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大暑節氣的由來和風俗+大暑節氣的來歷和習俗

小雪節氣的由來和風俗 小雪的來歷和故事

  小雪節氣的由來和風俗小雪的來歷和故事

  小雪的由來和其他節氣一樣,即“二十四節氣”與“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它在上古時代(或遠古)已訂立。古籍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

  北斗七星迴圈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季節變換有密切關係。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為確定季節的標準,稱為鬥建,亦稱月建。干支紀元法,正月建寅,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干支歷將一歲劃分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

  上古時代以北斗斗柄頂端的指向來確定“二十四節氣”,斗柄旋轉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稱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時間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聯絡在一起的,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說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即,斗柄從正東偏北(寅位,後天八卦艮位)為起點,經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故,寅月為“春正”,立春為歲首。北斗斗柄指向確立的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風俗:

  做醃菜:南京有諺語:“小雪醃菜,大雪醃肉。”小雪之後,家家戶戶開始醃製、風乾各種蔬菜,以備過冬食用。杭州人往往也會趁著這個節氣開始醃製醬鴨、臘肉。小雪節氣過後,氣溫會急劇下降,天氣也會越來越乾燥,此時正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把多餘的肉類用傳統方法儲備起來,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

  吃餈粑:在南方一些地方,有小雪時節吃餈粑的習俗。有俗語說,“十月朝,餈粑碌碌燒”。吃餈粑一要熱,二要玩,三要鬥(比較),才過癮,才能體味到農家樂趣。古時,餈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餈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曬魚乾:二十四節氣小雪習俗:曬魚乾,曬魚乾是小雪節氣的習俗,小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乾、儲存乾糧。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乾、儲存乾糧。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後來到臺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臺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到了農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刨湯肉:“小雪殺豬,大雪宰羊。”許多地方每到小雪、大雪兩個節氣,村民們便開始殺豬宰羊準備年貨。無論哪家宰畜,鄰居、親朋都要過來幫忙。殺了豬,東家要做一鍋豬燴菜,再配上米飯、小菜,略備薄酒,邀請四鄰聚餐,寓意團結、和睦、萬事興旺。

  小雪相關故事: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臣子伍子胥為報父仇投奔了吳國,想從吳國借兵討伐楚國。他來到吳國幫助吳王闔閭坐穩了江山,成了吳國的有功之臣。

  越國勾踐乘機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當時正值年關,天寒地凍,城內民眾斷食,餓殍遍野,國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難。在此危難之際,人們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便暗中拆城牆挖地,人們驚奇地發現,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壓制成的磚石。

  原來,這是伍子胥在建城時將大批糯米蒸熟壓成磚塊放涼後,作為城牆的基石儲備下來的備荒糧。人們不禁感嘆道,伍子胥真有先見之明!大家將糯米磚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

  後來,在楚天一帶,人們每到豐年年底,便要用糯米制成像當年“城磚”一樣的餈粑,以此來祭奠伍子胥。

臘八節的由來和風俗 臘八粥的來歷和傳說故事

  臘八節的由來

  臘八節是我國臘月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閒的人們無事可幹,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

  臘八節的風俗

  古有諺語:“過了臘八就是年”,所以臘八節被視為春節習俗的開始,而在廣袤的華夏大地上,關於臘八節的習俗也不少。

  習俗一,臘八粥。臘八粥的原料很多,除了白米,人們會將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桂圓、葡萄、紅豆、花生等不下20中原料提前泡發,在第二條慢慢熬製成香甜可口的臘八粥。古人由於生活條件所限,食物較為匱乏,能喝上臘八粥,在當時是一件很開心很期待的事情。

  習俗二,臘八蒜。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大家在臘月初八這天泡製蒜,而臘八蒜的做法簡單,把剝了皮的大蒜瓣兒放到密封罐子裡,泡上醋即可。同時,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古代各家商號要在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就是這麼回事。

  習俗三,臘八面。陝西關中地區流行吃臘八面,臘八面以面和各種豆類為原料,面需做成韭葉面備用,豆類提前泡一晚,臘八這天用來熬湯。同時熟油將蔥花爆香,面煮好後將蔥花油潑入鍋中,即製作完成臘八面。

  習俗四,臘八豆腐。“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臘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習俗五,煮“五豆”。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說,臘八人們吃了,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徵連年有餘。

  作為我國傳統的節日,臘八節應當被人們銘記,人們也應當積極主動地參與臘八節活動。作為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一輩的中國人,應當銘記臘八節,銘記祖先留下來的傳統與智慧,保護好這個中華文化的傳統符號。

  臘八粥的傳說故事

  典故一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進一間房子裡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現屋裡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裡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典故二

  相傳臘八粥來自印度,它的普及多虧了佛教。眾所周知,農曆的十二月初八也是佛祖悟道成佛之日。根據民間傳說,在未成道之前,釋迦牟尼周遊了印度許多地方。一天,他又累又餓,昏倒在路邊。一位牧羊姑娘發現了他,給他飯吃,釋迦牟尼很快恢復了體力。然後,他在附近的河裡洗了一個澡,獨坐在菩提樹下,靜觀思維。苦行六年後,終於在臘月初八之夜一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牧羊姑娘的飯食是用大米和糯米加上些在大山裡採摘的新鮮野果做成的。從那時起,釋迦牟尼的追隨者就開始用新糧米和鮮果做粥。粥要從臘月初七開始,一直煮到第二天黎明。這種粥象徵性地用來祭佛。農曆十二月初 八就成為“佛祖悟道紀念日”。

