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孔子語錄孟子

孔子語錄孟子

  孔子語錄:

  1、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沉怨矣;

  2、少年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4、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7、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8、言必信,行必果;

  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0、學而不已,闔棺乃止;

思想碎片:孔子和孟子不一樣

  一直以來,提起儒家許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孔孟之道,似乎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但事實上,只要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其實並非如此,施蟄存先生就曾提出過孔孟思想是被後人“捏合”在一起的,其實他們的思想並非一致。

  施蟄存先生說:“孔孟思想,是一種思想,還是兩種思想?天下沒有兩個思想相同的人,孔孟思想,畢竟還是兩家。”(施蟄存《閒話孔子》)。以我之膚淺,也能列舉孔子思想與孟子思想的若干區別。

  孔子衡量人的價值的“尺”是爵位,孔子是以爵位上下定人之尊卑的;孟子衡量人的價值,卻有爵、齒、德三把標尺;

  孔子之“仁”關注的是“禮”,重在束“下”,孟子之“仁”關注的是“民”,重在規“上”;

  孔子的“四絕”(《論語·子罕篇第九》雲:“子有四絕,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偏重天理,而孟子的“四端”(《孟子·公孫丑上》雲:“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偏重人性。

  僅此三條,便可證實“天下沒有兩個思想相同的人”,哪怕是被合稱為“孔孟之道”的孔與孟也都“自成一家”。

  當然,孔子與孟子有許多相同或相近之處。其一、他們都“法先王之道”,缺陷是不能與時俱進;其二、他們都“行仁義之化”,缺陷是對“利”的絕對排斥;其三、他們的那一套都不見容於當世,故有“仲尼菜邑陳蔡”而“孟軻困於齊梁”。

  孔子與孟子還有一點相同的,就是他們對於“法先王之道,行仁義之化”,都有一種“當仁不讓”的使命感。孔子困於匡邑之時說:“周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體現在我的身上嗎?……上天如果不想消滅這種文化,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孟子則是在離開齊國的時候對充虞說:“五百年必定有稱王天下的人興起,其間必定有著名於世的 賢人。周興起以來已有七百多年,……上天如果想安撫治理天下,當今之世除了我還會是誰呢?”兩者相比,孔子說得比較含蓄,孟子說得比較直露。但對於孟子來 說,這並非狂言。例如,“仁義之化”而為“仁政”,“先王之道”而為“王道”,或許就是他對儒家文化的貢獻,至少在《論語》之中,未必能夠找出這兩個概 念。

  後人將孔子與孟子都歸入儒家,未必有錯。但我們現在所要吸取的一個教訓是,不能什麼事情都只 注意合,而不會分。合的好處是易記,一下子記住了兩個“子”,要用時一言以蔽之,彷彿佔了大便宜;然而,你真想要了解孔子孟子的思想和思維方式,那還是要 分開剖析才行。既能綜合,又能分析,庶幾可算得研究。如果只會籠而統之地說個大概,那隻能蒙人蒙己罷了。

孔子與孟子並稱什麼

  1、孔子、孟子並稱為“孔孟”。原因是:在儒家的傳統中,孔孟總是形影相隨,既有大成至聖,則有亞聖。既有《論語》,則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他們的宗旨也始終相配合。

  2、儒家的道統是來自於孔子、曾子、子思子、子思門人、孟子的傳統,就是孔孟之道。 孟子對孔子的易學思想不僅繼承而且有所發展。


孔子語錄翻譯

  1、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譯文: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裡)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2、原文: ...

儒家道德的孔子語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德不孤,必有鄰。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知恥近乎勇。 ...

誰有孔子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經歷

  1、孔子生於前551年,死於前479年,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先世系宋國貴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難奔魯,後定避魯國陬邑。父叔梁紇為魯國武士,以勇力聞於諸侯。 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 ...

孔子孟子是兄弟嗎

  孔子與孟子都是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二人並不是兄弟,生活在不同的朝代。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於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 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 ...

孔子語錄論語十九則

  孔子語錄《論語十九則》較出名的有: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 ...

孔子語錄原文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4、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5、甯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6、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 ...

孔子語錄二十條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4、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5、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   6、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8、施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