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壯族繡球是什麼樣子的

壯族繡球是什麼樣子的

  繡球是姑娘們用不同顏色的小塊綢布親手縫製的,有圓的、方的、八角形的,直徑約六釐米,內裝米、豆、沙子等物,重二至三兩,繡球上端系一根彩繩,場地器材是在草坪或空地上豎一根高十公尺左右的木杆,頂端釘一塊約一米多的四方或園木板,板中鑿一直徑六十公分的園孔,園孔周圍有幾個直徑十五公分的小孔,大小孔上糊上顏色不同的紙,醒目而美觀,杆高、板寬和園孔的大小以及場地情況可根據各地習俗而定,拋繡球這一活動是廣南壯族五、六百年前就有的,拋繡球時,把參加者分成若干隊,男女分開,人數相等,各站一方,每次一男一女相對而投,抓住彩繩甩動繡球,當甩到用力均勻時,對準杆頂園孔投去,以穿過園孔多者為勝,廣南壯族繡球不僅是當地民族娛樂用品,也是民族旅遊商品。

愛情的象徵,壯族繡球文化

  愛情是人與生俱來的情感之一,經歷愛情也是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時刻之一,那麼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愛情怎麼表達,從古至今就有愛情信物這一憑證,即使是再普通的東西都會被賦予濃濃的情意。那麼繡球就是壯族文化中愛情的象徵。

  繡球的傳統文化內涵

  繡球是壯族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信物。每逢春節、三月三、中秋節等傳統佳節,壯族青年男女相邀會集村邊、野外,分成男女兩方對歌。對歌中,男女雙方相互越來越瞭解,姑娘們會把手中的繡球擲向自己中意的小夥子。

  小夥子接住繡球欣賞品味一番後又向姑娘拋回去。經過數次往返拋接,如果小夥子看上這位姑娘,就在繡球上繫上自己的小禮物,拋回饋贈女方。姑娘若收下小夥子的禮物,即表示接受小夥子的追求。

  關於壯族以繡球傳情、求偶的風俗,自宋代以來屢有記述。可是壯族以繡球傳情、求偶風俗的源頭遠不止於宋代。不論是從文獻記載,還是從現代民俗材料來看,拋繡球本是歌圩中的一項活動,而歌圩是原始社會族外婚時期形成的。拋繡球求偶既然是歌圩求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起源或可上溯到原始社會。

  在廣西“繡球之鄉”的靖西舊州和“山水甲天下”的壯鄉桂林,都流傳著關於繡球的美麗傳說。這些傳說一傳十,十傳百,繡球慢慢地變成了壯鄉人民的吉祥物,進而相約成俗,演變成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

  壯漢文化互動的典型表現

  據研究,在今靖西舊州,繡球由早期的布囊包變為球狀並繡有圖案,是因為舊州原是州城所在地,受漢族先進工藝文化影響較大。繡球呈花狀球形,一方面是受大自然鳥語花香的陶冶,另一方面與花婆崇拜不無關係。

  壯族繡球多以紅、黃、綠等暖色調做底及面料,先用布製成花瓣狀,並在每瓣上用色線或加上色布繡成壯族人民所熟悉和喜愛的各種圖案,然後按6、8或12瓣等合成花球狀,在下端系一條五彩的絲墜或重穗子。託物言志,抒發情感,是繡球的重要功能。大體說來,繡球的傳統圖案主要有花卉果木、祥禽瑞獸、文字元號三大類:一是花卉果木,包括牡丹、菊花、梅花、芭蕉、荔枝等;二是祥禽瑞獸,包括龍、鳳、麒麟、仙鶴、十二生肖、青蛙等;三是文字元號,包括“萬事如意”、“歲歲平安”、“百年好合”等。其中,花卉果木類題材在繡球的圖案紋樣中佔比最多。

  壯族繡球文化在與漢文化的互動中傳承和發展。直至20世紀50年代,繡球一直是壯族男女之間傳情、定情的信物,由壯族姑娘在閨房完成,有很強的隱私性。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後,繡球跨越了“私密性”而具有了公共性——拋繡球成為了一項體育運動。

  20世紀70年代末,電影《劉三姐》的重演是繡球由“私密性”物品轉變為公共物品的另一個推手,電影播出後,繡球被公認為壯族的標誌物。改革開放後,繡球被開發成為民族手工藝品,逐漸走向產業化道路。

