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大雪的民俗活動+傳統民間活動介紹

大雪的民俗活動 傳統民間活動介紹

  我國地大物博,疆土遼闊,南北方的季節差異性很大,例如大雪節氣,就有各種不同的民間活動風俗。大家都知道大雪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由來已久,而關於大雪的民俗活動也是傳承了許多年。今天就跟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大雪節氣有哪些有趣的民俗活動吧,大家快來一起看看。

  大雪醃肉

  民間有句俗話叫“小雪醃菜,大雪醃肉”,每年到了這個節氣,家家戶戶都忙著製作醃肉了。因為這個時間的天氣寒冷,較為乾燥,是製作醃肉、臘腸等醃製品的好時機,無論是家禽還是魚類,都經過加工,變成了方便食用的美食。大雪時節開始製作,等到了春節前正好就可以吃了,一家人團聚在一起,一起享用美食。

  大雪進補

  俗話說“冬天進補,開春打虎”,足以說明大雪進補的重要性。大雪進補以溫補為主,下面給大家推薦一些適合大雪節氣進補的食材:首先是白蘿蔔,“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牢醫生開處方”,蘿蔔性平味甘,能化痰止咳,有“土人參”之稱;蓮子也是不錯的食材,性平味甘,有清心醒脾,補脾止瀉,養心安神明目、補中養神,健脾補胃的功效,如果身體裡還有著秋日留下的燥火,那麼用它來熬入冬的粥是不錯的選擇;枸杞也是常見的藥材,具有降血糖、抗脂肪肝和動脈硬化的功效,對心腦血管這類秋季常犯的病患來說很管用,大多數人只以為枸杞是入湯、泡水的好料,殊不知它還可以生吃,味道略甜、而且營養絕不流失。

  大雪封河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自然景觀,南方也有“雪花飛舞,漫天銀色”的迷人圖畫。到了大雪節氣,河面上都結了一層厚厚的冰,人們可以盡情地滑冰,岸上的人也可以欣賞這封河的美景。

布依族的傳統節日 民間活動 習俗活動

  布依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民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而在布依族也有屬於自己本民族的傳統節日。那麼在布依族中都有哪些傳統節日呢?有哪些民間的習俗活動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布依族的傳統節日

  查白歌節

  查白歌節是貴州興義地區布依族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屆時有周圍10多個縣乃至雲南、廣西的各族群眾數萬人參加,規模可謂盛大。關於節日的來歷,傳說是古代這裡有對青年,男的叫查郎,女的叫白妹,倆人早有愛慕之心。某日,白妹在山上砍柴,險遭猛虎襲擊,查郎射殺老虎,二人確立愛情。山官垂涎白妹如花似玉的容貌,但威逼利誘皆告失敗,於是害死查郎,搶走白妹。白妹放火燒燬山官宅第,並投火殉情。群眾為紀念他們,把當地寨名改叫查白寨,把白妹殉情的日子定為節日,把查郎射殺老虎的地方當作歌場。

  節前各家拆洗衣服被帳,掛滿村寨前後,象徵白雲繚繞,取意乾乾淨淨,清清白白。節日裡扶老攜幼,成群結隊,趕往查白寨周圍。年輕人不僅盛裝英姿,而且帶著定情信物,躍躍欲試,盼望得到查郎與白妹那種忠貞不渝的愛情。節日活動的主要內容是賽歌,白天在歌場賽,晚上到住戶的院裡或屋中唱,主人供給“花米飯”(染成五色的糯米飯)和“茶水”(實際上是米酒,布依人習慣以酒代茶待客)。認親訪友,吃湯鍋。傳說湯鍋起源於燉吃查郎射死的老虎,後來是虎骨燉牛肉湯,現在多以山泉水大鍋燉豬肉、狗肉代替。近年來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在節日遊樂外,還增加了旅遊購物的內容。總之是乘興而來,滿意而歸,過了今年,又盼來年。

  布依族的大年辰

  辛勞了一年的布依族同胞秋收一過就開始為年節做準備。到了陰曆臘月底,家家戶戶更是忙著殺豬、燻肉、灌香腸,婦女們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給家人縫製新衣_新手帕。在外地工作的男人和已婚年輕婦女都要趕回家與親人團聚。

  臘月二十三日晚上,布依族同胞用糯米制成的麥芽糖等果品在家裡“送灶神”,請它向“玉皇大帝”稟報時。多管人們說些好話,多多賜福與人間。送灶後,人們要準備香、燭等祭神用品,請“先生”寫對子,不僅大門上貼,連側門、窗戶都要貼上畜興旺一等對聯,以示人們對幸福簽好生活的嚮往和連求此外,不少人家還要在大門上貼上門神,在家裡的牆上貼滿各種喜慶的年畫。三十晚上是最熱鬧的日子。布依族從三十到初一是不相互串門的。人們。都在家中燒起一爐熊熊炭火,全家老少圍火而坐。他們先用酒肉等物祭把祖宗天地,然後全家人互相祝福,高高興興地吃團圓飯。

