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比是什麼比什麼
海南熱鬧的文化習俗鬧軍坡
農曆二月,在海南的鄉村裡,時常會傳出陣陣喧天震耳的鑼鼓聲和鞭炮聲。村口,人來人住,熱鬧非常。此時村裡正在舉行傳統的祭祖“婆祖”(祖先或歷史人物)活動,這是海南人的重大節日之一,這個節日海南人俗稱“鬧軍坡”。
“軍坡”是海南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相傳源於唐代,為紀念六世紀我國嶺南著名俚人首領冼夫人而舉行的祭祀活動,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每年從農曆二月開始至五月底,瓊海各地鄉村在各自固定的時間鬧軍坡,其時家家戶戶賓朋滿座,喜宴豐盛,古往今來長盛不衰。群眾試圖以這種形式期盼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如今軍坡節已逐漸成為海南最具特色的旅遊專案,吸引不少遊客前來觀看。
軍坡節有“大軍”“小軍”之分,“小軍”年年鬧,“大軍”五至十年鬧一次,鬧“軍坡”比過春節還隆重。每到軍期,村民便把“婆祖”接回村裡。“婆祖”回村後,先到各家各戶巡遊,“婆祖”巡遊象徵著視察民情,為民排憂解難,給民帶來福音,每到一處人們便敬香磕頭,以示對祖先的懷念、敬仰與尊重。
“串杖”是鬧軍坡中的一種最具刺激性的儀式,被刺穿的嘴巴不僅沒有流血,事後也沒有留下疤痕。這種神奇的功夫只有在軍坡節祭祀活動中才會出現。
為了感謝“婆祖”的恩德,村民便把她安放在祖廟神臺前,供人們祭祖。象徵著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各類食品,家禽等貢品擺滿祖廟前,各家各戶攙老攜幼,集體跪拜,人人都祝願著年年會風調雨順、生活幸福美滿!場面頗為壯觀。家中的親朋好友也前來作客,來人越多,人氣越旺,主人就越高興。舞獅、舞龍,格鬥比武、“上刀山,下火海”,鋼針穿腮幫遊行;各路兵馬各顯神通,好是威風!引來群人圍觀。瓊劇、木偶劇團被請來演出助興,熱鬧通宵。
通道半坡侗寨“石頭飯”節
天赦石上擺滿了村民們挑來的祭品。吳景軍 攝
湖南通道百里侗鄉,人稱“百節之鄉”。在該縣黃土鄉半坡村有個古老神秘的節日——“石頭飯”節。日前,小編特地到半坡侗寨,探訪這一節日背後古老的民俗,品嚐節日裡的“石頭飯”。
驅車來到半坡侗寨,已是上午9點多鐘。古寨笙歌飄揚,笑語陣陣,一派節日景象。只見村裡男女都將家裡剛蒸好的熱氣騰騰的糯米飯、侗家特有的醃魚醃肉、炒好的雞鴨肉、時令蔬菜一挑挑地擔到寨腳的風雨橋上。寨里人告訴我們,這都是準備挑到寨子下面的小溪裡舉行祭祀的祭品。這節日主要祭祖、祭天赦石、追思神醫婄歐的恩德。
據村裡老人介紹,我們明白了“石頭飯”節的來歷。清代早期,半坡村出了一位名震湘黔桂的女神醫,名叫婄歐。年紀輕輕就學得精良的醫術,十幾歲便名揚百里侗鄉,一時登門求醫問藥者眾多,治好的病人無數,村邊因此還設了停車場、養馬山,可見當時盛況。山上一些普通的花草到她手中,經配製就成了良藥,很多疑難雜症藥到病除,婄歐因此成了大家心目中的神醫。因她名氣越來越大,後被一夥強盜綁架,這夥強盜將她變成賺錢的工具,帶她四處開診,收取高昂費用,先後輾轉湘黔桂三省之間數年,終於被桂林一位官家認出她是曾幫其母親治好眼瞎的神醫婄歐,便以鉅款將她贖出並送回了家。經此磨難後,婄歐已無心治病行醫了,人們向她求醫問藥時,她只告訴大家:半坡村下的龍鳳灘裡有一塊巨大的天赦石,人們只要在天赦日那天到赦石處祭奠天地神靈,祭拜石頭為父母,就可消災免難,增福添壽。從此,每年的天赦日,人們都到赦石那裡舉行祭祀活動,祭祀完畢就一起在溪邊吃糯米飯,擺上祭祀用的魚肉喝起酒來。所以人們將這餐飯叫“石頭飯”。
