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廣西壯族民間舞蹈,壯族扁擔舞文化

廣西壯族民間舞蹈,壯族扁擔舞文化

  壯族文化是在壯族人民生產勞動中產生,所以壯族文化獨具地方特色,以及民族風情。壯族最受歡迎的舞蹈是壯族的扁擔舞,雖然扁擔舞是用一種勞動工具進行表演的,但扁擔舞蘊含了濃郁的勞動氣息,以及是壯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與表達。

  扁擔舞是一種壯族傳統民間舞蹈,由打礱舞發展演變而來,一般由婦女表演。流傳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都安縣的林江、地蘇、安陽鄉和馬山縣的白山、古寨、加芳鄉-帶。該舞在春節期間最為盛行,寄託了群眾渴望來年豐收的希望。

  壯族扁擔舞又叫“打虜列”、“谷榔”、“打榔”(均為壯語譯音),是一種群眾自娛性民間舞蹈形式。特別是中、老年婦女打扁擔,更為出色。打扁擔時,至少四人一組,多則十人、八人扁擔舞均可,在一條長板凳上互相敲擊。

  扁擔舞最初是用一塊木板,蓋在舂米槽上用扁擔敲打。因石槽太重,不易搬動,於是慢慢改為用長條凳。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到十六,村村寨寨都打扁擔,但過了十六,就不打了。有的地方用竹竿代替木杆和扁擔,竹竿兩頭還繫上數枚古銅錢,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吉祥如意等,敲擊起來聲音清脆,悅耳動聽。

  扁擔舞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元宵節期間舉行表演,場地是在村前的曬穀場上。表演者有四人、六人、十人、二十人不等,大多以雙數的婦女為主。出場表演時,舞者每人手拿一根扁擔,相對而站,圍著一條長一丈多、寬一尺的木槽或板凳,舞者以口喊呼,上下左右相互打擊,模擬農活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穀、舂米等姿勢動作,邊打邊唱邊舞。

  舞者時而雙人對打,時而四人交叉對打,時而多人連打;有站、蹲、弓步、轉身打等,輕重、強弱、快慢,此起彼伏錯落有致,動作剛勁有力、優美穩健,整個舞蹈自然清新。可見扁擔不僅僅是一種普通的勞動工具,同時也是舞蹈的節奏樂器。而在有些地方,不用扁擔,也不用木杵,而是用竹竿,竹竿兩頭還繫上數枚銅錢,敲打起來聲音清脆,悅耳動聽。

  您可能還會喜歡:

  古色古香的壯族銅鼓鑄造技藝

  認識壯族,壯族銅鼓習俗文化

  漢族男娶回族女,回族為什麼不能嫁漢族

  民族氣息極其濃郁的撒拉族舞蹈

充滿神秘色彩的赫哲族民間舞蹈:薩滿舞

  本期赫哲族文化帶來的是充滿神秘色彩的赫哲族民間舞蹈:薩滿舞,薩滿跳神時全副神裝,胸前背後掛著銅鏡,腰繫腰鈴,脖子上掛著布克春、薩日卡、額其和三種神,“愛米”供在西炕上。薩滿手拿神鼓以通神。繼續來了解薩滿舞吧!

  一、薩滿舞簡介

  所屬地區:黑龍江—雙鴨山

  文化遺產名稱:赫哲族薩滿舞

  遺產編號:Ⅳ—5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雙鴨山市

  薩滿跳神時全副神裝,胸前背後掛著銅鏡,腰繫腰鈴,脖子上掛著布克春、薩日卡、額其和三種神,“愛米”供在西炕上。薩滿手拿神鼓以通神。還有神刀、神杖、龍頭杖等神具和祭具,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尤其在夜間神鼓神咒的聲音,容易將人引入幻境。跳神時除薩滿外,還有“二神”也是其助手。治病時“二神”在病人背後,兩手扶病人的肩上,薩滿請神邊敲鼓邊唱邊說,依次猜測是什麼鬼作祟,據說猜中了,“二神”便發覺病人的雙肩抖動,告訴薩滿請神驅鬼。

  薩滿於春、秋時節“跳鹿神”亦稱跳太平神。意思是求神驅鬼消災求福,保護全村人丁興旺,祈求漁獵豐收,有群眾集體參加,是很隆重的宗教儀式。具體時間由薩滿確定,預先通知大家,如有還願者準備祭品。“跳鹿神”之日,薩滿全副神裝,請年輕力壯者手執鳩神杆、鷹神、神偶、神刀擊鼓,從薩滿家中邊跳邊唱鳩神歌而出。在屯中跳,到其他人屋內跳,所去人家早有安排,其戶數為單數,甚至有的去幾十裡以外的村屯跳,據說可趕走藏在各村屯裡的鬼怪和病魔,以保護人口平安。原來患病許願而病癒,求子許願得子者,都在跳太平神時還願,顯得更加熱鬧。

  薩滿舞是薩滿信仰最為典型的表現形式,為巫師在祭祀、請神、治病等活動中所做的的舞蹈表演。薩滿舞在禱詞、咒語、吟唱和鼓聲中進行,主要舞段在表現神靈附體時跳出,這時鼓聲急促,舞蹈激烈,充滿神秘色彩。薩滿舞在舞蹈語言、舞蹈道具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特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遺產,反映出漁獵社會發展階段的狀態、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