  大年初一也很有講究、人們都在家裡北各式彩燈,、晚八各式各樣的彩燈一齊點燃,掛在大門口,烘托出了一派紅紅火火的節日氣氛。過了大年初一,人們開始串門拜年,小孩子們須每家拜到,既表承了他們對長輩的尊敬,又可以得到老人們賞給的壓歲鐵布依族人民是能表善舞的民族,每逢年節,青年男女三三兩兩相約去“趕表”,以歌聲來表達被炸的愛慕,或聚在一起在嗩吶.現身、根荒、姐妹蕭、銅鼓等樂器伴奏聲中跳“打花包”、“銅鼓剛把”等歡快的舞蹈。初九那天叫“上九”;按當地風俗,到這一天才能“煮生”,即先燃起香燭,將生肉供祖宗,然後將生雞、生自煮熟,再放到香案前供一回之後方能享用。有些布依族地區正月十五過完年,還要正月三十校“小年”。

  二月二

  可以說是以祭“老人房”為中心的全民性的祭獻活動。解放前,凡有布依族分佈的地區,幾乎每個材寨都建有專供祭祖的“老人房”。有的放有神牌、香位或掛有皮鼓、銅鼓,平時不許人進出,更早一些時候還有專人守候。每年凡到這一節日前,由村寨輪流承擔祭獻的承頭戶,挨家收集祭獻所需的東西或捐款,天黑前把祭品(包括雞、豬肉、各種熟榮和果品)送至“老人房”內,然後由承頭戶負責祭獻。祭畢,由祭獻者在老人房共享這些祭品。但在祭獻或進食的過程中,有一條傳統的禁忌必須嚴格遵守,那就是不許任何人在這種場合講話、發出笑聲,更不準放屁。據說要是在祭獻中有人發出聲響,就會招致祖先對看管各種野獸的失靈,到時,村寨裡的家禽、牲畜就會遭受野物的偷襲和咬吃。如那一個衝犯了這條禁律,就必須承擔全部重祭的一切費用。

  有些村寨,習慣上還要在那天上,虐誠地在大門上放一個雞蛋,並面對祭“老人房”的方向表示敬意,到了深夜則由祭獻人分頭到每家門上取回。在此過程中,都不能發出任仍聲響。祭老人房的後兩天,一般均不許幹農活,青年男女也可邀約到寨外山野僻靜處唱歌對調玩耍。無論是聚居區或雜<居這的布依族人民,都把建蓋老人房和從事這一祭獻活動,看成是與本民族固有文化特彼密不可分的、具有“共同心理素質”的傳統表現。

  三月三

  三月三是傳統的民族節日。地區不同。節日的內容也不盡相同。在貴州省貴陽市馬當地區的布依族,將每年的農曆三月三稱為“地委會節”。據布依族老人講,開春以後,地蠶危害莊稼,啃食包穀苗等農作物。於是,在三月初三,他們將炒好的包谷花帶到坡上去祭地蠶。他們在山坡上邊唱山歌邊吃包谷花,據說這樣可以“迷住”地委,堵住它們的嘴,使他們不能咬種子和禾苗。有的地區將這一天作為祭社神、山神的日子。社神是一村或鄰近幾個村共建社們,臨時集資買豬、牛宰殺供祭.供家之日,外人禁止入村。這一天,望漠的布依族要吃三色糯米飯,關嶺地區要做清明粑,貴州省西部地區布依族人民要掃墓。有的地區這天集會唱歌遊玩,進行社交活動。

  相傳有一家三個親姊妹同嫁在一個寨子裡,日子過得都很好。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孫,三家的外孫們聽說後都爭著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外公說,在三月初三那天,你們把自己做的最好的糯食帶到寨子路口,看誰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誰家去。這天,大女兒家炸了油團,二女兒家打了餈粑,三女兒家做了五色糯米飯,外公來到寨口,把三家的東西開啟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澤鮮豔,味道清香,他最喜歡,於是就先去了三女兒家。從這以後,每到農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戶戶都要做花糯米飯來招待親戚朋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節。

