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天下第一陵是哪個陵

天下第一陵是哪個陵

  天下第一陵是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是《史記》記載的唯一一座黃帝陵,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1961年3月,黃帝陵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2006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黃帝陵祭典)活動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11月,陝西省啟動“黃帝陵祭典活動”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工作,旨在弘揚傳承中華文明,團結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維護黃帝陵祭典活動唯一性和至上性。

歷史古城:江 陵

  1982年國家公佈江陵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江陵,又名荊州城。今為荊州市和荊州區人民政府所在地。位於湖北省中部偏南,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西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古稱“七省通衢”。

  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先後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歷時515年。城池由磚城牆、土築城垣、護城河組成。現存磚城為明、清建築。春秋戰國時,為楚船官地和楚王行宮--渚宮。城始建年代不詳。秦滅楚後,成為歷代封王置府的重鎮。相傳三國時蜀將關羽,曾傍依舊城而另築新城。晉永和八年(公元352年),桓溫督荊州,將舊城與新城合併為一。後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荊州節度使高季興據江陵稱王,建南平國,驅使民工十餘萬,大築重城,致發郭外五十里冢墓取磚,後梁龍德元年(公元912年)季興遣都指揮使倪可福修外郭,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築子城。南宋淳熙間,以城多潰圮,安撫使趙雄奏請修築,為磚城二十一里,元至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攻下荊州,詔令毀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平章楊瑾依舊基修復,周十八里三百八十一步。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張獻忠陷江陵,再次將城牆拆毀。清順治三年(1646年),沿用舊基重建。爾後多次維修。今城池儲存完好,計有六組城門建築,三座藏兵洞,二十四座敵樓炮臺。城牆高8-9米,厚10米左右。現經初步測量,周長10公里餘。城牆下部條石砌成牆腳,上用巨大城磚砌牆外殼。牆身內側及牆腳均用石灰糯米漿嵌縫,堅固異常。城牆東西長,南北短,呈多邊形。依地勢而高下,順湖池而迂迴,居高遠望,水如素練,城似游龍。

  江陵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普遍種植稻穀。江陵物產豐富,經濟繁榮。春秋時就是中國南方最大最繁華的都會。楚國鼎盛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始終在江陵。江陵自古人才薈萃,名流輩出。繁華的紀南城是楚國的文化中心。

  荊州城內的古建築很多,著名的有太暉觀、元妙觀、開元觀、擲甲山、點將臺、落帽山、畫扇峰等。太暉觀是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湘獻王朱柏所建,主體建築金殿屹立於高大平臺之上,飛樓湧殿,華拱畫梁,頂覆銅瓦,雄甲荊楚,向有“小金頂”、“賽武當”之稱。

  江陵,是一個知名度很高的地名,無形資產豐富。唐朝詩仙李白一曲《下江陵》、詩聖杜甫一曲《望江陵》,使江陵美名載譽海內外,“千里江陵一日還”是海內外華人無人不曉的名句。至於其他騷人墨客題詠江陵的詩文,更是不勝列舉。

明顯陵內明塘怪象:500年大旱不涸大雨不溢

  

  到過鍾祥明顯陵的遊客都知道,那裡的內明塘有一個奇特現象,塘內的水從未因天旱而涸,也未因雨澇而溢。這是什麼原因呢,記者近日實地進行了探訪。

  跨過顯陵御河上的第五座橋,呈現在記者面前的圓形池塘就是“內明塘”。記者注意到,鍾祥市已經連續下了幾天雨,池塘的水雖然滿了,但沒有溢位塘外。

  明顯陵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內明塘位於祾恩門前的廣場中心,建於嘉靖六年(1527年),直徑為33米,水深約4米,為一人工開掘的池塘。內明塘的建置為明代其它帝陵所沒有的,僅顯陵一例。池塘沒有水源與外界相通,卻大旱不幹涸,大雨不外溢,水位始終保持在一定的高度,這一現象自顯陵始建至今近500年均未變化。

  這一現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鍾祥市文體局文物科長周紅梅解釋:內明塘水位之所以能長期穩定在2米至4米之間,與塘沿暗藏的排水系統和陵區地下水系巧妙銜接有關。

