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婆羅門教的歷史起源與發展

婆羅門教的歷史起源與發展

  婆羅門教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婆羅門教的人分為四種,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婆羅門教等級制度森嚴,最高為婆羅門,最低為首陀羅。有關婆羅門教的起源和發展有哪些?一起來婆羅門教文化看看。

  婆羅門教,印度古代宗教。印度教的古老形式。它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前15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同許多後來的世界性宗教不同,它沒有明確的具體創教人,是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哲學派別匯合而形成的宗教思想體系。所有這些不同的教義與思想派別都代表了不同地域不同種族的文化內涵,又都在印度次大陸經歷過數百到上千年的繁榮,儘管人們可以籠統地以印度宗教文化來概括它。

  婆羅門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形成於公元前7世紀。

  印度最早的文明是公元前30世紀至前15世紀間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當時定居在印度河河谷的居民已經使用青銅器皿,大多從事農業和畜牧業,已有象形文字,並能製作各種造型藝術作品。其流行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對地母神、動植物(特別是牛)、性器官和祖靈的崇拜,浸浴和土葬是重要的宗教儀式。有些出土的畫品上還繪有修行者跌坐和冥想等形象,這些宗教信仰和實踐與後世印度民間信仰的溼婆崇拜和瑜伽修習等有一定的聯絡。

  公元前20世紀中葉雅利安人由興都庫什山和帕米爾高原進入印度河流域,並和當地的主要土著民族──達羅毗荼人進行長期鬥爭並征服了他們。雅利安人在進入印度以前原是遊牧部落。在他們的氏族公社中,父權佔統治地位。宗教信仰主要是崇拜人格化了的自然神和祖靈,實行火祭和蘇摩祭。孩提成年時須舉行入門儀式,才是部落的正式成員。死後實行火葬。他們在印度河流域定居並和當地土著民族融合後,逐漸開始過渡到農業社會;形成了吠陀教,崇拜多神,實行煩瑣的祭祀。

  孔雀王朝時期(公元前322~前185),婆羅門教因佛教與耆那教等的廣泛傳播曾一度衰落。但孔雀王朝的部將普舍耶密多羅,於公元前180年篡位建立巽伽王朝後,又得到復興。據記載,普舍密多羅曾舉行過兩次規模盛大的婆羅門教的祭祀──馬祭。繼巽伽王朝的伽羅維拉王朝亦信奉婆羅門教,在印度“南北朝”分立時,南方的剎塔瓦漢王朝(前281)及案達羅王朝都奉婆羅門教為國教。他們編纂法典,推行種姓制度,舉行大規模的祭祀。

  4世紀笈多王朝崛起後,婆羅門教文化空前繁榮。在笈多諸王統治時,編纂了很多經書、吸收了大量的民間信仰,融合了佛教、耆那教甚至、的思想內容,崇拜“三神一體”的梵天、溼婆和毗溼努,並且根據對主神的崇拜創立了各種教派,建立了寺廟等。這樣,婆羅門教就完成了向印度教即新婆羅門教的轉化。

淺述婆羅門教與佛教的不同點

  同樣源於印度的婆羅門教和佛教,都是東方的古老宗教,這對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人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的婆羅門教文化與內涵豐富的佛教文化有著怎樣的異同點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婆羅門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起源於公元前2千年的吠陀教,形成於公元前7世紀。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4紀是婆羅門教的鼎盛時期,公元4紀以後,由於佛教和耆那教的發展,婆羅門教開始衰弱。

  與佛教的異同在於

  婆羅門教教義以‘梵我一如’為主。佛教教義以‘無我’為中心。婆羅門教有持咒語,佛教則沒有。

  一是信仰方面。

  婆羅門教信奉吠陀思想,與婆羅門的無限權威——透過祭祀,使人和神可以直接溝通;人們崇尚自然、歌詠自然,尤其崇拜神格化的自然神:梵天、毗溼奴和溼婆神。人們之所以崇拜他們,是因為三大主神各司其職,共同主宰宇宙的一切,梵天創造宇宙,主宰人類的命運;毗溼奴維護宇宙間的和平,展現賞善罰惡的大無畏精神,故最得人們敬仰;溼婆神不但能毀壞宇宙,同時能降伏妖魔,繁衍(生殖)世間的活動。所以人們只能服從神的權力,崇拜主神賜給人們的生活,而嚴格遵循既有之不平等的種姓制度,受限於神權宗教的思想底下。

