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姒姓淵源

姒姓淵源

  在中國眾多的姓氏中,姒姓可以說是一個小姓氏,分佈在各地的姒姓後裔不足2000人。據史料考證,姒姓是一個有著4000多年曆史的姓氏。姒姓的祖先是被世人千古傳頌的中國古代治水英雄大禹。大禹也是華夏民族傑出的聖祖。

  據司馬遷《史記·夏本紀》記載,大禹治水告成後,在江南會集諸侯,計功行賞。大禹去逝後,葬在浙江省紹興市的會稽山。

  大禹,姓姒,號文命,生於公元前2277年,卒於公元前2213年,享年64歲。

  《紹興市志》總編研究員任桂全:當時大禹的五世孫,少康的時候,他考慮到祭禹的事情,所以封他的庶子無餘到紹興來定居。因為大禹姓姒,那麼他的子孫,姒姓就在紹興定居下來了,主要是守陵。按照《姒氏世譜》記載,從大禹到現在,世代相傳已經140多世了。

  清光緒元年所修《祀禹錄》中的大禹家譜,記載了從大禹開始,到禹的141世後裔期間姒姓在浙江紹興會稽山數千年的繁衍過程。如今,在紹興市,姒姓後裔大約有150戶人家,400多人。他們當中的大部分姒姓後裔,主要聚居在大禹陵附近禹陵鄉的禹陵村。

  紹興市禹陵鄉禹陵村大禹142世孫姒元謀:從大禹到現在已經四千多年了,傳到我這一輩已是142代了。禹陵村姓姒的人家有100多戶,人口有300多人,其中最小的輩分是145代。

  《紹興市志》主編研究員任桂全:據說,現在全國姓姒的,總數不過2000人,而這2000多人,又分佈在全國各地,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黑龍江、陝西、雲南等地,臺灣也有姒姓的子孫。

  姒姓的子孫,在中國歷史上也出過不少名人。據考證,春秋戰國時期的越王夫譚、允常和句踐,他們都是大禹的子孫。越王句踐是大禹的第44世孫。大禹則是姒姓中最傑出的歷史人物。

  《紹興市志》主編研究員任桂全:大禹是我國古代的治水英雄,也是華夏民族開國之祖。他的治水精神,三過家門而不入,為民造福的精神,向來受到老百姓的敬重,特別是我們紹興老百姓的敬重。因為大禹死後,他葬在會稽山下,現在這裡有大禹陵、禹廟、禹祠。歷代都紀念大禹。

  大禹陵位於紹興市城東南6公里處的會稽山。是一處合陵、祠、廟於一體的古建築群。自禹葬會稽之後,祭禹活動已持續了四千多年。祭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是自古以來的重要祭典。

  《紹興市志》主編研究員任桂全:這幾年,我們紹興從1995年開始恢復公祭大禹。包括臺灣的夏氏,河南的禹氏。全國各地大禹的子孫都前來這裡。因為大禹的子孫當時封在全國各地,那麼便以國為姓,子孫的姓氏據我知道就有23個。其中有夏氏、禹氏、費氏、辛氏、杞氏等等。那麼,姒姓是大禹的嫡傳子孫。

  紹興市禹陵鄉禹陵村大禹142世孫姒元謀:國家現在是每年4月20日祭禹。祭禹的時候,分佈在臺灣的姒姓親人也趕來,其它地方的人也來,在祭禹的時候,這裡是非常熱鬧。

  近幾年來,分佈在海內外的大禹後代們,紛紛前來紹興公祭大禹。臺灣夏氏宗親會和臺北紹興同鄉聯誼會,他們年年組團來紹興尋根祭祖。

  臺灣夏氏宗親會大禹後裔:我們是姓姒,他是姒氏的143代。他是我的孫子,每年我們都來,我們老家就在禹陵門口那邊。原來我們是守墓子孫。大禹是我們的老祖宗,他真是很偉大。

  臺灣夏氏宗親會臺胞:因為我是姓夏,也可以說,夏禹是我們夏氏的始祖,所以,我每年基本上都要參加。

  臺灣夏氏宗親會臺胞:在臺灣50年,我們下面的第一代、第二代對祖先,說良心話,都已經沒什麼印象,比較淡忘了。回來參加大典,告訴小孩子,我們回家去參加我們夏氏祖先祭大禹,大禹在歷史上又非常有名,那我們夏氏覺得非常榮幸,回來讓小孩子也瞭解一下祖先的一些光輝歷史,讓他們也回憶一下祖先有什麼事蹟,讓他們瞭解一下祖先。

  提示:

  姒姓是中國古老的姓氏。姒姓的祖先是大禹。

  歷史上姒姓人物有:大禹、夫譚、允常和句踐等。

  明清時期,姒氏後裔從浙江陸續遷到臺灣定居。

畲族文化詳解:畲族雷姓的歷史淵源

  畲族,中國南方遊耕民族,現主要分佈在南方四省。在畲族的歷史中,關於畲族四大姓氏來源的說法也略有不同。那麼,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畲族的雷姓,關於這個姓氏的歷史有什麼樣的淵源呢?讓我們一起到畲族文化中瞭解一下吧。