  周紅梅說,顯陵周邊水域豐富,外有漢江、莫愁湖,內明塘西北修有蓄水的水凼,還有純德山上的山泉,都為內明塘提供了豐富的地下水源。當大旱時,這些水源都發揮了補水的作用,使內明塘水位保持在2米以上,所以池塘不曾乾涸。

  內明塘底下有顯陵完整的排水系統,當遇大澇,內明塘水位達到4米將漫溢時,池塘邊緣的排水暗溝發揮了作用——迅速將水排到地下排水系統,池塘內水位始終保持在4米以下。這就是內明塘的“大雨不溢”的原因所在。

  另外,陵區當初修建內明塘,不僅有降低地下玄宮水位和消防的功能,同時還含有“龍珠”的喻意,如果說彎曲的神道是一條旱龍,那麼九曲御河就是一條水龍,兩條龍於此交匯,便構成了雙龍戲珠的格局,那正符合了皇家帝陵風水理念“陰陽和諧”的要求。


《三峽,我的家鄉》亮相 展現三峽、夷民俗風情

  昨日,《三峽,我的家鄉》在武漢琴臺大劇院參演首屆湖北藝術節,立體呈現的舞臺效果讓觀眾大開眼界。該劇目以民俗情景歌舞為主,融入了桔歌、茶歌、長江三峽號子、宜昌絲竹等元素,演繹了三峽夷陵歷史文化、秀美風光、風土人情,創造性地採用立體呈現的舞臺效果,充分展現出了三峽、夷陵的民俗風情。   宜昌市夷陵區文化館館長 ...

  江陵,又名荊州城。今為荊州市和荊州區人民政府所在地。位於湖北省中部偏南,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西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古稱“七省通衢”。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先後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歷時515年。城池由磚城牆、土築城垣、護城河組成。現存磚城為明、清建築。春秋戰國時,為楚船官地和楚王 ...

大禹

  大禹陵位於浙江省紹興市東南郊的會稽山山麓,是4000多年前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葬地。大禹陵坐東朝西,由禹陵、禹祠、禹廟三大建築群組成,三者皆在一地,後二者因前者而產生,如以建築而論,當首推禹廟。   據文獻記載,堯舜時代,洪水氾濫,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治水,“八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苦心勞身,歷盡艱辛, ...

世外桃源:廬古村群

  廬陵憑藉著秀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積澱享譽全國,除此之外,擁有眾多的古村落群也是吸引遊人的一大因素,在這裡你能感受到古老的人文氣息。在廬陵眾多的古村落中最為珍貴的應該是流坑村和渼陂古村了,這些古村能讓你見識到真正意義上的贛派民居,領略到贛地古樸、蒼涼的風貌。“千古第一村”——流坑村流坑村位於江西省樂安縣 ...

渡合河古會

  “二月二”,俗稱“青龍節”,又叫“龍抬頭日”,是漢族許多地區的傳統節日。這一天晉北一帶有“灑水引龍”的習俗,即往茶壺裡放上幾枚錢幣,在河邊或井上灌上水,沿途滴灑,留下一條水跡,回家後把壺裡剩下的水和錢幣倒在缸裡,認為這樣可以引回錢龍,一年之內發財致富。   晉東南一帶有“灑灰引龍”的習俗,即用灶灰灑一條彎 ...

“炎帝祭典”官方祭祀

  官方祭祀稱之公祭或告祭,最早有記載的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動在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太祖詔命“建廟陵前,肖像而祀,隨之遣官詣致祭”,並“在三歲一舉,率以為常”。此後,元、明、清各代對炎帝陵祭祀從未間斷。   有史記載,明代15次,清代達38次。歷朝歷代炎帝陵祭祀的名目繁多,以告即位為主,此外還有告禳災除患 ...

“炎帝祭典” 祭祀方式

  1、文祭   文祭有祭文、頌文、碑文等,從古至今,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動中文祭都是必不可少的。文祭即官方以祭文的形式告祭始祖。   祭文格式規範,主要內容為歌頌炎帝功德,祈福明志,由於多寫於帛上,故稱之為帛書,每次官方祭祀均先由主祭人在炎帝陵前恭讀祭文,讀後,由主祭人將帛書點燃焚燒,完成文祭儀程。   2、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