  典故三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老夫妻,一生勤勞,日子過得很紅火,可就是沒有兒女。老伴五十歲那年,臘月初八這天生了個白胖兒子,老兩口給兒子取名叫臘八。老兩口對兒子從小嬌慣,要啥給啥,說幹啥就幹啥,他說要往鍋裡灑尿,他父親就說:灑吧,少灑些。他用劃道的方法記錄數,母親怕他累,就給他一把掃帚,一下可劃好多道道。這樣臘八從小就養成了任性、懶惰、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臘八成人以後,父母給他娶了媳婦,滿想著媳婦會勸他改掉惡習,誰知媳婦和他一樣,也是好吃懶做。老兩口沒辦法,只好讓他們倆人自立鍋灶生活,想讓他們知道東西來之不易,沒想到過了一年,他們連鍋也揭不開了。到了臘月初八這天,人家都購買年貨哩,可他倆卻要米沒米,要面沒面,掃掃瓦缸底,撣撣瓦罐,湊了幾樣雜 糧熬了點稀粥喝了以後就睡了,但仍然覺得又冷又餓,第二天,人們才發現他們二人凍死了。從那以後“臘八,臘八,凍死一家”的民謠就傳開了。每逢臘八這天家家都熬臘八粥,讓全家汲取臘八一家的教訓,勤儉持家,勞動致富。

國慶節的來歷和風俗 國慶節的來歷和風俗有哪些

  國慶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節日,新中國成立,應當有自己的國慶日,於是就把10月1日的開國大典日定為了國慶日,國慶節詳細來歷和風俗是什麼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1、國慶節的來歷

  “國慶”一詞,本義是指在西晉時期開始出現的民族慶典。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在我們的封建時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皇帝的登基和生日。因此,在中國古代,皇帝的即位和生日被稱為“國慶”。今天是建國週年的日子。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託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

  2、國慶節的風俗

  張燈結綵:在我們國家,每年的國慶節,企業和企業都會懸掛彩旗,以“歡度國慶”等口號來表達自己的節日;在廣場上,還有一些花盆、氣球之類的標語,充滿了喜慶的氛圍。

  國慶長假:每年10月1日是我國的國慶節,我國於1999年修訂釋出《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把國慶節和臨近的週六、日組合在一起,就是所謂的“國慶黃金週”,利用假期的形式,讓老百姓共同感受國慶的歡樂。

  高速公路免費: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私人汽車越來越普遍,人們往往會在國慶七天的假期裡,去領略一下祖國的美好風光。所以,從2012年開始,全國高速公路實行了免費通行。

  國慶閱兵:建國後,國慶前後一共舉行了14次國慶,除了1949年國慶閱兵之外,最令我難忘的是1984年、1999年、2009年的三次國慶閱兵,除了慶祝國慶、揚我國威之外,還向全世界展現了我國強大的國防力量,讓全國人民感到了強烈的自豪感。

  天安門升旗儀式:每年國慶節,很多人都會到天安門廣場觀看升國旗。所以,趁著國慶節假期到北京旅遊的人,往往會早早地趕到天安門廣場,觀看國旗班士兵們的升旗儀式,以示對國家的無限熱愛。

  國慶節前後,各大企業紛紛組織員工參加國慶聯歡晚會,以慶祝國慶、弘揚企業文化。


大暑節氣由來風俗 大暑節氣來歷習俗

  大暑節氣的由來和風俗   大暑節氣的由來   大暑太陽到達黃經120°的時候為“大暑”節氣。“大暑”與“小暑”一樣,都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大暑”表示炎熱至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這個時候正值“中伏”前後,全國大 ...

大暑節氣由來風俗 大暑節氣風俗活動

  大暑節氣的由來和風俗   24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與天干地支以及八卦等是聯絡在一起的,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依據斗轉星移定歲時。西漢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訂立的“黃經度數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 ...

大暑節氣由來風俗 大暑節氣風俗飲食

  大暑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在十二節氣之中排行12。大暑是個炎熱的節氣,大部分地區的溫度都達到了高度。對於大暑這個節氣的由來你瞭解嗎?大暑節氣的由來和風俗相關內容今天就分享給大家,一起去了解大暑節氣吧。   大暑節氣的由來和風俗   大暑節氣的由來   最早記載大暑的是《逸周書·周月解》。該書中明確指出,“ ...

大寒節氣由來風俗 大寒的來歷及傳統活動盤點

  大寒節氣的由來和風俗 大寒的來歷及傳統活動盤點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24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它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古人根據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導農業生產不誤時節。西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納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採用圭表測影 ...

大雪節氣由來風俗 大雪節氣各地風俗是什麼

  大雪節氣的由來和風俗 大雪節氣各地風俗是什麼   大雪節氣的由來   大雪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更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冬時節的正式開始;其時視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大雪,十一月節,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並不指降雪量一 ...

二十四節氣立秋的特點 立秋的來歷風俗

  二十四節氣立秋的特點 立秋的來歷和風俗   “立秋”帶來的首先是天氣的變化。立秋的氣候特點:氣溫逐漸減低、秋老虎;立秋節氣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秋天就要來臨。當立秋到來時,我國很多地方仍然處在炎熱的夏季之中。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但天氣總體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 ...

大暑由來風俗 大暑由來簡介

  大暑節氣的由來   節氣由來︰《通緯·孝經援神契》︰“小暑後十五日鬥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後為小,望後為大也”。大暑太陽到達黃經120°之時為“大暑”節氣。“大暑”與“小暑”一樣,都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大暑”表示炎熱至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