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孔子後裔中的穆斯林

孔子後裔中的穆斯林

  永靖地區的孔氏穆斯林,俗稱"孔回回",主要分佈於今新寺、段嶺、川城、王臺、小嶺幾個鄉鎮,部分流寓到外省縣。其中新寺是主要聚居區,其他鄉鎮的大部分是從新寺遷往。

  孔氏穆斯林與永靖孔氏漢族同宗同祖同源。雖然他們在宗教生活中恪守伊斯蘭教義,但在家族內部生活中,如行輩取字,還保持著原有的傳統和習慣。

  孔氏穆斯林為孔氏居大川始祖孔子第五十八世孫孔公佑第四子孔彥嶸(長子彥崢,次子彥魁,三子彥斌)的後裔。但皈依伊斯蘭的具體年代和始祖名字已失記。據現儲存在大莊孔子大成殿中的孔公佑次子孔彥魁的墓碑記載,孔彥魁為"明孔氏六世祖",而孔彥嶸為孔彥魁的胞弟,可知孔彥嶸為明代人。另據民國22年(1933年)由曲阜孔府主持編修的《孔子世家譜》確切記載,孔公佑三子孔彥斌的後裔孔尚端(字孟貞)、孔尚賓(字孟呂)兄弟二人遷居小川是在明朝萬曆八年,即1580年。"尚"字輩為"彥"字輩的五世孫。如果按慣用的三十年為一世計算,期間約一百五十年。除去孔彥嶸行四,年齡相對較小,孔尚端、孔尚賓當時還年輕等因素,實際上只有一百年左右。由此可推知孔彥嶸生活的年代大約在1480年左右,是明憲宗成化年間。

  對於孔彥嶸,有關史料記載較詳細。在小川人孔慶廉於清朝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編寫的《古金城·孔子世家譜》中敘述是:"行四,字文錦,系廟底下、大小溝一門,葬於村東紅嘴。"再往下,他只敘述他本人所屬的孔彥斌後裔的小川一支,對另三位的後裔,他留空未敘。而《孔子世家譜》中的記載是:"因遭兵燹,譜牒失迷,下十代無從考查,至繼字輩始昭穆詳明,有五人,居大溝莊。"中間空了一段,約三百年。其實在同治亂世中遭兵燹的不只是孔氏一門,好多珍貴史料都遭到嚴重毀壞,以致於有些歷史記載中斷。但孔氏有注重譜系的傳統,許多有關祖上的事蹟,經聲口相傳,代代相沿。據《孔子世家譜》續修協會甘青辦事處人員蒐集查證,永靖孔氏穆斯林的始祖母,即孔彥嶸之妻,名叫甲尕,馬氏,回族,為馬家灣人(今永靖縣鹽鍋峽鎮撫河村),生了三個兒子。甲尕要求其中一個兒子立回教門戶,就縫製了一頂白布號帽,老三年幼好奇,爭戴號帽,於是順母意皈從伊斯蘭教。

  永靖與號稱中國"小麥加"的河州鄰接,河州境內回族分佈較廣,回漢往來頻繁,關係密切。當時明朝政府鼓勵回漢通婚。再加上與大川鄰近的馬家灣、小茨溝在當時是回族聚居區。當時回漢關係融洽、互相通婚很普遍。孔彥嶸娶回女,在當時應該是真實的。

  綜上所述,孔氏穆斯林是從孔彥嶸的第三子開始的。始祖名字若按孔氏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代的希、訥、公、彥、承的行輩順序,應該是孔承某,為孔子第六十世孫,具體名與字待考。皈依伊斯蘭的時間,大概就是孔彥嶸生活的年代,即15世紀80年代左右。

  孔氏穆斯林皈教後,後裔與其他宗親手足情好,和睦相處,同居大川。他們大多按穆斯林的生活習俗,以商販為業,資財日重,廣置田產。同治二年(1863年),河州回族人民掀起反清鬥爭,發生回漢衝突。同治四年(1865年),反清鬥爭被鎮壓,大川回漢衝突平息。同治六年(1867年),孔氏回族共三十八戶一百八十餘人,遷出大川,先移居喇嘛川(原十大莊)住八年,接著移居青海民和縣韃子莊,又住三年;顛沛流離,最後定居新寺後坪,成為現在永靖孔氏穆斯林的主體。

  經過五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孔氏穆斯林現有人口兩千多人。族大丁繁,分佈較廣,為永靖的發展,也為孔氏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現在,全國各族人民空前大團結,永靖回漢孔氏還歸一家,相互以"黨家"稱呼,行輩不紊,互相關心,互相尊重。特別是孔氏穆斯林,若有遠道的"黨家"上門,便熱情招待,問清代數,論明行輩,按輩稱呼,真正顯示了血濃於水的親情。(孔德龍)

孔子弟子中擅長做生意的是誰

  1、孔子徒弟當中擅長做生意的是子貢。

  2、子貢,名端木賜,很有口才,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對子貢的才幹有生動描述。在齊人侵魯,社稷之憂的危局下,孔子派子貢出使列國,子貢巧妙把握了當時微妙的國際形勢,借力打力,四兩撥萬斤,最終整個改變了諸侯格局。

  3、端木遺風:指孔子的弟子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

孔子弟子中不遷怒不貳過的是誰

  1、“不遷怒,不貳過”說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該句意思是:不會把憤怒發洩到別人的身上,同樣的錯誤,也不會犯第二次,出自《論語雍也》。

  2、“不遷怒不貳過”是孔子說的一句話,即當我有了怒氣的時候,不讓這個怒氣登高,不會犯兩次同樣的錯誤。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3、顏回二十九歲時,頭髮全都白了,過早死去了。孔子為顏回的死哭得非常傷心,說:“自從我有了顏回,弟子們更加親近(我)。”魯哀公問:“你的弟子哪一個算得最喜歡學習?”孔子回答:“我有叫顏回的學生愛好學習,他從來都不把自己的怒氣轉移到別人的身上,不重複犯同樣的過錯。但他不幸早死,顏回死了,我就沒聽說有好學的人了”。


孔子思想有哪些不足方面

  弊端:孔子認為貴賤有序,親疏有別。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的關係是耽定的 不可打破。這可以說是孔子思想的劣根性。所以統治階級才會把孔子的儒家思想奉為正統思想,是愚民的思想武器。   孔子提出時為的是維護周的統治,它提倡的三綱五常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對個人的思想有一定禁錮作用,不利於思想的開化,另外,傳統儒家思 ...

孔子弟子擅長做生意的是誰

  端木賜,複姓端木,字子貢,以字行。華夏族,春秋末年衛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他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也是孔子弟子中最富有、最擅長做生意的人,被稱為儒商始祖。其中“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成為中國 ...

論語可以體現出孔子重禮的句子

  1、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2、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3、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4、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5、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6、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 ...

論語孔子的語錄有哪些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5、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 ...

論語十則孔子自謙的語句是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

孔子在小兒問答的項橐是何人

  項橐是春秋時期莒國,今山東省日照市的一位神童,字仲廉,魯人,雖然只有七歲,孔夫子依然把他當作老師一般請教,後世尊項橐為聖公。   《戰國策秦策五》中記載: 甘羅曰:“夫項槖生七歲而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君其試焉,奚以遽言叱也“。後以項橐代稱早慧的兒童。   《三字經》中記載: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 ...

論語描寫孔子的句子

  1、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2、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無生,事無禮則無成,國無禮則不寧;   3、愛人者人恆愛之;   4、三人行必有我師;   5、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