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壯族的宗教文化,壯族信什麼?

壯族的宗教文化,壯族信什麼?

  古時候科技並沒有像現在的發達,許多現象古人無法解釋又震撼人心的力量,便產生了敬畏之心,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信仰,便是宗教的雛形。由於各地方的文化不同,所產生的宗教信仰也不盡相同,那麼壯族文化裡他們都信什麼呢?

  今的壯族宗教基本上是由越巫演化而來的。在壯鄉,原始宗教(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影響普遍,其中,尤以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影響最濃厚。

  壯族沒有全民的、政教分離、教教分離的宗教,只有屬於原生型民間基層面上設定的、四教(師公、道、儒、佛)合一(元素合、儀式合)的宗教,它們同堂競技,互不干擾,互不排斥,甚至還相互關照。表明壯人宗教觀念泛化,無壟斷祭壇之神,推崇能者為神,而且見神就拜。有此基礎,才能使(師公、道、儒、佛)諸神能合諧相處。

  麼教(壯話叫麼,喃麼):布洛陀(生日三月初七到初九)是麼教的開山主,是麼教主神,乜六甲是女巫祖,兩者並提。麼教布洛陀信仰後在民間宗教向創生宗教轉變。他們不與政府交往,也不與政府為敵,清代曾給他們發過從業證。有非職業性神職人員“布麼”即麼公。一般由成年男子充當,做法事時是麼公,平時從事農業生產是農民。

  有嚴格的度戒儀式。有相應的宗教觀念、教義和教規。有多教合一的神靈系統,這些神祗後面為圓形光環,明顯受中國漢傳佛教的影響,以扇形伸展,越多表明級別越高。有完整的經籍分為祭祀祈福類、驅邪消災類、超度亡魂類。法器主要是“甲巴克”(壯話),以擁有和和擅長使用程度去衡量麼公水平。

  麼教是壯族文化的一部分,其經典內容涉及壯族古代社會的民族歷史文化。有多方面的價值,是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麼教流行於廣西百色市、祟左市、河池市西部各縣、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基本是分散活動。

  師公教:師公教源於古代的越巫,清一色的男性。

  師公教在其發展過程中,因受道教影響,形成以越巫為主,兼蓄道教部分內容的古代壯族宗教。現在壯家的壯化道教屬於宋代不出家的正一派。師公也吸收正一派元素。師館不是出家之地,而是傳承場所,學經文、儀式、舞蹈、唱腔、樂器等技藝(均已毀)。有完整的教義教規。師公教經書是壯族古代社會文化的百科全書,是古代壯族文化之集大成者。

  除了上面兩種壯族原生型宗教外,壯族地區還有創生宗教,即把屬於外來宗教(如漢族地區的道教、佛教,以及西方的基督教等),經過壯族文化的涵化,原貌已非,創生、轉化成為壯民族的民間宗教(即與原生型的師公教等差不多了)。這種現象,學術界稱之為壯化道教和壯化佛教。本文簡單介紹如下:

  壯化道教

  道教傳入壯族地區被壯化,主要表現在:祀奉的神祗明顯增添了壯族信仰的民族系列神,如布洛陀、雷神、莫一大王、甘王(布洛陀之子甘歌)、三界公、山魈等;道教觀念的壯化,道教在操辦喪事,超度亡靈等法事中吸收了許多壯族古老喪葬民俗。壯化道教教規沒有固定的文字條文,多是由道公口頭傳承的。

  壯化道教所信仰的神靈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系統。以三清為最高神,以釋迦牟尼佛為世尊的佛教神靈,以閻王為首的冥界鬼神,以布洛陀為尊神的壯族原始宗教神靈系統,以土地神為主的生活保護神系統,以及列祖列宗的親屬神。顯然,壯化道教是依據民俗而用之。壯鄉的壯化道教受佛教影響出現釋迦牟尼派這種現象。

  壯化佛教

  其實,所謂佛教,壯人只知道送子觀音,很少知道佛祖釋迦牟尼。佛教有六輪迴: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動物。壯人雖接受輪迴,但不知六道,只取其中投胎這一道,而且還是用花王的花來投胎,與佛的輪迴理念相去甚遠。神譜、法器、經典都源出佛教,只敬釋迦牟尼等佛教神祗,經書只按壯族文化進行了改編,這是典型的壯化佛教的一個例項。

  天主教

  明代天主教開始進入壯鄉。萬曆年間義大利教士利馬竇到桂林傳教。明末奧地利翟沙微給朱由榔等明室皇族140人洗禮,曾來到南寧。1650年波蘭卜彌格來邕協助翟紗微,不久被清兵所殺。鴉片戰爭後,18448年羅馬教廷傳信部已將廣東、廣西兩省教區劃給巴黎外方傳教會為傳教活動範圍”,1997年已有教徒7萬多人。

  基督教

  基督教在藉助於不平等條約《西江通商及滇緬重定界約專條》才進入廣西,先後有英、美一百多名教士、醫生和工作人員到桂林、南寧、梧州活動。1919年有教堂62座,教徒4722人。近來基督教為了立足,也不得不對入教者網開一面,讓信徒保持敬祖習俗,並將聖歌譯為壯語誦唱。1972年也發展了教徒2萬多人。