  從“地方性知識”到人類共享文化的昇華

  繡球的傳承與發展經歷了從閨房隱私到廣西文化符號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地方政府的引導、市場經濟的牽引和繡球工藝精英的帶動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而“文化的商品化”成為核心。繡球正是在政府的倡導和政府文化機構的支援下得到傳承和創新發展。

  走向市場的傳統文化必然要遵循市場的邏輯。正是在產業化發展的程序中,近乎消失的傳統繡球文化被髮掘出來並賦予新的內涵,顯示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正是藉助市場的力量,繡球文化實現了從“地方性知識”到人類共享文化的昇華。

壯族習俗:拋繡球

  壯族習俗:拋繡球

  

  繡球

  拋繡球一般在歌圩節期舉行。繡球為圓形,布面,繡有花鳥,內裝木棉花或豆、米之類農作物,四角綴以彩色布帶,供手握拋擲。玩時,男女分成兩對,雙方人數相等。男女雙方相距一定距離,各列一方,每方有一 乜同 即領隊,在中間樹一高竿,作為拋球的高度標準。

  拋球時首先由女方領隊手拿繡球,唱完一首山歌將球丟擲去,男方如能接住算男方勝利,否則女方勝。誰勝誰將對方剔出一人,然後由勝方發球。每發一次球,均必先唱山歌,如此輪流直至一方 全軍覆沒 。

  這時,勝方追逐負方、搶取對方頭巾、手帕,互相追逐嘻戲,盡興方散。宋朱輔《溪巒叢笑》載: 土俗節數日,野外男女分兩雙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來拋接。 此活動也是男女青年傳情的方式。姑娘若看中一男青年,便將繡球有意拋去,男方接過繡球,若亦有情意,即系禮物於繡球上投報之。


壯族“拋繡球

   壯族拋繡球的習俗,宋、元時代就已有之,最早記載於二千年前繪製的花山壁畫上,但當時用以甩投的是青銅鑄制的古兵器“飛砣”,並且多在狩獵中應用。後來,人們將飛砣改制成繡花布囊,互相拋接娛樂。到了宋代,逐漸演變成壯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方式,其盛況如日中天甚為時行,據宋代詩人朱輔的《溪蠻叢笑》中記載:“土俗歲極日 ...

壯族二次葬習俗

  人死後,第一次葬是將遺體安放在木製的棺材裡,“躺”著埋在土裡,堆成長形墳,叫“長墓”,也叫“新墓”,表示人還“睡”著,並沒有“死”;也表示人的靈魂還沒有到“陰府”,還是“新鬼”,沒有投胎轉世,所以在家堂上另給他設靈位,祭祖時他是沒有份的,所以另在他的靈位設祭。第二次葬是第一次葬三年之後,也就是腐屍“化淨” ...

壯族的春節習俗

  壯家的春節習俗,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獅、舞雞、舞春牛,情濃而意深。   待農曆臘月二十三“送灶”一過,壯家便處處洋溢著喜迎新春的氣氛:掃房梁,製作肉粽、餈粑、米花糖、糯米餅等新年食品。晚間,村前寨後傳來陣陣清脆的敲餅聲,噴噴油香瀰漫著壯村小巷。   除夕這天,壯家戶戶貼春聯、放鞭炮,閤家歡聚,喜慶團圓。大 ...

學習接納人們和事物本來的樣子

   處女座(泥土)--讓事情更好,幫助人,追求完美,有效率,希望做得正確,可能會太吹毛求疵、自我挑剔或過分講究。在整頓事物的秩序,謹慎從事或挑選重點上很在行。   * 學習接納人們和事物本來的樣子,明白那是人們改善生命的基礎。 ...

處女座--學習接納人們和事物本來的樣子

  處女座(泥土)--讓事情更好,幫助人,追求完美,有效率,希望做得正確,可能會太吹毛求疵、自我挑剔或過分講究。在整頓事物的秩序,謹慎從事或挑選重點上很在行。 ...

壯族--簡 介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主要分佈於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曲靖地區,廣西、廣東連山、貴州從江、湖南江華等地也有分佈。壯族有語言,通用漢語。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支。   在集中本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技藝的基礎上,壯族人民創造了壯戲。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 ...

眉毛的形狀預知你未來老公的樣子

  眉毛的形狀預知你未來老公的樣子   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心裡都會有一個白馬王子的夢想,只是有的人會夢想成真,有的人則只能將這個夢想深埋心底。想知道自己的未來老公什麼樣嗎?那就快拿出鏡子來,觀察一下自己的眉毛吧   一、新月眉有光澤   長有這種眉毛的女生,會嫁給一個皮膚白淨的帥哥。他的個性不太張揚,比較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