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壯族“拋繡球”

壯族“拋繡球”

   壯族拋繡球的習俗,宋、元時代就已有之,最早記載於二千年前繪製的花山壁畫上,但當時用以甩投的是青銅鑄制的古兵器“飛砣”,並且多在狩獵中應用。後來,人們將飛砣改制成繡花布囊,互相拋接娛樂。到了宋代,逐漸演變成壯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方式,其盛況如日中天甚為時行,據宋代詩人朱輔的《溪蠻叢笑》中記載:“土俗歲極日,野外男女分兩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來拋接,名“飛砣”。

  用古兵器“飛砣”命名的五色彩囊,便是後來的繡球了,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的記述更為明顯:“男女目成,則女愛砣而男婚已定”。現“拋繡球”仍在廣西百色、柳州、南寧、河池等地區廣泛流傳。其中尤以靖西等南壯縣份為最著名。

  1.比賽分團體賽和男、女個人賽。團體賽每隊由男、女各5人參加;個人賽每次比賽5人,計個人成績。

  2.比賽時間:團體賽比賽時間20分鐘;分兩段進行,每段10分鐘,第一段為5名女運動員上場拋繡球,第二段為5名男運動員上場投繡球。

  3.比賽時由裁判長帶領比賽的運動員與裁判員認識,由裁判員發給運動員繡球,練球1分鐘後,隊員分別站在兩邊的投球區內,待裁判員、運動員做好準備,裁判長鳴笛開始比賽。運動員投圈後飛快撿起自己專用的球反向投圈。中圈一次得1分,如果投球時運動員踩到控制線、越出投球區或拿別人的球投,一次扣1分。

  4.比賽結束後,按得分多少排列團體(10人得分相加)和個人名次,得分高者名次列前。如果投球得分相等,再用1分鐘時間給相等分數的運動員複賽,投中多者為勝;如果仍相等,再賽1分鐘,直至決出勝者為止。

壯族習俗:拋繡球

  壯族習俗:拋繡球

  

  繡球

  拋繡球一般在歌圩節期舉行。繡球為圓形,布面,繡有花鳥,內裝木棉花或豆、米之類農作物,四角綴以彩色布帶,供手握拋擲。玩時,男女分成兩對,雙方人數相等。男女雙方相距一定距離,各列一方,每方有一 乜同 即領隊,在中間樹一高竿,作為拋球的高度標準。

  拋球時首先由女方領隊手拿繡球,唱完一首山歌將球丟擲去,男方如能接住算男方勝利,否則女方勝。誰勝誰將對方剔出一人,然後由勝方發球。每發一次球,均必先唱山歌,如此輪流直至一方 全軍覆沒 。

  這時,勝方追逐負方、搶取對方頭巾、手帕,互相追逐嘻戲,盡興方散。宋朱輔《溪巒叢笑》載: 土俗節數日,野外男女分兩雙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來拋接。 此活動也是男女青年傳情的方式。姑娘若看中一男青年,便將繡球有意拋去,男方接過繡球,若亦有情意,即系禮物於繡球上投報之。

拋繡球

  

