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帥》是張愛玲以1925年至1930年軍閥混戰時期的北京為背景,以傳奇人物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為原型,寫的一部愛情小說;
2、小說中,張愛玲承繼含蓄蘊藉的古典小說傳統,以一貫擅長的如工筆畫般的細膩筆觸,講述了在"荒廢、狂鬧、混亂"的大時代裡,少帥和趙四小姐似真如幻、無望而又亙古如斯的愛情故事;
3、愛情裡,她描繪了太多夢幻的場面,也因那份過於甜的喜愛,相愛裡也染著荒涼,《少帥》中的情慾描寫、你來我往並不少,但處處總是逼仄幽怨的氛圍,溫暖太少。
1、《少帥》是張愛玲以1925年至1930年軍閥混戰時期的北京為背景,以傳奇人物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為原型,寫的一部愛情小說;
2、小說中,張愛玲承繼含蓄蘊藉的古典小說傳統,以一貫擅長的如工筆畫般的細膩筆觸,講述了在"荒廢、狂鬧、混亂"的大時代裡,少帥和趙四小姐似真如幻、無望而又亙古如斯的愛情故事;
3、愛情裡,她描繪了太多夢幻的場面,也因那份過於甜的喜愛,相愛裡也染著荒涼,《少帥》中的情慾描寫、你來我往並不少,但處處總是逼仄幽怨的氛圍,溫暖太少。
簡介:張愛玲的《秧歌》1953年寫於香港。這部長篇小說是張愛玲到香港後以Eileen chang為筆名發表的,最初是寫給英語圈的讀者看的,後來翻譯成中文。
寫作背景:1952年張愛玲離開上海重返香港,投入美國駐港新聞處,《秧歌》正是她寫的第一個長篇,一個有著明顯“綠背”(即美元)色彩的長篇。新中國建立之初,人民生活是困苦的,但並非像《秧歌》所寫的在“飢餓”的火山口上,顯然,《秧歌》是作了歪曲反映。《秧歌》有一段與內容天關的“妙論”,此“妙論”出現在其前夫胡蘭成於1958年在日本寫的《今生今世》一書中。從時序上說,似乎胡蘭成抄襲了《秧歌》,實則是《秧歌》保留的胡蘭成的漢奸陰影。
作品特色:《秧歌》裡用電影鏡頭一一掃過村落小鎮街道,以確定和預設她要描述故事的悲劇性基調前奏,讓“秧歌”的喜慶喧囂成為一種張愛玲式的冷冷嘲笑。
張愛玲的作品可讀性很強,用的心都放在了細節描寫上,並不追求高深,然而這也是她的缺點之一,重複性太強,一些角色有紅樓夢中人物的影子,不過畢竟深宅大院的傳統女性放在哪個年代都差不多,張愛玲還很擅長運用比喻,比如《紅玫瑰白玫瑰 》裡的比喻。用一句話來概括,張愛玲的小說貴族氣隱藏著式微破落的頹勢,對私人生活的關注似乎很犬儒,實有怨憫之心,對價值的消解,體察女性的背後,是對人性近乎殘酷的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