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很重視對學生的“因材施教”,他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分別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他著重培養德行、言語、政事和文學四科的人才。他滿意地對人說過:“在德行方面的高材生,有顏淵、閔子賽、冉伯牛和仲弓。在言語方面的高材生,有宰我、子貢。在政事方面的高材生,有冉有、子路。在文學方面的高材生,有子游、子夏。”孔子對學生的要求很嚴格,就拿言語科的高材生宰我來說吧,剛開始,宰我是孔門下的一個比較不用功的學生。有一天,宰我白天睡覺,被孔子知道了,他當面責備宰我:“爛了的木頭,是不能雕東西的;糞土的牆壁,是不能刷上白粉的。”經過老師的嚴厲批評,宰我改正了缺點,勤奮讀書。
相傳孔子在杏壇設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藝之學,自古以為美談,為士林所稱頌,進而又將杏壇作為孔子興教的象徵,列入孔廟的建築體系之中,這種格局甚至影響到了儒學所及的東南亞諸國,所以手來孔子講學的地方被稱為杏壇。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逝世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魯國陬邑人,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積極方面:
1、重視教育,並且創造“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上注意個性差異,善於啟發教學。
2、注重道德,禮教,仁義,要求自覺遵從真和善,屬於典型的人文主義,以人為本。
3、提倡以“禮”治國,“倫理政治”思想。中國文化就是“德”型文化,這一德型表現在政治上,也有積極的一面:忠於國家,抵禦外來侵略,刺殺暴君,直諫犯上。
消極方面:
1、不重視農業生產知識的傳授,不重視科學知識的學習,強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傾向於參政的。
2、強調個人服從群體,壓抑了人的個性,漠視性格,思想大統一。造成國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責任標準壓制了人的創造性,成為統治階級的思想武器。
3、倫理關係凝固化,絕對化,三綱五常,家長專制,成為人身壓迫,精神虐殺,制約著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歷史前進的阻力。
《春秋》是儒家的經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的歷史。
影響: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雖然不是歷史學著作,卻是可貴的史料著作,因而對於研究先秦歷史、尤其對於研究儒家學說以及孔子思想意義重大。因此,從史料學的角度利用《春秋》不僅符合《春秋》性質的本來,而且比將它視為"斷爛 ...
1、孔子的以和為貴,仁者愛人的儒家思想,幾千年來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起到了深遠影響,長期形成的優秀文化傳統,諸如愛國主義精神,民本主義思想,經世致用的學術風格,捨身取義的節操等,成為中華民族奮進不止的精神動力。
2、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文化是人類古文化中唯一從未中斷,延續至今的一種文化,它覆蓋面積廣,形成了 ...
孔聖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時精通易經《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國古代突破對自然山水宗教式態度的第一人,我愛大自然更愛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災難、地震、龍捲風、恐龍的滅絕等。
孔子對於中國人來說的影響力恐怕要排在第一位。兩千餘年來,儒家思想對中國的影響不僅體政治、政治、文化等方面,也體每 ...
孔子的政治學說的核心是“仁政”,其思想經過荀子完善,至西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孔子思想成為歷代王朝的治國思想。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傳統文化,即國學的核心內容。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 ...
商鞅的變法以統一度量衡、廢除井田制、推行重農抑商、實行法制、獎勵軍功、建立郡縣制等為主要內容,還制定了許多優惠激勵措施,如減輕農業稅,增產粟帛的農民可以免除徭役,有餘糧上交者可以得到官爵,提高糧食的價格,官不得違法而害農,等等。
與此同時,對其他可能影響農業生產的,社會活動則給予抑制,如禁止商人經營糧 ...
不是指植物,而是其他意思。
杏壇:
解釋:傳說中孔子聚徒講學的地方。
典故由來:
宋時,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增修祖廟,“以講堂舊基甃石為壇,環植以杏,取杏壇之名名之”,故現在的曲阜孔廟實有杏壇。由此可見,“杏壇”實際是指“孔子講學的地方”,現在也多指教書授人的地方。
杏林:
解釋 ...
1、唐詩是我國詩歌發展的最高成就。它繼承了魏晉以來的詩歌精華,而且由於唐代開放的風氣,清明的政治,以及統治者的推崇,使唐代詩歌有了長足的發展,如唐代科舉制就要專門的考詩歌。而且唐代的詩人多數喜歡漫遊,比如李白,杜甫都遊遍了大半個中國,使得詩人的眼界開闊,詩歌題材廣泛,聯想豐富。總之唐代的詩歌是我國古代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