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愛情的象徵,壯族繡球文化

愛情的象徵,壯族繡球文化

  愛情是人與生俱來的情感之一,經歷愛情也是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時刻之一,那麼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愛情怎麼表達,從古至今就有愛情信物這一憑證,即使是再普通的東西都會被賦予濃濃的情意。那麼繡球就是壯族文化中愛情的象徵。

  繡球的傳統文化內涵

  繡球是壯族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信物。每逢春節、三月三、中秋節等傳統佳節,壯族青年男女相邀會集村邊、野外,分成男女兩方對歌。對歌中,男女雙方相互越來越瞭解,姑娘們會把手中的繡球擲向自己中意的小夥子。

  小夥子接住繡球欣賞品味一番後又向姑娘拋回去。經過數次往返拋接,如果小夥子看上這位姑娘,就在繡球上繫上自己的小禮物,拋回饋贈女方。姑娘若收下小夥子的禮物,即表示接受小夥子的追求。

  關於壯族以繡球傳情、求偶的風俗,自宋代以來屢有記述。可是壯族以繡球傳情、求偶風俗的源頭遠不止於宋代。不論是從文獻記載,還是從現代民俗材料來看,拋繡球本是歌圩中的一項活動,而歌圩是原始社會族外婚時期形成的。拋繡球求偶既然是歌圩求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起源或可上溯到原始社會。

  在廣西“繡球之鄉”的靖西舊州和“山水甲天下”的壯鄉桂林,都流傳著關於繡球的美麗傳說。這些傳說一傳十,十傳百,繡球慢慢地變成了壯鄉人民的吉祥物,進而相約成俗,演變成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

  壯漢文化互動的典型表現

  據研究,在今靖西舊州,繡球由早期的布囊包變為球狀並繡有圖案,是因為舊州原是州城所在地,受漢族先進工藝文化影響較大。繡球呈花狀球形,一方面是受大自然鳥語花香的陶冶,另一方面與花婆崇拜不無關係。

  壯族繡球多以紅、黃、綠等暖色調做底及面料,先用布製成花瓣狀,並在每瓣上用色線或加上色布繡成壯族人民所熟悉和喜愛的各種圖案,然後按6、8或12瓣等合成花球狀,在下端系一條五彩的絲墜或重穗子。託物言志,抒發情感,是繡球的重要功能。大體說來,繡球的傳統圖案主要有花卉果木、祥禽瑞獸、文字元號三大類:一是花卉果木,包括牡丹、菊花、梅花、芭蕉、荔枝等;二是祥禽瑞獸,包括龍、鳳、麒麟、仙鶴、十二生肖、青蛙等;三是文字元號,包括“萬事如意”、“歲歲平安”、“百年好合”等。其中,花卉果木類題材在繡球的圖案紋樣中佔比最多。

  壯族繡球文化在與漢文化的互動中傳承和發展。直至20世紀50年代,繡球一直是壯族男女之間傳情、定情的信物,由壯族姑娘在閨房完成,有很強的隱私性。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後,繡球跨越了“私密性”而具有了公共性——拋繡球成為了一項體育運動。

  20世紀70年代末,電影《劉三姐》的重演是繡球由“私密性”物品轉變為公共物品的另一個推手,電影播出後,繡球被公認為壯族的標誌物。改革開放後,繡球被開發成為民族手工藝品,逐漸走向產業化道路。

  從“地方性知識”到人類共享文化的昇華

  繡球的傳承與發展經歷了從閨房隱私到廣西文化符號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地方政府的引導、市場經濟的牽引和繡球工藝精英的帶動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而“文化的商品化”成為核心。繡球正是在政府的倡導和政府文化機構的支援下得到傳承和創新發展。

  走向市場的傳統文化必然要遵循市場的邏輯。正是在產業化發展的程序中,近乎消失的傳統繡球文化被髮掘出來並賦予新的內涵,顯示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正是藉助市場的力量,繡球文化實現了從“地方性知識”到人類共享文化的昇華。

權威的象徵,龍文化之龍的形成

  龍在我國的文化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這樣神聖權威的龍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動物,而是古人幻想出來的神異動物。那麼,已經有八千多年曆史的龍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龍文化中瞭解一下吧。

  關於龍的由來和形成:

  在古人心目中,身外世界是神秘混沌難以捉摸的,模糊思維的直觀性和表面性,使他們不可能像現代人這樣,將雲、雷電、虹、海潮、泥石流等分辨得清楚;也不會運用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將魚、鱷、蛇、蜥蜴,以及豬、馬、牛等動物的生活習性研究得明白。