  四月八

  傳說這一天是牛玉的生日,所以也稱“牛王節”、“牧童節”。黔西地區也稱為“秧節”,“開秧門”。貴州荔波一帶,每逢這個,節目要做黑糯米飯敬“牛王”;望溪縣要吃。四色糯米飯;有的地區不但要做糯米飯還要殺雞備酒祭祖,並用鮮草包糯米飯喂牛,給牛洗澡,讓中休息一天,表示人們對耕牛的愛護和酬勞;個別地區還要舉行鬥牛、賽馬等娛樂活動、米花節採花節又稱“女兒節”,是甘肅省文曇搏贈地區藏族人民的傳統佳節。相傳蓮芝姑娘聰穎伶俐,勤勞智慧。她教會人們墾荒種糧,紡線織布,又採來百草為百姓除病,不幸於五月端陽在採花途中遇險殉難。為了紀念她,人們將五月初四定為“採花節”。

  屆時,藏族姑娘在兄弟的陪伴下,紛紛進山採花。五月春風,花開遍地,杜鵑、芍藥、構把、草梅、貝母、酒麴等鮮花爭奇鬥妍,花如海、歌如潮,令人心曠神怕。姑娘們頭戴味香色豔的鮮花環,手捧花束。圍著篝火且歌且舞,通宵達旦。黎明時分,姑娘們打扮得花枝招展,邊走邊舞,向蓮芝姑娘道別。採花的隊伍進寨時,艾老鄉親們盛情歡迎、款待。姑娘們則給大家贈禮品。晚上,全寨又把採花的姑娘和小夥子們請到一起,互敬美酒,祝福健康、吉祥。

  查白歌節黔西南興義一帶布依族民間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一日。相傳,布依族的查郎和白妹相愛,財主搶走了白妹,害死了查郎。白妹悲憤交加,在農曆六月二十一日放火燒燬了財主大院。並跳在烈火中殉情了。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戀人,把查郎受害的地方定名為“查白”,把自妹殉情的日子定為“歌節”。多少年來,每當農曆六月二十一日“查白歌節”時,布依族青年男女從四面八方聚集在查自地方舉行盛大歌會。

  六月六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傳統佳節,由於居住地區不同,過節的日期也不統一,有的地區六月初六過節,稱為六月六;有的地區六月十六日或農曆六月二十六日過年,稱為六月街或六月橋。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視這個節日,有過“小年”之稱。節日來臨,各村寨都要殺雞宰豬,用白紙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雞血或豬血,插在莊稼地裡,傳說這樣做,“天馬”(蝗蟲)就不會來吃莊稼。

  節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領青壯年舉行傳統的祭盆古、掃寨趕“鬼”的活動。除參加祭祀的人外,其餘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習慣,都要穿上民族服裝,帶著糯米飯、雞鴨魚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當地漢族人民稱為趕六月場)。祭祀後,由主祭人帶領大家到各家掃寨驅“鬼”、而“躲山”群眾則在寨外說古唱今,並有各種娛樂活動。

  夕陽西斜時。“躲山”的群眾一家一戶席地而坐,揭開飯籮,取出香噴噴美酒和飯菜,互相邀請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處響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聲,人們才選出身強力壯的人,分成四組,到祭山神處抬回四隻牛腿,其餘的人,相攜回到家中,隨後各家派人到寨裡領取祭山神的牛肉。節日娛樂活動,以丟花包最為有趣。花包是用各種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頭,內裝米糠、小豆或棉花籽。

  花包的邊沿綴有花邊和“耍須”。丟花包時,男女青年各站一邊,相距數米,互相投擲。其方法有右側擲、左側擲和過頂擲,但不準橫擲。要求甩得遠,擲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飛來飛去,煞是好看。如果小夥子將花包向自己心愛的人投擲,沒有過肩,包就落地,姑娘由向對方送一件禮物,如項圈、戒指、手鐲等物,所送之物,被視為愛情的信物,小夥子將長期儲存。

  “六月六”節已有悠久的歷史。其起源,各地傳說不同,其中有一個說法是,在遠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盤古”,在勞動中積累了栽培水稻的經驗,年年豐收,後來他與龍王的女兒結婚,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新橫。一次兒子冒犯了母親,龍女一氣之下,返回龍宮,再不回來。“盤古”沒有辦法,只好再娶,一年的六月六日盤古死去,新橫從此遭到繼母虐待,幾乎被害。他忍無可忍,便上天控告繼母,併發誓要毀掉她栽培的水稻秧苗,繼母知道後,萬分後悔,終於與新橫和好,並於每年六月六日,盤古逝世這天,殺豬宰鴨,做粑粑、供祭盤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六月六日都舉行祭盤古,供祖先的活動,以示子孫延續、五穀豐收,年復一年,就形成了這個民族節日。