  聚居在巴馬西部山區的藍靛瑤每年春節前後,農曆三月三前後以及秋後農閒時節,男女青年都有互相邀約聚集在一起唱山歌、拋繡球的習慣。

  拋繡球是有幾個程式的,發邀請,回覆,會集,對唱、拋球、野餐、入戶坐堂、進餐、對歌,分別。藍靛瑤男青年,欲向別村發出邀請,必須事先了解該村未婚女青年的情況,以全村未婚男青年的集體名義,向別村的未婚女青年發出“限花歌信”(花,瑤語意為妹)。女青年收到限花歌信後,即召集村中的姑娘商議,該不該應邀接待,並將此事告知村中的父老,取得父老的同意和支援後,才回信,表示歡迎對方光臨。回信後,姑娘們就著手用綢緞、布料和彩色絲線精心繡制繡球。繡球由三塊不同顏色的四方形布料縫制,共有五個角,每個角都接上5條長5釐米、寬1.6釐米的紅、綠、藍、黃、白的綢緞,使之拋起來飄飄揚揚,絢麗多姿。拋繡球日期一到,男女青年喜氣洋洋,穿上節日的盛裝,尤其未婚女青年,打扮得光彩照人,而且提前到歌場等候。當雙方走到一起互相問好後,就開始邊唱歌邊拋繡球。繡球有兩種拋法,一是一般性的群體拋,這是交際拋,男女雙方可以拋給任何一個人,二是專一拋,男女經過一般性的交往之後,認識了對方,對對方產生了好感,姑娘就從衣袋中拿出特製心愛的繡球,拋給意中人,並把繡球送給男方,以表示自己的心意,如男方願意以後,以繡球為證,派媒人來提親。


中式婚禮可以繡球

  1、中式婚禮可以拋繡球,拋繡球在古代是招親的意思,適婚女子要在一眾求婚者中挑選夫婿,站在閣樓上將繡球向下拋,誰接住誰便是女子的乘龍快婿,現在還有在結婚的花轎上綁繡球的習俗,表示新郎是自己的意中人。   2、現在結婚時拋繡球的意思不再是尋找夫婿,而是將結婚的喜悅傳遞給眾人,新娘將繡球向伴娘處拋,誰接住誰就是 ...

繡球是哪個民族的傳統活動

  拋繡球是我國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壯族的特色體育活動。拋繡球是壯族最為流行的傳統體育專案之一。繡球最早是古代的一種兵器,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在狩獵和戰爭的運用的兵器逐漸演化成今天用來傳情達意、娛樂身心、競技強身的繡球。由於頗具民族性、趣味性、和簡易性,經改編後,拋繡球已成為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競賽 ...

繡球是哪個少數民族

  拋繡球是壯族。美麗的繡球和其樂融融的歌聲更使人有一種心動不如行動的感覺。拋繡球技術動作簡單,易於掌握,它能促進人們的友誼,起到以球傳情、以球傳神的作用。   繡球最早是古代的一種兵器,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在狩獵和戰爭的運用的兵器逐漸演化成用於傳情達意、娛樂身心、競技強身的繡球。 ...

三月三繡球的由來

  三月三拋繡球的由來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花山壁畫,當時人們會用一種青銅鑄造的古兵器“飛砣”來作戰和打獵,到了宋代之後,就變成了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方式,現在的三月三拋繡球,更多的是娛樂和體育競技活動,也是文化的一種傳承。   三月三拋繡球是怎麼來的   在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月三拋繡球是壯族人民最為流 ...

壯族繡球是什麼樣子的

  繡球是姑娘們用不同顏色的小塊綢布親手縫製的,有圓的、方的、八角形的,直徑約六釐米,內裝米、豆、沙子等物,重二至三兩,繡球上端系一根彩繩,場地器材是在草坪或空地上豎一根高十公尺左右的木杆,頂端釘一塊約一米多的四方或園木板,板中鑿一直徑六十公分的園孔,園孔周圍有幾個直徑十五公分的小孔,大小孔上糊上顏色不同的紙 ...

愛情的象徵,壯族繡球文化

  愛情是人與生俱來的情感之一,經歷愛情也是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時刻之一,那麼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愛情怎麼表達,從古至今就有愛情信物這一憑證,即使是再普通的東西都會被賦予濃濃的情意。那麼繡球就是壯族文化中愛情的象徵。   繡球的傳統文化內涵   繡球是壯族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信物。每逢春節、三月三、中秋節等傳統佳節 ...

壯族二次葬習俗

  人死後,第一次葬是將遺體安放在木製的棺材裡,“躺”著埋在土裡,堆成長形墳,叫“長墓”,也叫“新墓”,表示人還“睡”著,並沒有“死”;也表示人的靈魂還沒有到“陰府”,還是“新鬼”,沒有投胎轉世,所以在家堂上另給他設靈位,祭祖時他是沒有份的,所以另在他的靈位設祭。第二次葬是第一次葬三年之後,也就是腐屍“化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