  在他們看來,雲、雷、電、虹等,都和雨相關,差不多是一類;魚、鱷、蛇等在江河湖泊中穿遊,都和水親近,大體上也是一類;豬喜歡水,馬、牛等也都離不開水--河馬、水牛更是水中物。而且,天上的雨,落到地上便是水;水升到天上,再朝下落,便是雨。

  既然天上下的雨和地上流的水是一回事,那麼,和雨相關的在天上彎轉的雲、雷電、虹等,就和與水密切的在江河湖泊中穿遊的魚、鱷、蛇等差不多都是一回事了。雨水適度,牧草豐茂,穀物有成;雨水乏缺,葉草乾枯,百穀旱絕;雨水過量,人畜受淹,農田泡湯。生產和生活不能不依賴雨水,雨水卻常常讓人們依賴不上。

  再看這些與雨水相關的物象:雲團滾滾翻卷,變化萬方;雷電叱吒長空,霹靂千鈞;虹霓垂首弓背,色像瑰奇;還有大小不一,脾性不同,長短參差,陰森怪異的魚、鱷、蛇、蜥蜴等等:這一切是多麼神秘,多麼雄奇,多麼可怖可畏啊令人驚懼不已!

  於是,古人猜想了:一定有一個“神物”,主管這一切,總領這一切,支配這一切,排演這一切。這個“神物”,體型是很大的,而且是能大能小的;膚色是多樣的,而且是能明能暗的;還應當是有頭有尾的,能起能臥的,擅爬會遊的,彎轉曲折的,快速行進的;總之是能量巨大的,能上能下的,善於變化的,天上可飛水中可藏的,集合了種種“水物”特性的,又和雨水有著特別特別密切關係的。

  關於龍的稱呼:

  該怎麼稱呼這個“神物”呢?人們發現,雨水降臨時,烏雲洶湧,電光閃閃,相伴隨的,是“隆隆”的雷聲;海潮漲落,龍捲風吸水,泥石流下山,也都發出“隆隆”的聲響;而鱷、牛、蟒蛇等動物的吼叫,也和“隆隆”聲接近;而“隆隆”聲本身具備著粗壯、雄渾、深沉和悠遠等特點,給予人的感覺是恐怖、壯烈、崇高和神秘。於是,人們就取其聲,將這個模糊集合起來的“神物”,以“隆”這個音呼之了。

  “神物”的發音是擬聲,“神物”的形象該是個什麼樣子呢?一些人說像魚,一些人說像鱷,一些人說像蛇,還有一些人說像雲,像閃電,像霓虹;也可能今天看像這個,明天看像那個,後天看又像別一個;還可能覺得既是這個又是那個,升到天上就是雲是閃電是虹,落到水中就是魚是鱷是蛇,來到陸地就是豬是馬是牛。模糊思維是不講邏輯、意識不到矛盾的,這種思維容許同一個物體在同一個時間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容許部分和整體、單數和複數的同一。

  造字的時代到了,需要給這個以“隆”音呼之的神物搞個符號了。老祖宗最初造字,多以象形為之。那麼,讓這個神物像什麼形好呢?有人說像鱷,就造了幾個像鱷的“龍”字;有人說像蛇,就造了幾個像蛇的“龍”字;還有人說像閃電,就再造幾個像閃電的“龍”字;另有人說身子像鱷像蛇還像閃電,頭卻像馬像牛還像豬,那麼就造幾個像這像那像……的“龍”字好了。於是,甲骨文和金文中便有了各式各樣的“龍”字。後來,逐漸演化,直到最後簡化成如今這個“龍”。

  先民們是以現實生物和自然天象為基礎,將自己的對身外世界的畏懼、依賴、疑惑、想象、崇拜等等,都貫穿、投注、體現到龍的模糊集合中了。從審美的角度來看,龍無疑是古人的一種藝術創造。它是從魚、鱷、蛇和雲、電、虹等一個個具體物象而來,經過由眾多人參與的模糊集合,形成一個建立在各個具體物象之上,又蘊含著各個具體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過程,是“美”的因素集納的過程,用一句人們常說的話,就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其間滲透著、灌注著古人的神話猜想、宗教體味、審美快感和藝術情趣。

中華民族的象徵,龍文化的起源

  龍是我國文化中最突出的文化符號,其文化上下八千年,源遠流長。其形象在我國文化的各個層面都有體現,並且各具特色。那麼,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龍文化是起源於什麼時候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穫。