  毛杉樹節

  居住在黔西南安龍縣的布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也叫“趕毛杉樹”。在納拿和者棉之間,有一塊十畝見方的小土丘,當地稱它為“毛杉樹”。每年從農曆三月初三以後的第一個“蛇場天”開始,聚集了盤江兩岸的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的青年男女趕三天歌會。第一天“蛇場天”,大家起吃五色糯米飯來祝賀節日。第二天是“馬場天”,天一亮人們就趕到毛杉樹進行各種傳統的文娛活動,傍晚男女青年對歌.透過對歌尋找理想的侶伴。第三天是“羊場天”,遠方的客人要上路,客人向主人道別,互相祝願。

  關於“毛杉樹節”有一傳說故事,南盤江邊有一布依族村寨,寨子裡有一叫杉郎的後生,鄰寨有一姑娘叫村妹,兩人在勞動中相識,在勞動中相愛。正當他們要成親之際,山上的魔狼搶走了樹妹。杉郎大戰魔狼,終於救出了樹妹。但是魔狼變成了許許多多的“螞炸”(蝗蟲)來糟踏莊稼。樹妹為保護莊稼,一連唱了二十七天的歌,害蟲隨著歌聲消失了。但村妹累病了,在三月初三“蛇場天”離開人間。第三天杉郎也因悲傷去世了。不久在杉郎和樹妹的墳上長出了杉樹。當地的人們稱這些樹為“毛杉樹”。每逢農曆三月初三布依族人民便舉行歌會紀念他們。

  跳花會

  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口舉行布依族的跳花會。每逢節日,小女娃們都穿著豔麗的花邊衣服,鎖著極好看的盤花紐扣,小夥子們穿著對襟衫,繫著留須的腰帶,吹著木葉、一個個滿面春風。熱心的阿妹們為小夥子們牽著馬,從五村八寨,從那看不見的半山腰,趕到跳花會地點,那是一個平坦的大草地,旁邊有條清澈見底的小河,北面是滿含花苞的桐樹林。那裡到處是人喊馬嘶,笑語喧譁,少說也有幾千人。

  牛皮大鼓迅雷般地響震空谷,時快時慢,時抑時揚,加上鏘鏘的饒鈸聲,令人陶醉!場上,男女青年這時一群,那裡一堆,翩翩起舞,唱著古老的歌,歌聲美妙,舞步輕盈,坐在河岸邊吹“嘞友”、彈月琴,吹木葉,談情說愛的青年們,一雙雙河水般明亮深情的眼睛,向對方表示著熱烈的愛情,倒影搖搖,又是一番風味。緊靠著桐林邊,搭著一個臺子。那裡在表演精彩的布依戲,內豐富多彩,整個草坪上充滿著歡快、愉悅的氣氛。他們唱呀跳呀,不知不覺太陽就落到坡背了,晚霞撒在桐林的花苞上,人們依依不捨地騎上馬,陸陸續續地離開了草坪。

  跳花會又是年輕小夥子和姑娘們的搭橋會,他們在草壩上播種了愛情,到了節日的最後一天即二十一日(叫“結合”),宣佈一年一度的跳花會結束了。二十二日是“牽羊”日,意思是訂婚約,青年人把“羊”牽回家去(把姑娘帶回去相親),看看男方的家境,以決定自己的終身大事。這一天,許多小夥子都去草壩把未來的妻子帶到寨上去。可是,害羞的姑娘們哪裡肯跨進物件家的門坎?只不過在寨子後面山頭上,叢林裡,偷偷地看一看物件家坐落何方,二十二日過後,就要做活了,春耕開始了,人們投入繁忙的春耕生產,為奪取來年糧、棉、糖的豐收,為建設山區,進行新的戰鬥!

  祭老人房

  布依族過去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年節日都要進行祭祀活動,其中祭老人房(寨神)最為隆重,於農歷2月選兔日或虎日開祭,各戶要奉獻雞蛋和豬肉祭神,祭畢全寨人就地聚餐,以祈望豐收,全寨平安。

  濫地節

  濫地節是雲南永德等地布朗族的傳統農祀節日。每年農曆十一月舉行。濫地節隔365天過一次,時間一般在秋收割完稻穀時舉行,濫地節有慶豐收的意思。過節時,各家吃糯米飯、酒肉,到佛寺供祭品,聽佛爺誦經。當天,青壯年多出外“攆山”(打獵)。

  成丁節

  成丁節是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布朗族的成丁活動。布朗族青年男女到十四歲以後,就要組成社交集團並舉行成丁禮。在夜幕降臨時,達到成丁年齡的男女青年相邀到年輕人聚會的火塘邊,由姑娘們用名叫“考阿蓋”的樹枝,在鐵鍋片上燒取黑煙,依次幫男青年們一個個染牙齒,染後的男女方可視作成人,從此也才獲得戀愛和結婚的權利。