廣西壯族民間舞蹈,壯族扁擔舞文化

  壯族文化是在壯族人民生產勞動中產生,所以壯族文化獨具地方特色,以及民族風情。壯族最受歡迎的舞蹈是壯族的扁擔舞,雖然扁擔舞是用一種勞動工具進行表演的,但扁擔舞蘊含了濃郁的勞動氣息,以及是壯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與表達。

  扁擔舞是一種壯族傳統民間舞蹈,由打礱舞發展演變而來,一般由婦女表演。流傳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都安縣的林江、地蘇、安陽鄉和馬山縣的白山、古寨、加芳鄉-帶。該舞在春節期間最為盛行,寄託了群眾渴望來年豐收的希望。

  壯族扁擔舞又叫“打虜列”、“谷榔”、“打榔”(均為壯語譯音),是一種群眾自娛性民間舞蹈形式。特別是中、老年婦女打扁擔,更為出色。打扁擔時,至少四人一組,多則十人、八人扁擔舞均可,在一條長板凳上互相敲擊。

  扁擔舞最初是用一塊木板,蓋在舂米槽上用扁擔敲打。因石槽太重,不易搬動,於是慢慢改為用長條凳。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到十六,村村寨寨都打扁擔,但過了十六,就不打了。有的地方用竹竿代替木杆和扁擔,竹竿兩頭還繫上數枚古銅錢,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吉祥如意等,敲擊起來聲音清脆,悅耳動聽。

  扁擔舞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元宵節期間舉行表演,場地是在村前的曬穀場上。表演者有四人、六人、十人、二十人不等,大多以雙數的婦女為主。出場表演時,舞者每人手拿一根扁擔,相對而站,圍著一條長一丈多、寬一尺的木槽或板凳,舞者以口喊呼,上下左右相互打擊,模擬農活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穀、舂米等姿勢動作,邊打邊唱邊舞。

  舞者時而雙人對打,時而四人交叉對打,時而多人連打;有站、蹲、弓步、轉身打等,輕重、強弱、快慢,此起彼伏錯落有致,動作剛勁有力、優美穩健,整個舞蹈自然清新。可見扁擔不僅僅是一種普通的勞動工具,同時也是舞蹈的節奏樂器。而在有些地方,不用扁擔,也不用木杵,而是用竹竿,竹竿兩頭還繫上數枚銅錢,敲打起來聲音清脆,悅耳動聽。

  您可能還會喜歡:

  古色古香的壯族銅鼓鑄造技藝

  認識壯族,壯族銅鼓習俗文化

  漢族男娶回族女,回族為什麼不能嫁漢族

  民族氣息極其濃郁的撒拉族舞蹈

優美的壯族山歌文化,你知多少?

  在壯族文化中,歌在其中絕對是獨一無二的,壯族人民居住地更是被冠以“歌海”的稱號。與其他民族在勞作,生活中領悟的音樂文化,壯族人們是出於對家鄉,對山歌的無限摯愛。是真正的為歌而唱!

  壯族山歌簡稱為“壯歌”,又稱“壯族民歌”,一般指壯族人民用壯話演唱的民間歌謠。壯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壯族原始社會時代狩獵時的吶喊。雖然吶喊不能算是歌,但它無疑孕育出了壯族山歌的種子。

  真正義意上的壯歌應該是從壯族原始社會中的生產勞動和祭祀活動開始,這從現在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中可見一斑。廣西壯族古老的歌圩集會和繡球一直流傳至今。關於繡球最早的記錄可見於寧明花山壁畫,當時是一種球狀青銅武器,打獵時投出去砸獵物,這便是古書上將壯族的繡球稱作飛砣的原因。

  壯族素以“善歌”著稱,壯鄉素有“歌海”盛譽。壯民善以山歌來表現生活,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壯族山歌歷史悠久,壯民從盤古開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幾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淳樸、自然、真實,鄉土氣息格外濃厚,尤其是結構短小,韻味和諧,琅琅上口,易歌易記,流傳方便,使得壯族民間歌謠題材十分廣泛,內容非常豐富多彩,藝術表現形式形形色色,生動而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壯族民歌從情感上的分類

  壯族古代民間歌謠包括訴苦歌(長工苦歌、媳婦苦歌、單身苦歌、嘆苦歌、怨命歌等等)、情歌(散歌、套歌、探問歌、讚美歌、討歡歌、示愛歌、定情歌、交友歌、發誓歌、分別歌等等)、風俗歌(慶賀歌、祝禱歌、儀式歌、敬酒歌、迎賓歌、送客歌、搖籃曲、哭喪歌、哭嫁歌等等)、生產勞動歌、盤歌、歷史歌、時政歌、童謠、革命歌曲等等。

  壯族山歌從體裁方面來分

  主要的有壯話稱為‘話謅’、‘話雖’和‘雖條’三種,即‘詩謅’、‘唱歌’和‘詩曲’。此外尚有自由體的山歌,每首無定句,每句無定字,可長可短。詩謅又名‘詩太排’。它是陳述故事之長篇詩歌。