據民間傳說,天赦日乃天帝赦免眾生罪過的吉日,最利於消災化煞,祈福祈壽。這裡每年有4個天赦日,一個季度一個。
下午1點,村民們列隊挑起祭品來到古寨下的小溪裡。這裡古樹參天,遮天蔽日,流泉飛瀑,風景秀麗。溪邊有一巨石,老人們說這就是天赦石。他們將祭祀用的豬頭、供品酒菜擺到巨石上,天赦石擺滿了又擺到其它的大石頭上。
3聲鐵炮聲過後,4位主持祭祀的寨老宣佈祭祀開始,主祭師吟祭詞唱古歌,拜請祖宗,請石神,述說神醫婄歐恩德。人們燒紙點香,祈求祖宗、祈求天赦石保佑自己祛除病災,身體強壯,添福添壽。男人們吹起了蘆笙,女人們唱起了耶歌,往日寂靜的山谷一下子熱鬧起來。
但最熱鬧的是吃“石頭飯”場面。溪水邊、石頭上,男男女女,大家左手抓糯米飯糰,右手抓大塊醃魚醃肉,歡聲笑語地吃了起來。愛喝酒的三三兩兩,把碗對飲,猜拳行令,不醉不歸。
半坡村過“石頭飯”節由來以久,過節時,鄰村的親朋好友都來了,半坡村嫁出去的姑娘都趕回來過節,大夥熱熱鬧鬧的吃合攏宴,吹蘆笙,跳哆耶舞,唱侗戲,一直鬧到半夜。
那坡彝族村寨跳弓節
那坡彝族村寨的傳統跳弓節
跳公節,為期三天,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彝族村寨的傳統節日。
跳公節是彝族對擊敗外族侵略取得勝利的一種慶祝活動。慶祝活動歷史至少有上千年,後人一直沿襲下來以示紀念。
跳公節即跳弓節,彝語稱為“嘈契”,意為“跳弓舞”,也稱“孔夠”,意為“快快樂樂,祈禱祝福”。跳弓節是居住在那坡縣桂滇交界地區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各個村屯過節的具體日期雖不盡相同,一般都在每年農曆四月上、中旬舉行。節的來歷,據傳是有一位祖先曾率領彝人在保衛疆土的戰鬥中被敵人圍困在大山竹林中,情況十分危急。後他們以竹子製造弓箭,奮起反擊,終獲勝利。凱旋迴來,受到族人的熱烈慶賀,久而久之,遂成風俗節日。
跳弓節的活動內容極為豐富多彩,而以祭神和歌舞為主,整個節日活動要舉行三天才能結束。第一天,先祭祀祖先和天地眾神。祭完神後,人們集中到村寨場坪跳集體舞,表現以前慶祝勝利歸來的場面,一直持續到第二天。第二天晚上,人們又到各家各戶去跳,互祝和平生活。在兩天的跳舞過程中,還不時穿插具有特定內容和民族特色的表演活動。第三天是做“三朝”,主題是上坡祭山,祭山結束後,來參加節日活動的客人要立即離去,否則便被視為不友好。等客人走完,全村男女凡能幹活的都得於當天下地幹一門活路,表示人勤神佑,今年定將獲得好收成。
歡慶節日的彝族,殺豬宰鴨,身著民族服裝,踏起彝族獨特的舞步,吹起自制的葫蘆絲,擊起古老的銅鼓,張張臉上洋溢著節日的快樂。跳弓節在舞蹈、樂器、服飾等方面都顯出濃郁的古色古香的民族風情。
海南冼夫人文化節(軍坡節)
鬧軍坡是海南人特有的風情習俗。較大的軍坡廟會有梁沙婆祖軍坡、萬寧龍滾芋頭軍坡。軍坡節時,村中都要選一個較大的場地來“裝軍”演戲,販售土特產。
軍坡分“公期”和“婆期”,主要是祭祀祖先和歷史人物的民俗活動。鄉村的“公期”和“婆期”時間不一致,各自供奉神主也不同,一般以一鄉或一村為單位,每到公期或婆期的軍 ...
