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走進廣西壯族,瞭解“那”文化

走進廣西壯族,瞭解“那”文化

  中國有著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著代表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而壯族作為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也有著許多的文化節日。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壯族文化吧!

  “你在哪裡?”

  “我在那邊。”

  “那邊是哪邊?”

  “就是那邊啊!”

  這是幾位外地遊客在廣西百色鄉村迷路時的“抓狂通話”。“那邊”,實際是當地的一個地名。不僅如此,就在離“那邊”不遠的地方,還有另一個地名——“那裡”。這樣特別的地名,讓初來乍到的外地人,著實有些摸不著頭腦。

  在廣西南寧隆安縣“那”文化旅遊節上,壯族同胞正在舉行隆重的稻神祭。每逢“四月八”農具節,“那”文化圈的壯族同胞紛紛身著民族服裝,舉行祭祀、遊街等活動,用歌舞表達對土地、耕牛等的敬仰感恩之情,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在壯鄉廣西,類似以“那”冠名的鄉鎮村落比比皆是。“那”是壯民族獨特的文化符號,壯語意為“田”和“峒”,最初指水稻田,後來泛指田地或土地。

  作為傳統稻作民族,千百年來,壯民族據“那”而作,依“那”而居,以“那”為本,由此形成以稻作文明為核心的“那”文化,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可以說,幾乎每個壯族同胞都有“那”文化情結。

  地名裡的土地情結

  在稻作民族的心目中,土地是最寶貴的財富,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以土地為轉移,以農耕為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最明顯的表現便是依田定居,以田論人,用田取名,為田設神。

  壯族的村落,多數是依山傍水,面對著田地。以田地“那”標識取地名,便順理成章。大至縣市鄉鎮,如那坡、那馬、那陳;小至村屯弄場,如那王、那紹、那左。據不完全統計,含“那”字的地名,在廣西有1200多處。

  以“那”命名,依據多是“那”的特點和性質,如那翁(“翁”為壯語音譯,下同),即濫泥田;那江,中間的田;那波,泉邊的田;那雷,土嶺的田;那達,河邊的田;那六,水車灌溉的田;那樓,我們的田;那班、那曼、那板,村寨田;那馬,養馬的田;那昌,工匠的田;那筆,養鴨的田;那懷,養水牛的田……

  為這些地方命名的人,是最先開墾這些田的壯族先人,他們約定俗成,無論在何時何處為地方、村寨命名都遵循這一法則,依據著同一模式,即以“那”為冠。

  您可能還喜歡:

  古老的舞蹈:畲族粑糟舞

  瑤族歷史的重要史料:瑤族經書

  傣族最原始的文化:花腰傣

  黎族既有特色又奇葩演奏:鼻簫

走進壯族人民生活,廣西壯族民間故事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廣西壯族的民間故事,看看在壯族人民的故事中,都有什麼樣的傳說。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到民族故事中通過幾個代表故事瞭解一下吧。

  三月三的傳說

  很久以前,壯鄉有個叫韋達桂的人,在一個土皇帝手下當臣相。達桂年紀不大,但學識淵博,才能過人,而且,十分關心壯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給他的俸祿,他都拿回鄉分給百姓,自己兩袖清風,一無所有。

  有一年,狀鄉大旱,鄉親們求達桂向土皇帝奏明免皇糧,達桂跪奏道:“狀鄉百姓顆粒無收,吾伴千歲前往視察。”達桂伴駕來到狀鄉,只見田土龜裂,禾穗枯焦,一群群面黃肌瘦的百姓跪在山道上告苦。達桂跪下說:“千歲親見,萬望免糧。”土皇帝無奈只可免去狀鄉皇糧。

  打那以後,他對達桂恨之入骨,可是鑑於達桂的聲望,又找不出什麼岔子把他除了,因此施出毒計,陰謀陷害達桂。

  一天,他把達桂喚道跟前:“達桂,你向來很能幹,現在想叫你給我辦件事”達桂聽了,就知道土皇帝不懷好意,但他還是從容地說:“請千歲道來。”土皇帝半眯著眼說:“我正在建一座樓閣,缺少瓦片,聽說狀人皮能防寒防暑,防水防火,經久耐用,我要你在兩個月以內給我弄900張狀人皮當瓦片用,到時重重有賞,如果完不成,定要從嚴懲罰。”達桂輕鬆的答道:“到時就請千歲親自到城門下點貨驗收吧。”

  一個月過去,達桂沒有動靜,五十九天過去了,達桂依然沒有動靜。限期到了,達桂才召集900個壯家大漢,每人帶上一斤糯米,一斤米酒,一斤胡椒麵,來到皇城腳下,架鍋煮糯飯,煮辣椒菜湯,一個個脫掉上衣,光著膀子,坐在城門下飲酒,喝辣椒湯。正當個個酒足飯飽,滿頭大汗淋漓的時候,土皇帝坐著八抬大轎趕到了。

  達桂連忙上前施禮道:“貨物已經給千歲送來了,可是這幫賤骨頭張張皮都是漏水的,能用嗎?”土皇帝下轎一看,一個個黑裡透紅的皮膚上都是溼漉漉的,象是從水裡撈出來的一樣,臭氣撲鼻。土皇帝用手捂著鼻子,皺著眉頭,後退幾步道:“又漏水又臭,不能用,不能用。”說完,調轉轎子回宮殿去了。