  關於畲族雷姓的來源:

  鍾姓史話鍾姓雜談相傳從盤古開天到三皇五帝,炎帝神農氏再傳到帝嚳高辛氏的時候,高辛皇帝在位七十年,即西元前2435年至2366年。

  某次,高辛皇后耳痛三年,用盡山中百草治療未癒,後太醫從她的耳中挑出一條形似蠶的小蟲,育於盤上,竟變成龍麒,毫光顯現,遍體錦繡。

  高辛帝在位期間受番王欺侮,番兵入侵作亂。高辛皇帝出榜求賢,許諾誰能平番者願將三公主嫁他為妻,龍麒得知歡喜,卸榜書直奔番國,服侍番王三年。

  一日,龍麒乘番王酒醉之時,咬斷番王頭,渡海迴歸,將番王頭獻給高辛皇帝,帝大喜,但不願將三公主下嫁給龍麒,正在左右為難之時,龍麒忽然會說人話,曰:“將我放在金鐘內,七日七夜可變成人。”入鍾六日,皇后憂其餓死,開啟金鐘,果已成人形,惟獨頭未變。高辛皇帝無奈只好招為駙馬,讓他與三公主完婚,並封為忠勇王。

  婚後入居深山,開荒闢地,刀耕火種和以打獵為生。龍麒王與三公主生下三男一女,高辛皇帝賜姓並授封。長子用盤裝而姓盤名自能,後封武騎侯處南陽郡;次子用籃子裝而姓藍名光輝,後封護國侯處汝南郡;三子生來好身材,皇帝未表其名而天上雷先響,故姓雷名巨佑,後封立國侯處馮翊郡;女兒稱淑女配女婿鍾智深,後封敵國侯處穎川郡。

  這四個郡都在河南境內,均在高辛皇帝所管轄的地域內。因此,這四個郡望就是畲族的祖源地。至今畲族仍把這四個郡的名稱作為尋祖認親的緒頭。後長子盤姓下海去向未明,餘三姓流傳至今。

  雷姓入閩:

  畲族的歷史悠久,遷移活動頻繁,其遷移路線和住地錯綜複雜,沒有自己的書面文字,無法找到有關入閩的記載。

  雷姓、鍾姓是怎樣入閩的,查無記載。只有一些口頭傳承,應是自龍麒王過世後,兄弟們一齊離開潮州鳳凰山搬到福建山區的。

  華安雷姓畲民:

  雷姓畲民從何處遷居華安有三說:

  一說,新圩鎮官畲村雷姓畲民的原住地是汰溪桃源洞,即今沙建鎮汰內。

  二說,雷姓畲民的原住地是九龍山畲峒(今仙都鎮九龍山上波際庵舊址)。

  三說,據官畲七十多歲的老人雷老貨說:“我姓雷,是從安溪縣湖頭街遷來的”。此種說法筆者曾在四十年前聽過上一輩的老人在閒談時說過。本人近年查過雷姓族譜,記載一世祖雷公不知本名,也未記載從何遷入,其墓葬龍仔湖(今官畲村),二世祖佛養公一脈傳衍至今已有十五代130多人。

  藍、雷、鍾姓的字輩用字:

  畲族的字輩排列主要用字為“大、念、小、百、千、萬”等字。每世(代)僅用一字,週而復始迴圈使用。雷姓只用五個字,自古有歌唱:“排行算來你細聽,雷姓缺‘念’鍾無‘千’,男人無‘一’女無‘二’,則雷姓排列少“念”字,在排行中男丁不排“一”女性不排“二”,即男丁排行序數從“二”字開始,而女性排行序數缺去“二”字。

  具體排法是,同輩人同屬一字,再加上按出生年月日時辰所排順序,如雷姓某女,同世用字為“百”字,她在同輩中排第16位,便為“百十六娘”。而獨缺“一郎”、“二孃”,是要留給未滿16歲而夭折的男、女亡靈。

掃墓淵源追溯

  清明的主要習俗,就是掃墓。掃墓在古代已經有很悠久的歷史《周禮·春官·冢人》 :“凡祭墓,為屍。”可見古人有設冢人主持祭墓之俗,祭時要立屍。屍即神主之意。唐代,寒食掃墓得到皇家首肯。宋代後掃墓移到清明,寒食反而被遺忘了。但在先秦時,掃墓時間並不固定。 掃墓的主要活動,是往親人或紀念人物的墳前,除草、添土,修整好墳頭。民間普遍以為,逝者住於地下,墳穴是房屋,墳堆便是房頂。經年雨水衝涮,雜草叢生,墳堆多有破毀,所以要除草、填土,在墳沿修排水溝,防止雨水沖人墳中。在修好的墳墓後,便陳設雞、魚、肉、糕餅點心、酒、水果等供品於墳前,點燃香燭,祭罷燒紙錢,或把紙錢壓在墳頭,又酹酒。