  過年節

  過年節是布朗族用傣語叫“京比邁”,是布朗人最最隆重的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吃紅糖糯米粑粑,還要用芭蕉葉包成兩份,各插上一對蠟條,兩朵鮮花,關到家庭長家中:一份裝入家族長臥榻上方掛的“胎嘎滾”(家族神位)內,作為祭祀家神之用;另一份獻給“高嘎滾(家族長)”。各戶男家長都要脫下自己的包頭巾,向作為整個“嘎滾”(家族)代表的家族長行拜年磕頭禮。並且用水象徵性地從頭到腳為家族長做洗禮,祝賀長命百歲,吉祥平安。

  家族長也向人們祝福道:“全家族的孩子們,逢年過節來祈福,這是祖輩傳下來的古禮,不可忘記。舊的歲月過去了,新的一年到來了,全體兒孫們來告辭拜年,你們都有福了。預祝你們莊稼茂盛,人畜興旺。”祝畢,家族長為“胎嘎滾”(家族神)代襪那神祈禱祭祀。村社以家庭為單位,再到日落方向,舉行滴水儀式。

  關門節

  布朗族也同傣族一樣叫“豪瓦沙”。這一天家族成員照例要給家族長送一朵鮮花、一對蠟條,去祭“胎嘎滾”,並跑著為家族長舉行洗手、洗腳禮,表示祈福。全家男女老幼還要向房門,樓梯及傢俱雜物的鬼靈“蘇瑪”(磕頭),分別奉兩對蠟條作為祭品,祈求人畜來年平安。

  火把節

  火把節是又稱“姑娘節”,雲南施甸、昌寧、永德等地布朗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日舉行。在施甸、昌寧等地,布朗族於六月二十三日開始過火把節,主要是祭五穀大神,祈求五穀豐登。屆時,全村各戶家長齊集村前一棵樹下,殺豬祭五穀,祈求五穀生長良好。過節期間還要祭色(神)林,各戶攜帶米、酒若干,在神林樹下煮飯,並殺豬分牲肉。祭神林時,十二歲以下的兒童不能參加,孕婦不能摸豬頭和豬內臟。二十四日中午,各戶準備酒、肉供品前往玉米地獻山,殺雞一隻,祈求玉米、麥子、旱谷等農作物生長良好。

  在永德等地的布朗族過火把節是,凡已出嫁的姑娘,都要回孃家來過節。全家殺雞、吃肉、喝酒,表示慶祝。當天,各家準備火把,到晚上,將火把點燃,先照屋內,後照老人,並撒以松香粉,口唸“跳蚤、蚊子燒完了,天災沒有了”等語,然後持火把照房前屋後的果木樹,以示燒掉害蟲。

  考瓦沙

  考瓦沙是又稱“關門節”,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布朗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傣歷九月十五日至十二月十五日是西雙版納等地布朗族的“關門”時間,以便集中精力從事農業生產。在關門節期間,每戶出一元半開、二筒米、一對蠟條、一條手帕交給村寨頭人向佛寺奉獻納福,並殺獵請頭人、佛爺、和尚宴飲。在這兩天,村寨成員停止一切生產勞動,成年男女均到佛寺聽佛爺唸經祈福。關門節後,即禁止青年男子下寨串姑娘。

  插花節

  布朗族插花節,即潑水節。農曆清明節後l0天。節前,各家殺豬,炸“烤蚌”。節日當天早飯後,全寨青年男女穿戴—新,敲著蜂桶鼓、象腳鼓,排隊到江邊,姑娘們以碗盛沙,到佛寺前空場上堆放,插上鮮花。全村老幼圍著沙堆,跟在象腳鼓、蜂桶鼓隊後面跳舞,幾圈之後,由鼓隊引導,在全村各通道跳舞,慶祝活動要持續5~7天。插花節期間,還有“洗佛”的活動。關門節、開門節,與傣族同。

  厚南節

  厚南節,又稱“桑刊節”、“宋坎節”。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曆三月清明節後7日舉行,即陽曆4月13日—15日舉行。節日裡的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以迎接太陽。所以,人們把這個節日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現在,宋坎節的內容比過去有很多改變,除以往的傳統活動外,又增加了文娛節目的表演和體育比賽,更為人們所歡迎。

  洗牛腳

   洗牛腳是每年五月,施甸的布朗族還要過洗牛腳。屆時老人和頭人頭戴斗笠,披蓑衣,手執楊柳、桃枝紮成的掃把,牽著羊,把支支紅紙小幡插在各家門前,表示祝福。被祝福的戶主,應把潔淨的水潑在老人和頭人的身上,表示洗去牛腳跡,最後把羊牽到寨子外宰殺煮熟共餐。

