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汶口遺址,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1959年首次發現並挖掘,年代距今約6100-4600年,前後延續1500多年。比較全面反映了大汶口文化的面貌特點。
2、大汶口遺址平面呈橢圓形,面積約82.5萬平方米,包含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三個階段的文化遺存,尤以大汶口文化遺存最具代表性。
3、1982年,大汶口遺址被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大汶口遺址,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1959年首次發現並挖掘,年代距今約6100-4600年,前後延續1500多年。比較全面反映了大汶口文化的面貌特點。
2、大汶口遺址平面呈橢圓形,面積約82.5萬平方米,包含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三個階段的文化遺存,尤以大汶口文化遺存最具代表性。
3、1982年,大汶口遺址被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距今已有6500—4500年,延續時間約2000年左右,有早中晚期的區分。
從大汶口文化時期可以明顯的看出人類進步的腳步。特別是在陶瓷方面。
本期的大汶口文化帶你去了解大汶口文化遺址在我國的哪個省?
問:大汶口文化遺址在我國的哪個省?
答:在我國山東省。
大汶口遺址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大汶河東西貫穿,將遺址分為南北兩片,北片在衛駕莊東,為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遺址和命名地。
汶口位於泰安市岱嶽區南部,大汶河北岸,距東嶽泰山60華里,是馳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化發祥地和歷史上著名的商埠重鎮。大汶口屬自古有名的土質肥沃、水源充足的“汶陽田”,地下資源豐富,104國道、京滬鐵路穿境而過,處於山東省“一山一水一聖人”旅遊熱線上。大汶口名勝古蹟眾多: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汶口文化遺址;有縣級以上文物景點3處(明石橋、清山西會館、文姜城遺址);有遠近聞名的自然景觀汶河古渡口、文亭山等多處。
大汶口文化遺址是四海皆知的中華文明發祥地,是新石器時期的典型文化遺存,與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共稱中華民族的文明起源。
遺址介紹
新石器時代氏族公共墓地,位於中國北部山東省的泰安市。
大汶口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社會遺存,遺址總面積約82萬平方米,已發掘面積5400平方米。遺址內涵豐富,共發現墓葬、房址、陶窯等遺蹟100餘處。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牙角器等生產生活用具。陶器主要包括紅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幾種。大汶口遺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隨葬獐牙的習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許多墓葬中還隨葬有數量不等的牲豬,表明當時社會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現象,說明私有制已經出現。
遺址意義
大汶口遺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時期當地居民的埋葬形態。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浙江沿海地區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大汶口位於泰山南驛磁窯鎮和大汶口鎮的汶河兩岸,遺址面積80餘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2至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被考古界命名為“大汶口遺址”。後來,又在山東境內及江蘇、安徽北部和河南東部、河北南部、遼東半島相繼發現了與此同類型的遺址,被學術界命名為“大汶口文化遺址”。
大汶口遺址的文化層堆積,歷經近2000年的歷史,一般認為:早期屬於母系氏族社會末期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階段,中、晚期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階級社會的萌芽業已出現。1982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在汶河北岸、京滬鐵路旁樹立標誌碑。
大汶口遺址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南部,大汶河北岸,距東嶽泰山60華里處。
大汶口名勝古蹟眾多: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汶口文化遺址;縣級以上文物景點3處明石橋、清山西會館和文姜城遺址;自然景觀有汶河古渡口、文亭山等多處。
大汶口是大汶口文化發祥地和歷史上著名的商埠重鎮。大汶口屬有名的土質肥沃、水源充足的汶陽田,地下資源豐富,104國道、京滬鐵路穿境而過,處於山東省一山一水一聖人旅遊熱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