  除掃墓及祭祖外,人們對野鬼孤魂尤為畏憚,也要把酒食與紙錢分給野鬼,求得地下先祖的安寧,也防鬼魂干擾陽間。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江蘇·六合縣》之歲時:“清明插柳於門上,男女或簪之。祀祖於家,祭掃於墓,插陌錢於墓上,或掛於墓邊樹上,謂可贐(jin)野鬼。”

  有的地方在上墳時還祭土地、山神。如紹興一帶多在墳堆左立一石,題“后土之神”,祈拜神保佑雙親後又拜左右鄰墓,這才拜祭自家祖先的墳墓。這自然是因為墳墓在土中受土神管轄的緣故了。

  在祭墳時,民間多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及家庭健康、幸福,因為祖先是保佑自家的家神。

  以上所述,多屬於舊俗。如今已多加革新,掃墓也有隻用鮮花束、花圈了。並且,由掃個人親人之墓,發展到祭掃革命先烈之墓,祭掃中華民族的先祖之墓如黃帝陵等,其俗也已恢復,其思想內涵就更為深遠了。

  在古代,祭墓之禮是極為繁雜的,《周禮》記有“為屍”的習俗;《後漢書·明帝紀》注引《漢官儀》:“緒陵寢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三伏、社、臘及四時上飯。”明代張岱《陶庵雜憶》記明孝陵祭祀之禮更繁。今天我們雖不必如此多禮,但於清明這一約定俗成的節日裡,祭禮炎黃二祖及孔子先祖師,追懷華人之先祖,以利世界華人的統一團結,仍是需要的。建國後,政府曾派人前往陝西黃帝陵祭掃,這正表示了我們對先祖的艱苦創業的尊崇追憶及對先祖的緬懷之情。如今,炎黃帝陵均已修整一新,供後人祭掃。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按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舊時,北京人多在清明掃墓,但祭掃儀式並不在清明的當天,而是在臨近清明的“單”日舉行。據說,只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塋。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

  “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籤,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

  關於包袱裡的冥錢,種類很多。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都城的圖案,多系鉅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

  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非常盛行。


《 百 家

  〖題解〗   《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的成書   和普及要早於《三字經》。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該書前幾個姓氏的   排列是有講究的:趙是指趙宋,既然是國君的姓理應為首;其次是錢姓,   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為當時國王錢俶的正妃之姓;李為   南唐國王李氏。他判斷《 ...

藏族人的和名

  藏族是無姓的,一般用四個字以取名。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分封有功之臣以領地和封號,人們便把領地名冠在名字前面,以顯示地位和官位。如藏文創始人吞彌·桑布扎。   七世紀以後,佛教在西藏盛行,一切都被染上佛教的色彩,人們的名字也喜歡請活佛來起。要是一個人出家當僧人,不管他年歲有多大,一律要重新經寺 ...

苗族銀飾的歷史淵源

     苗鄉俗語說:“錦雞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銀飾。”當你在苗鄉行走,無論是在人頭攢動的集市,或是在石板鋪路的村巷、山道,都會有三三兩兩的苗家阿雅(婦女)、黛帕(少女)穿著由花邊和銀飾鑲成的民族盛裝映入你的眼簾,尤其是那滿身銀光閃閃、環佩叮噹的銀飾,一定會令你的眼睛為之一亮。   苗族來源於黃帝時的“九黎”, ...

清明節的淵源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 ...

的來源

  萬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其發源地在山西和陝西交界處的芮城。   據《姓纂》和《姓氏考略》記載,最早的一支萬姓人氏源自芮伯萬,芮伯萬是周朝的一個諸侯,他的子孫後來就以他的名字為姓了。   另一支萬姓人氏的始祖則是周文王的裔孫畢萬,而畢萬的子孫後來也是採用先祖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姓氏。由此可以看出,萬姓至少有兩個來 ...

的來源

  四川營山是一座有著1400多年曆史的文化古城,據說在這營山,從宋朝到清朝,考中進士的就有57人。可見營山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人們用“科第仕宦,甲與蜀都”來讚譽營山。   清初,清政府為解決明末戰亂,四川地廣人稀,從湖北強徵移民,大批羅氏被遷移到營山,從那時起,營山羅姓就開始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營山 ...

瑤族招郎習俗 男從女

  瑤族婚姻習俗獨具風情、妙趣橫生。   瑤家青年男女自由戀愛,自由選擇物件,父母不加干涉。“趕歌圩”“坐歌壇”是瑤家姑娘、小夥戀愛的獨特方式,男女雙方透過對歌,把愛慕之情都流露於歌聲之中。“拿籃子”是瑤族青年選擇物件的又一重要方式,雙方在“拿籃子”“送籃子”中互相接觸、瞭解,確定雙方的愛情關係,再透過雙方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