  佛教並不否認神的存在,但神非主宰者、非創世者、非唯一者,神雖積集福德,有神通大勢力,若無通達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仍為六道輪迴轉世的眾生之一。佛是一位圓滿覺悟者,不論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或首陀羅,只要依循戒、定、慧,次第進修,同樣可以成就阿羅漢、菩薩或佛的果位。佛性即悟性,人人都具有覺悟緣起的效能,都有可能成佛,和婆羅門教所謂的梵天創世神權之說是迥然相異的。

  二是業報輪迴思想。

  婆羅門教以為,生死輪迴的根源,來自於業。業,是行為善惡的造作,產生於人們無限的“愛慾”與無始以來的“無明”。於是“以無明為始,依欲而成意志,由意志而有業,由業而受果”的輪迴圈子於焉形成。

  此外,婆羅門教以為,“我”是生命輪迴中的主角,人的身體因“我”而生,人的活動也由“我”而起,所以“我”是恆常存在的,現世人生的苦,由前世行為招感而來,今生行為的善惡,同樣也會連帶前世的業緣,影響到下一世的人生。由此可知,婆羅門教的輪迴觀和業力說是恆貫三世,建立在“實有”我思想上,與真我論相結合。

  佛教否認“恆常有我”的理論,認為業力並非依附在固定的“我”上,而是一種生命繼起的動力。也就是說,輪迴中的“我”,是眾緣和合而生,由外在具有形體的身軀,與受想行識等內在精神的作用組合而成,而且每一因緣又是其他眾緣的和合所得,所以在緣起性空中不斷地剎那轉變、聚滅,無法令人隨心所欲,故無永恆不變的“實我”存在。

  如同燃燒中的薪火,儘管一個個的火焰剎那竄起,又剎那熄滅,火的本身仍以一種焚燒的狀態繼續蔓延。而這個由眾緣和合,假名為我的生命,也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承受自己過去的業報,流轉於六道之中。所以佛教的輪迴觀,是在無限時空迴圈中的三世因果裡,建立“自業自得”的業報思想。

  三是修行解脫思想。

  就形式而言,佛教與婆羅門教主張透過修證的方式,完成身心的苦惱束縛解脫;但在內容上,婆羅門教主張“梵我一如”即是解脫。解脫的方法,除了要學習吠陀、祭祀、佈施、苦行之外,更須捨棄名利、妻兒親朋,出家修習瑜伽禪定,使心寂靜;由此認識自我,才能得到“梵我一如”的正智,體悟“梵我一如”的真解脫境界。佛教的看法則不同,在修持實踐上,強調自我覺照的工夫,認為解脫必須經由四聖諦的親身體悟,在緣起思想的前導下,依八正道行持,證入“無我”自在的究竟空性中。

  就持戒而言,婆羅門教實行人生的四個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與雲遊期;按照每個階段規定的義務,致力履行祭祀、祈禱、持戒及禁慾等,以求解脫。佛教除了在家信徒之外,更有戒律嚴謹的僧團“組”“織”為圭臬。二者雖同樣奉行“五戒”,但佛教著重生活的實踐,令人容易遵行。

  相較於婆羅門教的苦行、祭拜的種種苛刻條件來說,佛教認為諸法是互相依賴,互為條件的,因此採取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修持,與慈世濟物的利他行。

解讀婆羅門教與印度教的關係

  我們只知道有很多的宗教信仰,卻有許多宗教是我們不知道名字,起源還有發展的。就拿一度較來說吧,它起源於古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我們只知道印度教是世界的主要宗教之一。婆羅門教文化源遠流長,我們一起深入瞭解它與印度教的關係吧。

  印度教源於古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按歷史發展,最先有婆羅門教,然後是出現佛教,之後出現印度教。佛教的成功,得力於婆羅門教的體系成熟,佛教的“無神”思想也算然徹底的顛覆了傳統的婆羅門思想,但是佛教在印度發展不是很順利,在公元12世紀,伊斯蘭教的入侵之後就覆滅。