  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房脊上的龍文化,究其源可上溯至漢代。1960年,中國在湖北省沙市郊區發現現存最早的紀年脊獸。在一件筒瓦脊獸的瓦內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距今已近2100年。可見中國建築上出現吻獸,至遲在西漢時期就比較完備了。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

  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巖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巖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

  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紀被周王朝取代。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較為濃烈,這是因為周伐商並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無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來對商進行懲罰。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奪取了天下。周人打敗商人後,不但奪取了體現商人通天權力(實際上是統治權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鑄的禮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觀念。

  據說周人伐商之時,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鳳,口銜玉矽(也有記載說是口銜丹書)落在周的社廟,代表上天降瑞應給周,所以在周代的禮器上,鳳的形象更為突出,龍的形象趨於弱化,甚至在一些圖案中,將鳳的冠狀物安到了龍的頭上,龍的體態少了那種張揚和獰厲,失去了商代龍的攝人氣勢,變得比較平和,更趨於藝術化與圖案化。

  在商代,龍被作為一種形態怪異的神獸。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給人強烈的神密感和一種獰厲的美,顯示出龍有超越世間的神的權威。商代的龍主要鑄造刻飾在青銅禮器上,線條錯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銅禮器那厚重沉穩的造型,使龍有一種巨大的威懾力,折射出一種無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美國文化的五大象徵自由女神排第一

  關於美國文化,肯定有很多人都不太瞭解,但是隻要一說到自由女神,一定會有很多人恍然大悟,原來,自由女神也是美國文化的五大象徵,那麼,剩下的四個,會是什麼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城市文化吧。   可能感興趣》》魚米之鄉-湖南的由來   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美國哥特式》,野牛鎳幣和山姆大叔稱為美國文化的五大象 ...

廣西壯族民間舞蹈壯族扁擔舞文化

  壯族文化是在壯族人民生產勞動中產生,所以壯族文化獨具地方特色,以及民族風情。壯族最受歡迎的舞蹈是壯族的扁擔舞,雖然扁擔舞是用一種勞動工具進行表演的,但扁擔舞蘊含了濃郁的勞動氣息,以及是壯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與表達。   扁擔舞是一種壯族傳統民間舞蹈,由打礱舞發展演變而來,一般由婦女表演。流傳在廣西壯族自治區 ...

壯族的宗教文化壯族信什麼?

  古時候科技並沒有像現在的發達,許多現象古人無法解釋又震撼人心的力量,便產生了敬畏之心,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信仰,便是宗教的雛形。由於各地方的文化不同,所產生的宗教信仰也不盡相同,那麼壯族文化裡他們都信什麼呢?   今的壯族宗教基本上是由越巫演化而來的。在壯鄉,原始宗教(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圖騰崇拜和 ...

優美的壯族山歌文化你知多少?

  在壯族文化中,歌在其中絕對是獨一無二的,壯族人民居住地更是被冠以“歌海”的稱號。與其他民族在勞作,生活中領悟的音樂文化,壯族人們是出於對家鄉,對山歌的無限摯愛。是真正的為歌而唱!   壯族山歌簡稱為“壯歌”,又稱“壯族民歌”,一般指壯族人民用壯話演唱的民間歌謠。壯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壯族原始社會時代狩獵時的吶 ...

走進廣西壯族瞭解“那”文化

  中國有著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著代表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而壯族作為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也有著許多的文化節日。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壯族文化吧!   “你在哪裡?”   “我在那邊。”   “那邊是哪邊?”   “就是那邊啊!”   這是幾位外地遊客在廣西百色鄉村迷路時的“抓狂通話”。“那 ...

經典壯族歌謠文化你瞭解嗎?

  在壯族文化中,歌謠的地位佔據著相當高的地位,那裡的人們素以“善歌”著稱,那裡的地方素有“歌海”盛譽。他們透過歌謠來表現生活,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壯族的文化基本上就是一部完整的歌謠文化,他們隨口就來。   壯民從盤古開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幾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淳樸、自然、真實,鄉土氣息格外 ...

認識壯族壯族銅鼓習俗文化

  銅鼓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早在青銅器時代就產生。銅鼓這個娛樂敲擊樂器,在壯族文化中又有另一番獨特風采。在壯族人民的心裡,銅鼓是神的象徵,它被賦予神力。   銅鼓不僅是壯族人民敲擊的樂器,也是壯族人民祭祀祈禱的神物。那麼,大家就隨小編一起認識壯族,壯族銅鼓習俗文化吧。   銅鼓是我國古代青銅文化中的瑰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