仡佬族傳統節日有哪些 民間活動是什麼

  全世界有很多不同的民族,在中國就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那麼在仡佬族中,他們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呢?仡佬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民間活動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仡佬族的傳統節日

  仡佬族節日一:春節

  春節是仡佬族一年中最大的節日,從正月初一到十五,要舉行各種娛樂活動,比較別緻的有“打花龍”和“打篾雞蛋”。花龍用細篾編成小球,內裝碎碗片和一、二枚銅錢,使其相撞成聲。打的時候,人們聚集在花龍坡上,兩人一組對壘,男女老幼都可參加。

  篾雞蛋比花龍稍大,也是用竹篾編成圓球,裡面塞有稻草。現在,節日裡除這類傳統的文娛活動外,各項球類運動和各種歌舞節目逐漸增多,群眾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農曆十月初一過“牛王節”,屆時做兩塊大糯米餈粑掛在牛角上,牽牛到水邊,讓牛看其影子,然後用糯米粑喂牛。

  仡佬族節日二:祭山節

  農曆三月,春山明媚,春雨融融,春燕歸來,萬物復甦,是春耕生產的關鍵時刻,也是仡佬族祭山的日子。祭山一般在三月初三,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祭山的村寨為單位各自組織。一村只有一姓者,祭山由長房世襲主持;多姓雜處的寨子,則輪流主持,每年由數戶共同當值,用拈鬮方式確定當值者,主持人面對神樹,恭恭敬敬地祭,呼請名山神來享受祭物,並祈禱山神保佑全寨清潔平安、五穀豐收、六畜興旺、男子會犁牛打耙、女子會紡紗織布、多生子女。神樹所在山坡被仡佬人視為神聖之地,備受愛護,人們不得放牛馬去踐踏,不得砍伐山上的樹木,也不能隨意進山砍柴割草,客觀上起了封山育林的作用。

  仡佬族節日三:仡佬年

  農曆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節。屆時要準備雞、酒、肉、飯等敬奉山神或秧苗土地。認為敬了這些神就會清吉平安。供品用過以後,就在山上或寨門前聚食。當地仡佬族人民叫做過年,俗稱仡佬年。每年這天吃過早飯後,仡家的男女老少,都要身著嶄新的民族服裝,攜帶著仡佬族特有的五管蘆笙等民族樂器和篾雞蛋(用竹篾編成並用棉花等填充的實心小球)等民族體育器械,以及酒肉飯菜,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埋葬有老祖先墳塋的草坪上。人到齊後,由本族中的首領點放鞭炮和鳴放火銃,表示過年開始。

  接著人們便自由組合,開始進行各種文娛活動。當人們盡情玩樂到下午兩點左右,人們才集中在老祖先墳前祭祖。祭祀時長輩在前,小輩在後,由首領將帶來的10只活雞(公雞5只,母雞5只,每年輪流由10戶人家帶來)死,以血滴入酒中灑地祭奠祖先。祭奠時要用民族語言歌頌祖先“開荒闢草”的功績,祈求祖先保佑子孫多福多壽。祭祖完畢,接著人們又按長幼次序轉移到草坪上,面對山林,敬奉山神和“秧苗土地”。用民族語言祈求山神和“秧苗土地”庇佑仡佬族人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祭祀完畢後,便開始吃年飯。吃年飯時,根據人數分成若干桌,不論年紀大小,只要輩份相同的便坐在一桌。每桌十人,按輩份在草坪上圍蹲成圓圈,輩份高的坐在前排,輩份矮的坐在後排,有幾輩人就擺幾排。每桌用木盆舀一盆雞湯和一盆菜放在圓圈正中,每人互敬一杯酒後即開始吃年飯。吃完年飯後才各自回家。

  仡佬族節日四:吃新節

  農作物初熟,是仡佬族吃新季節,吃新節的時間,和地都不一樣。吃新節前,男女盛裝到村寨附近田埂上摘稻穀、毛稗,次日將谷、稗舂為米粒,集體宰牛1頭。

  第三日清晨以新米粒蒸飯,連同煮熟的牛肉一併祭祖,愐懷先祖開荒闢草之功。祭畢,大家一起分享祀物。所餘牛肉各戶均分帶回,於第四回將其與新米飯一起置於反扣的簸箕上用手抓供各自祖先後,再全家食用。有的地方用六吊穀穗掛在灶角的吊板兩邊,板上墊著糯穀草,草上放直徑約為一尺半大糯米粑及小粑若干,又用粑捏成的倉放板左,犁、耙、牛等放板右,大粑上擺碗、筷、酒杯,按輩分燒香紙跪拜,由家長念請各位祖宗來吃新米飯,保佑全家平安。有的地方的吃新活動是三天。