  在伊斯蘭教的壓力下,印度本土的婆羅門教復興,之後建立了新的婆羅門教——也就是現在的印度教。

  所謂婆羅門教,是雅利安人的宗教,這個宗教的形成,是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後,居於印度河流域的時代,後來,恆河流域產生了耆那教,特別是佛教等新宗教,經過長時間的相互影響,婆羅門教本身也發生了革新運動,故到近世以來,稱之為印度教。但在本質上說,印度教與婆羅門教的意味,並無差別。所謂婆羅門,是雅利安人之中世襲的祭師階級,他們在宗教上佔有無上的權威,故將他們的宗教稱為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已經部分擺脫了早期吠陀宗教自然崇拜的色彩,也吸收了部分神秘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思維,但對吠陀諸神的崇拜依然盛行;直到印度教成型,對溼婆和毗溼奴及其化身的崇拜才佔據了中心地位,三大神也才上升到無所不在的、抽象的宇宙精神的地位,最終形成了溼婆派、毗溼奴派和性力派三大依據崇拜物件不同而劃分的派別,而婆羅門教是沒有這種劃分的。

  此外,婆羅門教時期沒有神廟,不崇拜神明偶像(只通過祭祀來和神溝通),但印度教時期神像崇拜則幾乎是信仰的中心,發展到現在已經到了世主(扎格納特,簡而言之,直接把一截木頭當成神明的具現和化身)崇拜這種地步。


印度建築的特徵風格

  我們所看到的宗教建築都是巍峨壯觀,要不就是金碧輝煌的,大多的宗教建築都是精緻而壯觀的。那麼,作為東方古老宗教之一的婆羅門教,起源於印度地區。婆羅門教建築是歷史悠久的婆羅門教文化的組成部分,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婆羅門教建築的特點吧。   10世紀起,印度各地普遍建造婆羅門教廟宇。形制參照農村的公共集會建築和佛 ...

社會思想的體現:的倫理原則

  婆羅門教是印度的古代宗教,其宗教活動和社會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婆羅門教所體現的一些神學體系和社會的生產生活也有這難以分割的關係。下面,要透過婆羅門教文化介紹的是關於它的倫理原則內容。   婆羅門教的宗教活動和社會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梵書、奧義書時期,一切社會意識形態──哲學、政治、法律等無不包括在婆羅 ...

的祭祀禮儀分別有哪些

  婆羅門教是印度古代宗教,是印度教的古老形式。與後來的世界性宗教不同的是它沒有明確的創教人,是由不同宗教信仰和哲學派別匯合形成的。那麼,在婆羅門教文化中,婆羅門教的祭祀儀式有哪些呢?一起來看下。   天啟祭   奉祀方位不同的“三火”(家主火、供養火、祖先祭火),由祭官主持。祭官分為勸請僧、行祭僧、祈禱僧, ...

細數的經典文獻

  印度的一些教義和思想派別,還有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印度經歷了數千年的,漸漸的形成了婆羅門教,這也代表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開始。婆羅門教的根本經典是吠陀,演變至今會有多少經典文獻呢?一起來婆羅門教文化中看看。   吠陀本集   分《梨俱吠陀》、《耶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闥婆吠陀》4部。這4部書又可分為兩組, ...

的特點,你知多少

  婆羅門教是兩千多年前的一個吠陀教為經典起源起來的。婆羅門教由於佛教以及其它宗教的發展開始導致變差,不同的宗教都有著自己的一些理念與特點。本期小編就帶你去婆羅門教文化了解婆羅門教的特點。   靈魂不滅論:婆羅門教認為,人以及一切有生命者皆有靈魂。一般來說,這是宗教觀念的基礎之一,因為宗教的超越是以超越者(T ...

揭秘教徒的信仰

  婆羅門教是印度的古代宗教之一,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形成於公元前7世紀。因為崇拜梵天及由婆羅門種姓擔任祭司而得名。每個宗教都會有自己的信仰,那麼婆羅門教教徒信仰什麼呢?一起來婆羅門教文化中看看。   多神崇拜   雅利安人在次大陸西北地區定居以後,他們崇拜的大都是自然神。公元前5世紀吠陀著名的註 ...

是怎樣形成的?

  婆羅門教是印度的一種古老宗教,婆羅門教也有著古老的歷史,起源於公元兩千年前的吠陀教,如今的印度教就是婆羅門教開展出來的,印度教也被稱為“新婆羅門教”。那麼你知道婆羅門教是怎樣形成的嗎?本期小編就帶你去婆羅門教文化了解。   公元前10世紀中葉,雅利安人又從印度河上游向東推進至朱木那河、恆河流域,史家稱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