  有謅人物、謅事物和謅猜謎(壯語稱為‘謅鼓要’)等、如謅甘羅、謅乾隆皇。謅祝英白、謅蚊蟲。歌詞數十句或百句不等。句中五言七言九言都有。壯歌又分無韻的和押韻的兩種體裁。有韻的壯歌又有單押腰韻的,有重複句的不重複句的,有腳韻互押的,也有腳韻和腰韻互押的,以及腳韻頭韻互押的,尤以後者較為奇特,為各種詩歌所少有。

  壯鄉山歌開唱時,必須遵守約定俗成的禮儀規範,不能瞎唱亂唱。特別是時政歌、儀式歌和情歌,在什麼場合唱是有傳統規矩的。風俗歌中,祭祀唱什麼,婚嫁唱什麼,喪禮唱什麼,皆不能顛倒亂唱。連迎接不同的客人同樣有不同的迎客歌。壯族山歌由於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對山歌有不同的稱呼:歡、西、加、比、論等五種。

  每一個區或鄉都有好幾個調子,包括敘事用的平調、抒發歡快情緒的喜調等等。山歌調的演唱方法,有獨唱、重唱、領唱、合唱等方式,無論是支聲式、和聲式或者復調式。壯族多聲部山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人民性,在藝術形式上比較成熟和完美,它是壯族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所創造的精神文明的一種形態,被視為壯族民間音樂史上突起的高峰。

  壯族人人愛唱歌,傳說古壯人是以山歌來跟先祖布洛陀對話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凡有壯族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山歌,田間地頭、晚間勞作之餘以及紅白喜事上,總能聽到悠揚的山歌,各種大小節日,更是少不了山歌助興。

  不同地方壯族原生態山歌曲調還不一樣。不僅平時唱,家裡唱,而且還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或“歌節”。歌圩的日期主要在農曆三月初三。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倚歌擇配”為主要內容。夜歌圩在村子裡,主要吟唱傳授生產、生活知識和技能的生產歌、季節歌、盤歌和歷史歌等。


經典壯族歌謠文化你瞭解嗎?

  在壯族文化中,歌謠的地位佔據著相當高的地位,那裡的人們素以“善歌”著稱,那裡的地方素有“歌海”盛譽。他們透過歌謠來表現生活,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壯族的文化基本上就是一部完整的歌謠文化,他們隨口就來。   壯民從盤古開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幾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淳樸、自然、真實,鄉土氣息格外 ...

海南宗教文化你知多少?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信仰,透過信仰得以發展的便是宗教了,雖然信仰不等同於宗教,但是影響是巨大的,海南島城市文化裡宗教分佈不只是中國傳統的宗教,更是有跟隨者探索世界腳步的外籍宗教在這裡生根發芽,成為海南文化獨特的風景線。   海南是一個有多種宗教的省份,現有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和道教五種宗教。全省現 ...

鄭州的宗教文化你知多少?

  鄭州是河南省的省會,地處華北平原南部。鄭州文化在河南文化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其宗教文化。在河南地區,大部分信仰的是我國佛教,而鄭州則是河南地區寺廟最多的城市。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鄭州的宗教文化吧。   少林寺是中國享譽海內外的佛教寺院、中華功夫的源頭,位於鄭州登封西北13公里中嶽嵩山西麓。嵩山 ...

愛情的象徵壯族繡球文化

  愛情是人與生俱來的情感之一,經歷愛情也是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時刻之一,那麼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愛情怎麼表達,從古至今就有愛情信物這一憑證,即使是再普通的東西都會被賦予濃濃的情意。那麼繡球就是壯族文化中愛情的象徵。   繡球的傳統文化內涵   繡球是壯族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信物。每逢春節、三月三、中秋節等傳統佳節 ...

認識壯族壯族銅鼓習俗文化

  銅鼓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早在青銅器時代就產生。銅鼓這個娛樂敲擊樂器,在壯族文化中又有另一番獨特風采。在壯族人民的心裡,銅鼓是神的象徵,它被賦予神力。   銅鼓不僅是壯族人民敲擊的樂器,也是壯族人民祭祀祈禱的神物。那麼,大家就隨小編一起認識壯族,壯族銅鼓習俗文化吧。   銅鼓是我國古代青銅文化中的瑰寶 ...

壯族飲食文化生活習俗

  飲食文化:壯族是最早栽培和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米也自然成為壯族人民的主食。稻米制作方法多種多樣,有蒸、煮、炒、燜、炸等,各種米飯、米粥、米粉、湯圓等,是壯族人民日常喜愛的食品。如果摻和其他材料,還可以製成許多更加味美營養的食品,如八寶飯、八寶粥、竹筒飯、彩色糯米飯等。居住在乾旱山區的壯族,由於不宜種植水 ...

壯族文化主要有哪些

  1、銅鼓   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   2、壯錦   壯錦是壯族民間流傳下來的一種獨特的織錦藝術,已有一千年的發展史,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   3、歌圩   壯族人定期還舉行唱山歌會歌圩,以農曆三月初三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萬人以上參加。右江一帶稱為歡,左江一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