蒙古族的民間舞蹈:頂碗舞

  在蒙古族文化中,有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叫做頂碗舞,這種舞蹈也影響了不少其他的少數民族,比如維吾爾族和傣族等。

  那麼,蒙古族的頂碗舞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頂碗舞是蒙古族從元代承傳下來的民間舞蹈。相關的史料記載,《頂碗舞》的出處與佛教有著一定的淵源。佛教教義當中有多種對佛的供養儀式,用碗盛上糜乳的供奉以及用歌舞表演的伎樂供養都包括在其中。兩者的結合導致了這種用盛了糜乳的碗放在頭頂上舞蹈的形式形式新穎,動作優美,氣質高雅,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

  在整個蒙古族民間舞蹈發展史上佔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在婚宴和喜慶佳節的聚會上1人或多人頭頂茶杯或碗狀小油燈或碗,碗裡盛滿清水或奶酒;雙手各拿兩個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聲和樂聲中翩翩起舞。

  頂碗舞的動作沒有固定的套數,掌握好基本動作和擊盅,打筷的規律之後,舞者現場即興發揮,情緒激昂,動作,舞姿的變化豐富多彩,充分展現蒙古族舞蹈的技藝,智慧和豐富靈活,多變的特點。

  頂碗而舞,是中國許多少數民族極為喜愛並極其流行的舞蹈形式,特別是在新疆、內蒙等地區,歷經悠久歲月的磨礪而愈加受人歡迎。這類舞蹈奇就奇在技與藝的交融性上,對舞蹈演員的要求極高,往往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演員們不但要練就過硬的舞藝,更要具備高超的頂技,而正是這兩者完美和諧的結合與展示,帶給人以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此外,維吾爾族、傣族、土家族也擅長跳頂碗舞。


走進壯族人民生活廣西壯族民間故事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廣西壯族的民間故事,看看在壯族人民的故事中,都有什麼樣的傳說。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到民族故事中通過幾個代表故事瞭解一下吧。   三月三的傳說   很久以前,壯鄉有個叫韋達桂的人,在一個土皇帝手下當臣相。達桂年紀不大,但學識淵博, ...

橫縣壯族民間鳳凰

  鳳凰舞(壯語為舞鳳凰)是橫縣壯族民間舞蹈的一種,流行於靈竹、陶圩、六景一帶的壯族地區。它的表演方式大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單一的鳳凰舞,如“花鳳舞”、“鳳凰舞”、“舞鳳”等,即由一或二人穿鳳凰道具、服飾進行表演。鳳冠用珠子串成,晶亮閃光,長垂的鳳尾色澤豔麗,腳上還穿帶有羽毛的鞋襪,表演中,時而停立啼鳴,抖翅 ...

廣西壯族民間節日

  壯族的風俗習慣集中地體現在各種節日活動上。他們幾乎每一個月都有自己的節日,加上各聚居點自己的特定節日,壯族人民的節日,可謂接二連三,不停不斷。這些節日活動,從內容看,有預祝新年大吉大利的,有喜慶耕種開始、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的,有慰勞牲畜或農田勞作某個階段勝利完成任務的,有歡慶好收成的,有紀念祖先和其他 ...

壯族民間藝術舞蹈文化之板鞋

  每個民族都有每個民族的特色文化,“板鞋舞”其實就是壯族的一種娛樂消遣的東西,也是屬於壯族的民間技藝與舞蹈。姑娘與小夥們都能穿著長長的長板鞋歡快的舞動起來。那麼,大家瞭解不瞭解關於壯族的板鞋舞呢?   接下來,就隨著小編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來領略一下壯族板鞋舞的魅力吧!   “板鞋舞”起源於明朝廣西那地土司 ...

廣西僮族為什麼改壯族

  僮族的僮作tóng讀音時,意思是個子矮小,像未成年人,並且僮在古代有被人奴役的意思,因此在1965年,周總理在徵得壯族同胞的同意下,將僮族改為壯族。   壯族(壯文:Bouxraeuz,英文:Bourau),舊稱僮(zhuàng)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

獨特的蒙古族民間舞蹈“頂碗

  頂碗舞是蒙古族的一種非常有特色的民間舞蹈,動作非常的優美、氣質高雅,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也是少數民族都比較喜愛的一種舞蹈形式,當然更是蒙古族文化的一種標誌。那麼,大家對於這種獨特的舞蹈有什麼瞭解嗎?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看看吧!   頂碗舞是蒙古族從元代承傳下來的民間舞蹈。相關的 ...

愛情的象徵壯族繡球文化

  愛情是人與生俱來的情感之一,經歷愛情也是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時刻之一,那麼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愛情怎麼表達,從古至今就有愛情信物這一憑證,即使是再普通的東西都會被賦予濃濃的情意。那麼繡球就是壯族文化中愛情的象徵。   繡球的傳統文化內涵   繡球是壯族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信物。每逢春節、三月三、中秋節等傳統佳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