  頭天下午,各家祭食;次日下午全寨集中下田採谷,大家分工動手將新谷焙乾舂為米,磨豆腐,宰牛,於寨內壩子中祭穀神後集體食用;第三日下午用剩餘食物再會餐一次。吃新節所用穀物,大多數是從自己耕種的田地裡採來的。

  仡佬族節日五:牛王節

  農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居住在貴州仁懷、遵義一帶的仡佬族,又稱之為“敬牛王菩薩”或“祭牛王”。每到這一天,當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殺雞備酒,點香燃燭燒紙線,在牛廄門前敬牛王菩薩,祈願它保佑耕牛身軀健壯,無病無災。據仡佬族才人說,這一天是為牛做壽,酬謝耕牛對仡佬人民所作的貢獻。養牛人的家,到了這一天都要停止使役,讓牛在家休息,並把牛廄收拾得乾乾淨淨,墊上厚厚的軟草,用最好的牧草和飼料喂牛。

  同時,還要用上等糯米打兩個餈粑,分別掛在牛的兩隻角上,再把牛牽到水邊,讓它從水中照見自己的影子。然後取下餈粑,給牛吃掉,說這是替牛祝壽。

  有的地方,還要放一串鞭炮,給牛披紅掛綵,表示祝賀。沒有養牛的人家,也要備辦酒、肉、香、燭、紙線,到自家的田或土邊祭祀牛王菩薩,祈求它保佑自己早日買上耕牛,或租借別人的耕牛使用時順順當當,乖乖地聽他使喚,耕起地來又快又好。

  仡佬族節日六:八月節

  仡佬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民族,早在唐宋史書中就有記載。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莫過於八月節(八月十五至二十日)。節日的頭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裝,齊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幾個青年把一頭頭戴大紅花的黃牛牽來,寨中最長者——“族老”開始禱告,祈求五穀豐登;樂隊奏起“八仙”曲,同時鳴粉槍、放鞭炮。然後殺牛,割下牛心,每戶一份,表示全族團結一心。

  隨後,“族老”還率眾捧著小豬、老雞、大鵝三牲,到菩薩樹下祭祀。禮畢,全族歡聚一堂會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戶舉行家宴後,婦女們偕兒帶女回孃家送禮;男人們串街會友,唱歌、談天。據說,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動一直延續到節日的最後一天。

  仡佬族節日七:吃蟲節

  而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蟲節”。這一天,家家飯桌上都擺著幾盤別的風味的菜--油炸蝗蟲、醃酸螞蚱、甜炒蝶蛹、燒炒蚜米泥鰍等。

  還有一些地區把“祭樹”稱為“祭山”,因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區,熱愛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祭山”的具體物件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樹,它是頑強的生命力的體現。祭祀以村寨為單位,只許成年男子參加。除貢祭品外,巫師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穀豐登,人畜興旺。

  仡佬族節日八:敬雀節

  “雀鳥”為仡佬族民族圖騰,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一是仡佬族傳統的“敬雀節”節日,進行祭祀儀式、表演傳統民間技藝等。為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仡佬族民族文化,堯上在這一天舉辦2010年“堯上仡佬族敬雀節”。“敬雀節”是仡佬先民世代流傳下來敬奉雀神的崇拜綜合性民俗活動,為仡佬族百姓祈禱子孫發達、家業興旺、五穀豐登的一種祭祀活動。據堯上鄧氏家譜記載,敬雀節至少有300多年曆史,“敬雀節”以“敬雀”為核心,包括了敬雀儲存的生態環境居民建築和動態民俗文化的內容。

  敬雀節上,仡佬族同胞向遊客展示魅力獨具的活動內容:舉行敬雀節祭祀、唱攔路歌、敬攔路酒,表演長號嗩吶、仡佬毛龍、仡佬婚俗、山歌對唱、印象堯上等。開展鬥牛、拉牛、抵槓、掰手腕、抵牙巴勁、捉放活雞等獨具鄉村特色的民族民間競技活動。

  仡佬族節日九:搶春水

  遵義縣和務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的仡佬人,有“搶春水”的習俗。

  春季農曆“立春”的頭一天,家家戶戶把房屋打掃得乾乾淨淨,把水挑足,並準備好鞭炮。“立春”這天,不洗衣服,認為洗衣服會把春水搞髒,也不掃地,不挑水。“搶春水”的人是由家中未婚男子或女子擔任。如家中有幾個未婚男子或女子,那就由家長指派其中既誠實、能幹,又機智、勇敢的人擔任;如果家中沒有未婚男女,就要向親戚或鄰居借一個並在頭一天晚上請到家中居住。

