀像元寶。吃餛飩就是招財進寶,取財源如湯水滾滾而來的意思。

  一般元寶湯的餡兒有兩種:一是以豬肉、菠菜、青韭為餡。一種是以羊肉、白菜為餡。

  王府宅門及紳商富賈在供品上是相當講究的。例如:北京著名的“八大祥”、同仁堂等大商號,在歷年祭財神時都用五宗大供:一、整豬或用豬頭、前後爪、尾巴,象徵性地表示全豬;二、整羊或者用羊頭、前後蹄、尾巴,象徵性地表示全羊;三、整雞;四、整鴨(雞鴨煺了羽毛只留後尾上的翎子);五、紅色活鯉魚兩條,用紅綠線拴上,供在正中央,謂之“吉慶有餘”(“魚”與“餘”諧音),又叫“一魚二龍”,有借水得財之意。

  正月初二當天,除了在家裡祭祀財神外,還不能算是完全了卻心願。有條件的還要鄭重其事地去廣安門外五顯財神廟內進香。每當這時候,三更半夜就會有人起床等候在城門口,等到開城門後爭取去燒“頭炷香”。

  初二早上天剛破曉,街市上祭財神的爆竹聲就會響成一片。街道上車水馬龍,有錢人駕馬車、轎子車,一般人家騎著驢,還有的乾脆步行,大家都朝五顯財神廟奔去。一些喜歡耗財的富裕人家,剛進廣安門就開始從車窗往外撒銅板,表示進香的路上大做濟貧的善事。

  正月初二這天,嫁出去的女兒們要帶著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女兒回孃家時,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乾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義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回孃家這天,丈母孃要給女婿煮兩隻荷包蛋,家境好的也有煮四隻六隻的不等,而且煮好荷包蛋後要親手端著,笑眯眯地望著進門的女婿,只待姑爺親親熱熱地喊一聲“媽,您老過年好”,便答應著趕緊遞給姑爺享用。


說唱兼有的漢族曲藝蓮花落是什麼意思

  蓮花落,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漢族曲藝藝術。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說自唱,“蓮花落”可上溯至宋朝,形於明盛於清。從清末開始廣為流傳,出現了專門從事唱戲文的敘事性“蓮花落”的職業盲藝人,演唱民間故事。那麼大家知道“蓮花落”是什麼意思嗎?   蓮花落,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漢族曲藝。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 ...

蓮花落名劇名篇蓮花落請壽唱詞賞析

  蓮花落在民間,由於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別之分。凡是子弟票友所演唱的組織,稱為“清門”;而職業藝人的班社則稱為“渾門”。這兩派又統稱“小口蓮花落”,以別於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板落子”。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蓮花落中請壽的唱詞,希望大家喜歡。   (白)蠟燭滿堂紅,仙桃仙果敬皇母,燃香奉請 ...

結婚了門在孃家可以一起睡覺嗎 為何有的地方孃家夫妻不能同床而眠

  結婚作為人生大事之一,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講究,像小編文中所講的回門便是大多數地區都有的,也正因為這樣結婚了回門在孃家可以一起睡覺嗎成了很多地方都有的風俗習慣,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看看。   結婚了在孃家可以一起睡覺嗎   回門的講究多,新婚初次回門是不能留宿的,以後回門可以留宿但夫妻是不能同床的,要分開睡 ...

為什麼初二孃家?

  所謂回孃家當然是指已婚女兒帶夫婿孩子回到家裡給父母拜年。   為什麼必須在初二而不能初一呢?   迷信觀念認定,已逝的老祖宗,年底從天上回家享受供奉。老祖宗如果看到家裡有“外人”,就不願進家了,因為,已婚女人被認為是“外人”;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裡過除夕、初一。   老祖宗享用供奉後,在初一(或初二)晚上 ...

客家地方特色客家鼓文

  在家鄉,每當農閒時節,在晚飯後,一盞溫馨的馬燈亮起,把個曬穀場照得雪白,一位盲人正襟危坐於中央,四周圍著黑壓壓的人群,一雙雙眼睛緊盯著盲人手中的漁鼓,企盼著早點開唱。等差不多時間,盲人“咳咳”地清清嗓子,人群中立即出現一陣興奮的躁動,隨即全場寂靜下來。只聽得“砰扎扎,砰扎砰扎砰”一陣漁鼓響起,人們的心也似 ...

孃家的傳統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   女兒回孃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乾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 ...

為什麼正月初二孃家

  所謂回孃家是指已婚女兒帶夫婿孩子回到家裡給父母拜年。   為什麼必須在正月初二而不能正月初一呢?   迷信觀念認定,已逝的老祖宗,年底從天上回家享受供奉。老祖宗如果看到家裡有“外人”,就不願進家了,因為,已婚女人被認為是“外人”;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裡過除夕、初一。   老祖宗享用供奉後,在初一晚上就回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