廣西壯族民間舞蹈,壯族扁擔舞文化

  壯族文化是在壯族人民生產勞動中產生,所以壯族文化獨具地方特色,以及民族風情。壯族最受歡迎的舞蹈是壯族的扁擔舞,雖然扁擔舞是用一種勞動工具進行表演的,但扁擔舞蘊含了濃郁的勞動氣息,以及是壯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與表達。

  扁擔舞是一種壯族傳統民間舞蹈,由打礱舞發展演變而來,一般由婦女表演。流傳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都安縣的林江、地蘇、安陽鄉和馬山縣的白山、古寨、加芳鄉-帶。該舞在春節期間最為盛行,寄託了群眾渴望來年豐收的希望。

  壯族扁擔舞又叫“打虜列”、“谷榔”、“打榔”(均為壯語譯音),是一種群眾自娛性民間舞蹈形式。特別是中、老年婦女打扁擔,更為出色。打扁擔時,至少四人一組,多則十人、八人扁擔舞均可,在一條長板凳上互相敲擊。

  扁擔舞最初是用一塊木板,蓋在舂米槽上用扁擔敲打。因石槽太重,不易搬動,於是慢慢改為用長條凳。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到十六,村村寨寨都打扁擔,但過了十六,就不打了。有的地方用竹竿代替木杆和扁擔,竹竿兩頭還繫上數枚古銅錢,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吉祥如意等,敲擊起來聲音清脆,悅耳動聽。

  扁擔舞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元宵節期間舉行表演,場地是在村前的曬穀場上。表演者有四人、六人、十人、二十人不等,大多以雙數的婦女為主。出場表演時,舞者每人手拿一根扁擔,相對而站,圍著一條長一丈多、寬一尺的木槽或板凳,舞者以口喊呼,上下左右相互打擊,模擬農活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穀、舂米等姿勢動作,邊打邊唱邊舞。

  舞者時而雙人對打,時而四人交叉對打,時而多人連打;有站、蹲、弓步、轉身打等,輕重、強弱、快慢,此起彼伏錯落有致,動作剛勁有力、優美穩健,整個舞蹈自然清新。可見扁擔不僅僅是一種普通的勞動工具,同時也是舞蹈的節奏樂器。而在有些地方,不用扁擔,也不用木杵,而是用竹竿,竹竿兩頭還繫上數枚銅錢,敲打起來聲音清脆,悅耳動聽。

  您可能還會喜歡:

  古色古香的壯族銅鼓鑄造技藝

  認識壯族,壯族銅鼓習俗文化

  漢族男娶回族女,回族為什麼不能嫁漢族

  民族氣息極其濃郁的撒拉族舞蹈


走進十二星座瞭解他們不為人知的腹黑麵

  人無完人,可以說在這個現實世界裡,每個人都是會有缺點的,再好的人都會有別人不知道的一面,可能這個人經常會被稱為“老好人”,但是心裡肯定也存在著黑暗的一面。畢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呢?看看十二星座都有哪些不為人知的腹黑麵!!      白羊座   白羊座從頭到尾都不會去管別人的感受永遠都會沒有腦子的去犯錯誤,直 ...

英國文化背景簡介瞭解英國的基礎

  這期英國文化帶我們來了解英國文化背景,英國的正式國名是「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常簡稱為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或不列顛(Britain),在此一架構下又包括了四個區域,分別是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   英國的正式國名是「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

印度文化產業的發展瞭解印度人的基礎

  印度,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中,文化產業的經濟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印度也不例外。那麼,印度的文化產業怎麼發展呢?一起到印度文化中瞭解一下吧。   印度文化產業至今都沒有確立明確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 ...

認識壯族壯族銅鼓習俗文化

  銅鼓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早在青銅器時代就產生。銅鼓這個娛樂敲擊樂器,在壯族文化中又有另一番獨特風采。在壯族人民的心裡,銅鼓是神的象徵,它被賦予神力。   銅鼓不僅是壯族人民敲擊的樂器,也是壯族人民祭祀祈禱的神物。那麼,大家就隨小編一起認識壯族,壯族銅鼓習俗文化吧。   銅鼓是我國古代青銅文化中的瑰寶 ...

廣西壯族螞拐節

  壯族傳說認為掌管風雨的是青蛙女神,並把青蛙稱為螞拐。紅水河沿岸壯族村寨透過祭祀螞拐,祈求年年風調雨順,歲歲五穀豐登,四季人畜興旺。螞拐節一般從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結束,主要內容有找螞拐、祭螞拐、孝螞拐和葬螞拐等。         壯族螞拐節      壯族螞拐節 ...

廣西壯族民間節日

  壯族的風俗習慣集中地體現在各種節日活動上。他們幾乎每一個月都有自己的節日,加上各聚居點自己的特定節日,壯族人民的節日,可謂接二連三,不停不斷。這些節日活動,從內容看,有預祝新年大吉大利的,有喜慶耕種開始、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的,有慰勞牲畜或農田勞作某個階段勝利完成任務的,有歡慶好收成的,有紀念祖先和其他 ...

隆安將舉辦“文化旅遊節

  2012年中國·隆安“那”文化旅遊節暨“四月八”農具節將於4月26日至5月3日在廣西隆安縣舉行。   壯民族把水稻田叫做“那”,“那”文化是壯族的稻作文化。近年來,隆安發現了我國古老的原始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弘揚“那”文化成為隆安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本屆文化旅遊節主要安排3個板塊12項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