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在嶺南地區是要吃狗肉的,民間有句俗話為“冬至魚生夏至狗”。相傳源於戰國時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熱,疫癘流行。秦德公便按“狗為陽畜,能闢不祥”之說,命令臣民殺狗避邪,後來形成夏至殺狗的習俗。
夏至在嶺南地區是要吃狗肉的,民間有句俗話為“冬至魚生夏至狗”。相傳源於戰國時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熱,疫癘流行。秦德公便按“狗為陽畜,能闢不祥”之說,命令臣民殺狗避邪,後來形成夏至殺狗的習俗。
夏至不吃餃子,冬至吃餃子。
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狗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也是很多人比較喜歡的一道食物,可以說狗狗們是個萬人迷,要不就吸引人為自己的味道陶醉,要不就當個小寵物,做人們最好的朋友。而在廣東一帶地區更是流行養狗吃肉長身體。
冬至魚生夏至狗
在南方一帶的地區大部分都有吃狗肉的習慣,這裡的人們覺得狗肉是溫補的,能夠給人帶來營養,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是嶺南一帶的人以借名想吃的“專利”。尤其是廣州粵語地區和廣西的欽州、玉林等地區的人也是非常喜歡吃夏至的狗肉和荔子的。據說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熱,有“冬至魚生夏至狗”之說,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習慣延續到今。
狗肉對身體有益
兩廣地區的人們吃狗肉是吃的最兇的,三不五時的就約一起吃狗肉,因此民間有“夏至狗,沒路走”的俗語,狗肉性溫,大補元氣,屬性燥熱,適宜秋冬季節食用,一般來說夏天吃狗肉會上火,外熱加上內熱,對身體不利。但人們認為夏至這天例外,夏至這天吃了狗肉,不但不會熱氣,不會對身體引起不適,反而會對身體有益。夏至吃狗肉,也應適可而止,不要吃得太多“盲目進補”,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腸胃病。
吃了狗肉暖烘烘
狗肉的味道跟我們日常使用的豬肉和羊肉雞肉的味道是不一樣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狗肉味甘、鹹、酸、性溫,具有補中益氣、溫腎助陽之功。民間也有了“吃 了狗肉暖烘烘,不用棉被可過冬”、“喝了狗肉湯,冬天能把棉被當”的俗語。現代醫學研究證明, 狗肉中含有少量稀有元素,對治療心腦缺血性疾病,調整高血壓有一定益處。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礦物質、碳水化合物等營養成分,夏至適當食用具有補益作用,但是性溫助熱,過多食用會增加身體中的燥熱之氣,容易引起內熱上火,所以,夏至遵循傳統習俗的時候也需要留心劑量,不宜貪嘴多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