  雞叫頭遍,“搶春水”的人悄悄起床,提上裝水的工具摸黑走到水邊,不出聲,也不能響動,否則認為會驚動“春水”。然後用碗輕輕舀水,一般舀十二碗(閏月舀十三碗)。舀完以後就開口大叫一聲“搶春水了!”接著點燃鞭炮,震得全寨子噼噼啪啪作響,誰家的鞭炮先響,就說明那家搶著“頭水”,那家的娃娃勤快。人們紛紛到水井或泉水邊提水,在回家的路上還要高喊著“春水到我家,到我家……”回到家立即燒水,把“春水”燒開。然後燒一罐茶待全家起床後,每人喝一盅“春水”香茶,再喝一盅蜂蜜米花茶,吃元宵,祝福全家人平安。

  仡佬族節日十:六合宴

  所謂“六合”,是指“團結、忍讓、寬容、誠和、善處、禮敬”,這是仡佬先民和仡佬人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是仡佬文化中最具特徵的精神依賴。

  那麼,為紀念仡佬的先民開荒劈草、倡“和合”、興“七規”(仁、義、禮、忠、孝、敬、讓),每年喜慶或者年末時,人們就會拿出自家最好的飯菜,聚集在村中祠堂斗酒鬥菜,共敘一年的辛勤耕耘、共慶一年的豐收喜悅,這就是仡佬族傳承至今的“六合宴”。


達斡爾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民間活動是什麼

  在我國有56個民族,不同的民族有著屬於自己民族的特色,並且也有著本民族的傳統節日,那麼達斡爾族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呢?民間活動是什麼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達斡爾族的傳統節日   “阿聶”節   即春節,是達斡爾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每逢節日來臨,人們便停止勞作,張貼年畫和對 ...

青島傳統風俗活動:天后宮民俗廟會

  青島一個美麗的海港城市,是我國第二個吞吐量達到億噸的大港,在過去人們因地制宜,以漁業為主要的生活手段,但是大海上氣候變幻莫測,風雨無情,天后宮就是為了保佑海上作業的人們而設立的,後形成一系列傳統活動,流傳至今成為青島文化的一部分。   起源   天后宮是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由青島村胡姓族人捐資興建 ...

中秋節傳統民俗活動 中秋節哪些傳統活動

  導語:中秋節是一個團圓的日子,很多地區的人在中秋佳節這一天,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傳統活動。那麼,大家知道中秋節哪些傳統的活動?中秋節傳統民俗活動是什麼?   中秋節哪些傳統的活動   祭月、賞月、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 ...

碌曲民族傳統體育活動

  一、賽馬   藏區賽馬的產生在民間有三種說法。一說在很早以前,華熱部有英勇善戰的13兄弟,尤其是最小的弟弟更是聰明,在一次保衛本土安全的戰鬥中,他們率領華熱108個部落英勇衝殺,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們的豐功偉績,每年舉行賽馬會,並取前13名給予獎勵,但給第13名特加1條哈達,以表示對小弟 ...

芒種是每年的幾月幾日 有哪些傳統習俗活動

  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度,從古至今,流傳了非常多傳統的精神文明文化,其中就包括節氣傳統風俗活動。很快就要進入今年的芒種節氣了,節氣的時候大多都是固定的範圍,而芒種時間是在六月的5日至7日,每年都不一樣。   芒種節氣的時間其實固定的,在每年六月5日-7日。這個節氣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夏季的第三 ...

白露時節風俗活動 白露民間趣味習俗活動

  白露時節風俗活動   1、祭禹王   相傳每年白露時節,蒹葭蒼蒼中的太湖漁家有祭拜大禹的傳統。《禹貢》裡大禹疏通三江,使得“震澤底定”。震澤便是太湖的古稱,相傳大禹治水由北而南,從黃河而至江淮,最後在太湖將興風作浪的鰲魚鎮於湖下,消弭了水患。   雖然神話被視為虛妄,但其中卻有人們最真誠的嚮往。從唐至清, ...

白露風俗活動 白露民間三大習俗活動

  白露風俗活動白露民間三大習俗活動   1、祭禹王   相傳每年白露時節,蒹葭蒼蒼中的太湖漁家有祭拜大禹的傳統。《禹貢》裡大禹疏通三江,使得“震澤底定”。震澤便是太湖的古稱,相傳大禹治水由北而南,從黃河而至江淮,最後在太湖將興風作浪的鰲魚鎮於湖下,消弭了水患。   雖然神話被視為虛妄,但其中卻有人們最真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