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去求取知識的人。原句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出自《論語·述而篇》,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內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釋,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張。
《論語·述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三人行必有我師”;“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釋,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張。
1、翻譯是: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喜愛古代的文化,勤奮敏捷地去尋求來的啊”。
2、出自孔子的《論語》。《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書》、《禮》、《易》、《春秋》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是中國現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3、《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齊論》則在漢魏時期失傳。
1、敏的意思是勤勉努力。
2、敏的釋義:疾速;敏捷。聰明;機警。
3、字源解說: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做事動作快捷,即《說文解字》所謂的“疾也”,後延伸至勤勉努力、腦子反應快等。
4、組詞:敏捷、敏銳、靈敏、過敏、機敏等。
1、對於學習,瞭解怎麼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比喻學習知識或本領,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接受得快,愛好它的人不如以此為樂的人接受得更快。
2、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1、是以謂之文也的是以意思是所以,以用在單純的方位詞前,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還表示目的,如以待時機。
2、“是以謂之文也”出自《論語·公冶長》第五篇: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形容謙虛好學。 ...
意思:所以稱謂他的諡號是“文”。
原句是: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這句話出自《論語·公冶長》。
《論語·公冶長》是《論語》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談論仁德為主線,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從各個側面探討仁德的特徵。 ...
去以六月息者也的句式是:狀語後置。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副詞、形容詞、動詞片語、介賓片語等用在謂語後面(如果謂語後面有賓語,則用在賓語後面)。意義上對謂語起修飾限制作用,就是狀語後置。
去以六月息者也的翻譯為乘著六月的風離開了北海,出自莊周的《逍遙遊》。《逍 ...
《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意思是:《齊諧》這本書,是記載一些怪異事情的書。書上記載:“鵬往南方的大海遷徙的時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濤,環繞著旋風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乘著六月的風離開了北海。”本句出自《莊子·逍遙遊》。 ...
倒裝法,應該是“以是”,這個“是”是代詞,指代前面內容,翻譯過來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出自:《論語·公冶長》第五篇。
《論語·公冶長》第五篇: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形容謙虛好學。 ...
“去以六月息者也”的“去”是離開的意思。這句話是壯語後置的句式,也可以看作是者也判斷句式,可以翻譯為:“離開北方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息:休息,停歇)下來。”或者是“憑藉著六月的氣息離開北方。”原文出自莊周的《逍遙遊》,原句為“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