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孔子的君臣父子論

孔子的君臣父子論

  孔子的政治思想,最受今人詬病的是所謂的尊君卑臣。他在《論語·顏淵》裡說過一句:“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底是什麼意思?孔子在2500多年前說的話,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對話的人物。離開了這些歷史環境,對古人說的話就會出現斷章取義,以訛傳訛。

  孔子說這句話的歷史背景和對話的歷史人物,《論語·顏淵》的記載是這樣的,孔子到了齊國,齊 國的君主齊景公接見了他,詢問他如何為政,也就是如何管理好國家。孔子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為答覆。就像孔子教育學生,強調因材施教那樣,孔子 答覆各國政要的詢問,根據各國政要本人的特點,各有很強的針對性,這在《論語》裡有不少例項。

  齊景公是一個什麼樣的君主呢?齊景公作為大國君主,到了問政孔子時期,卻連君主的樣子都沒 有。問政那一年是公元前516年,齊景公已經執政了32年,孔子36歲。長期執政的齊景公,早已驕奢淫逸。《晏子春秋·內篇下》有一則記載,很典型地體現 齊景公的荒淫奢侈。齊景公讓一位魯國工匠用金銀珠寶為他做了一雙鞋。鞋剛做好,就迫不及待地大冷天穿上聽朝。宰相晏嬰上朝,齊景公想去迎接,結果鞋太重, 不便走動。冰冷的金銀珠寶鞋,也讓他凍得難受,就問晏嬰是否天氣很冷。晏嬰看了哭笑不得,好一頓勸說,齊景公才不敢再穿那雙鞋。所以,像齊景公那樣,不知 道如何作君主的當權者向孔子問政,孔子回答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說,一個國家從上到下,一個家庭從家長到子女,都各自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 情,都各自盡到自己的職責。能夠做到這樣,一個國家,一個家庭,還能不管理得井然有序?這有錯嗎?齊景公怎麼評價孔子的答覆呢?齊景公說:“講得好!如果 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齊景公為什麼會憂慮,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有糧食自己都可能吃不上 呢?他曾經親身經歷過那樣的亂局。齊景公的哥哥齊莊公於公元前554年執政,就是因為君不像君,肆意與重臣崔武子的妻子棠姜私通,導致了忍無可忍的崔杼臣 不像臣,於公元前548年,在家裡埋下伏兵,設局殺了齊莊公。崔杼自任宰相,並任命慶封為左相,擁立齊莊公的幼弟為君主,就是齊景公。這件事還催生了中華民族歷史上,史官 不顧生死,前赴後繼,秉筆直書的著名典故。

  兩年以後,公元前546年,父不像父的崔杼,處死兩個兒子,引起家庭內亂,導致家破人亡而自殺。崔杼與原配妻子生了兩個兒子,崔成、崔強。不幸原配早亡,崔杼再娶,又生了 小兒子崔明。崔杼在後妻的黨羽慫恿下,廢長立幼。崔成、崔強到慶封家傾訴。慶封沒想好怎麼辦,就打發兩兄弟先回去。後來與謀士籌劃,慶封準備利用這個機 會,除掉崔家,獨攬大權。等到崔成、崔強再次到慶封家,慶封鼓勵兩兄弟殺掉後媽的黨羽,並說,如果有困難,他會拔刀相助。沒過多久,兩兄弟合力除掉了後媽 的黨羽。崔杼盛怒之下,急急忙忙乘車去見慶封。慶封說:“崔、慶就像一家人,他們怎麼敢如此!由我來平服他們。”慶封派他的謀士帶兵攻打崔家,乘機把崔家 老小趕盡殺絕。等到崔杼回家,看到已無家可歸,就上吊自殺了。慶封獨攬大權後,又胡作非為,並把兒子扶植上去。慶封父不像父,他的兒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也子不像子,胡作非為,引起齊國貴族共怒。一年以後,公元前545年,慶封遠出狩獵,齊國貴族乘機把他的兒子殺了,滅了慶家。慶封無家可歸,就近出逃魯 國。齊國派人到魯國要求追捕他,慶封只好逃到更遠的吳國。

  崔、慶兩家在齊國引起好幾年內亂。兩家敗落後,齊景公才在宰相晏嬰等大臣的輔佐下,穩定了政 局。那些內亂髮生於齊景公執政之初,等到他執政幾十年以後,已經把這些歷史教訓忘在腦後,荒淫奢侈成性了。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對當時的事 件瞭如指掌,作過深刻分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和昇華,用來勸諫荒淫奢侈的齊景公,最貼切不過了。如此說來,“君君、臣 臣”,就是尊君卑臣,前提也是責任。也就是說,負責任的君,應該高於負責任的臣。如果負責任的君不高於負責任的臣,誰領導誰呢?

孔子中的論語有哪些名句

  《論語》中的名句有: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鮮亦仁。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7、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8、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9、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10、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春遊裡論水那番話有什麼含義

  《孔子春遊》這篇課文中,面對司空見慣的流水綠波,孔子竟然能從中發現如此深奧的道理,並巧借流水教導弟子,教給他們做人的幾條重要道理:1.像水一樣,做真君子;2.有德行,哺育眾生,永不停歇;3.有情義,謙下和順;4.有志向,無懼無畏。而且還善於教化別人,洗淨人們內心的汙垢。君子是對人格高尚的人的敬稱,而水在孔子的眼裡就是君子,而且是真君子。在孔子的眼中,水具備了君子所有的品性。水似乎有德行,你看它奔流不止,沒有固定的形狀,向下流去,和順溫柔,真似君子溫文爾雅恬淡的性情。而穿山岩、鑿石壁的水又似乎擁有剛強的一面,胸懷志向,百折不撓。水又能洗滌萬物的骯髒,還萬物本真潔淨的姿彩,多像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的君子風範。在列舉了水的諸多品性之後,用由此看來這一句做總結,歸納出水是真君子的論斷。孔子並沒有居高臨下的空洞說教,而是臨水沉思,借水喻人,發人深思。


語中可以體現出孔子重禮的句子

  1、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2、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3、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4、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5、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6、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 ...

語中孔子的語錄有哪些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5、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 ...

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出自《論語·顏淵》。   2、原文: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

孔子語關於孝道的名言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

君臣臣父父子子什麼意思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出自《論語·顏淵》。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 ...

語十則中孔子自謙的語句是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

語是由孔子哪幾位弟子編寫的

  孔子的言論,當時弟子各有記載,後來彙集成書。所以《論語》一書不能看成具體某幾個人的著作。《論語》的著筆有先有後,其間相距時間很長。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