楓坡元宵“拔燭橋”
武夷山楓坡村的“拔燭橋”是一個很獨特的民間習俗。這個習俗和禁賭有關。相傳清咸豐八年(1858年),京官邱美金的“大大”(爹爹)見家鄉賭博成風,土地荒蕪,心中十分焦急。於是,他心生一計,從京城傳話稱:由於賭博的瘴氣遮住了家鄉,麒麟看不見家鄉的田,保不住豐收與平安,村民務必在正月裡趕製百盞花燈、百個可插蠟燭的 ...
廣西苗族的古龍坡會
“古龍坡會”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四榮一帶苗族的傳統節日,已有一百多年曆史。每年正月十六和八月十六日分別舉行:前者預祝豐收,後者慶祝豐收。
古龍坡會內容有蘆笙賽、踩堂歌、鬥馬、鬥鳥、賽 馬、舞獅、對唱山歌等。其中以蘆笙賽和鬥馬最為熱烈。中午時分,各村蘆笙隊圍成圓圈,吹起歡快悠揚的蘆笙蘆調,姑娘 ...
軍坡節(冼夫人文化節)
軍坡節是為紀念南北朝時的梁朝冼夫人而舉辦的民間活動。
在各種不同的史料記載或者傳說中,冼夫人是梁朝高涼太守馮寶的妻子,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文武雙全,韜略高超。她親自奏梁武帝在海南設立崖州,恢復對海南島的實際統治,主持海南政務,在她的治理下,海南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為了紀念她,海南人民為她設立了廟 ...
野三坡喪祭習俗
喪祭習俗:人死於彌留之際,不能躺在床上,而是置椅於炕上,子女扶坐之。死後,親屬燒紙慟哭報五道廟。出殯時,婦女常以抓破臉血淚俱下,以表哀痛心切。送三時糊驢馬紙紮。殯期開弔,親友送祭供,於村外鳴炮;喪主遣鼓手往接,謂之“迎供”。一般3日發殯埋葬。 ...
野三坡民俗
服飾,舊時三坡衣著裝束,婦女梳法前面蓬起,後面用紅頭繩紮成圈形長髻,形若彎弓。扁簪長八寸許,長簪銀質鑽以馬蘭花,附有蛇蠍、蜘蛛、蟾蜍、蜈蚣、壁虎等圖形,俗稱“五毒花”,耳環每對重約八錢。冬季上衣無領,下身有套褲,扎花褲腿,穿船形尖套鞋,用段面並滿繡錦文。男子多穿大襟風衣,內穿紅腰,扎紅腰帶。考其來歷,系明 ...
野三坡的方言土語
野三坡的方言土語很有意思,上三坡多操宛平口音,類似普通話。中、下三坡多為當地方言土語,對比於普通話有不同。如:“叫誰”稱“喚誰”,“看看”稱“對對”,(你看看誰來了--你對對誰來了),“進來”說“入來”,“做什麼”稱“擺什麼”(做飯、做鞋、砍柴--擺飯、擺鞋、擺柴)。地理位置用“高裡”或“下頭”(這高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