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本身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他包含了政治、文化、教育、為人等方面的含義,而孔子認為實行“仁”的方法也並非一條途徑,而是要體現在各方面的:
1、在社會政治方面,要君君,臣臣,要各安其分,君要實行大道,臣要謹守臣道,要懂得禮,崇尚祭祀;
2、在文化教育方面,要向全社會民眾灌輸忠、孝、誠的理念;
3、在為人方面,要結交好朋友,要多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要與人為善,樂於助人。
孔子認為實行仁德的方法:
1、在社會政治方面,要君君臣臣,各安其分,君要實行大道,臣要謹守臣道,要懂得禮,崇尚祭祀。
2、在文化教育方面,要向全社會民眾灌輸忠、孝、誠的理念。
3、在為人方面,要結交好朋友,多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與人為善,樂於助人。
4、在道德修養方面,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
5、在學習方面,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和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仁是愛人,要求統治者要愛人,從上往下要愛,從下往上要忠,平等之間要弟,父子之間要孝。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是《論語》中第一次出現“仁”字,並且第一次討論“仁”的本質。“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在《論語》中共出現過59章109次,定義也有多種。從孔子不輕易許人以“仁”和從不以仁者自居,“仁”是一個很高的標準。
孔子的目的就是為了得道,孔子的教學、做官、周遊列國只不過是孔子為了實現到的平臺而已,不是孔子的最終目標。所以孔子不能長期做官,並不是孔子不原意長期做官,而是孔子看做官是否能夠有利於得道。如果做官與得道衝突時,孔子毫不猶豫的選擇其它得道方式而不是做官。因為孔子的理想是得道,得出人類發展之大道,孔子僅僅把做官 ...
仁就是“愛人”,尤其是愛自己的親人。
“仁”之本應從最親近的血緣關係入手,首先是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然後由近及遠,推而廣之。若能形成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的狀態,便能恢復禮制,實現社會秩序的安定與人際關係的和諧。
孔子關於仁的論述是克己復禮為仁。意思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
1、論語八則中的第一則,出自於《論語學而第一》中的第一章內容,而在這章內容中,孔子認為學習的快樂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2、其一,在自身學習方面,孔子認為,學習知識並用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情,這是一種從知識中求取力量,並自得其樂的快樂表現。
3、其二,在交往學習方面,孔子認為,有同 ...
冰心的經典讀書法:
1、背書,冰心的背書方法與眾不同,他製作了一張小巧精美的書籤,上面寫有“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個工整小楷體,他把書籤夾到書裡面,每讀一遍就掩蓋住書籤上的一個字。讀幾遍後,就默誦一會兒,加強記憶,等把書籤上的10個小楷體蓋完,也就把全書背下來了。
2、抄書,從《康熙字典 ...
孔子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為基礎,以立人極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 ...
“仁”的含義是和諧、平等、博愛 是用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 充分體現了孔子大同的理念,他還主張克己復禮,就是剋制自己,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總的來說孔子仁的思想在兵荒馬亂的戰國能夠警醒人們,用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聖”就是理性,明智,受歷史背景的影響,他不可能像啟蒙運動的啟蒙思想家那樣提出平等、民主、 ...
1、孔子認為詩經核心宗旨是“禮”。
2、孔子認為“不學禮,無以言”。實際上是講“仁”本身就是為了釋“禮”。學禮,懂禮,行禮,護禮,就是儒家君子的責任與風度。儒家“仁”的本質就是維護等級之禮,法規之禮,人際之禮,為人之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