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孝感風俗談

孝感風俗談

  常言道:三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沉澱,成就了中國特有的民俗民風。同時,由於先民生活在不同的區域,或者先民從一個區域遷移到另一個區域,早以形成的生活習俗根深蒂固,雖有入鄉隨俗之說,但骨子裡的烙印是難以抹掉的,於是在相同的區域內,又有不同的習俗。這種生活習俗將人情、世故、風味等等表現得淋漓盡致,這裡略說說孝感的一些人情風俗,也許掛一漏萬,被方家笑談。

孝感風俗

  舊時的孝感地方婚俗一般是:兒女婚姻由父母包辦,須經“三媒六證”,男女未婚前概不見面,婚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訂婚期間,男女雙方要“對八字”,看是否相合,一旦親事說合,未過門的女婿在“五月端陽節”“八月中秋節”“大年正月初三”到女方送禮,除時興點心如端陽的鴨蛋、粽子、綠豆糕,中秋的月餅,新年的麻糖、酒類外,還要送些衣物布料。當然這些節日裡,媒人是不可忽略地,時興瓜果點心、煙糖酒類一樣不能少,否則,“媒人嘴巴兩張皮,隨時隨地有走移”。做媒人還是一門學問,有句話為:“不會做媒兩頭罵,會做媒的罵兩頭的”,做媒婆的大都會察言觀色,巧嘴如簧,圓的能說扁,扁的能講圓。

  到功成功滿要結婚時,婚前兩日,男方要為新娘準備嫁衣,還要送麻糖、酥餅、酒肉魚煙等物,謂之“打折飯盒子”。娶親的形式有多種,有偷親說,搶親說,求親說和一般取親等,偷親是男方在晚上到女方娶親,新娘到男方才剛天亮;搶親有些野蠻,女方將女兒送到半路,斜剌裡衝出一陣人來,將新娘劫走,因而釀出很多悲劇。孝感有此種結婚方式,但更多的是後兩種。求親是女婿身披紅花,騎馬或坐轎到女方,有請求之意;一般的則女婿在家中等候迎親。這兩種迎娶形式富有情趣。舊時迎親,頭天晚上,女方坐夜,“裝箱”;男方則有給教新婚者禮儀,並給媒人行禮,以示謝意。娶親一般為:四人抬轎,八人抬嫁妝,配有彩旗四對,宮燈四個,高照一對,竹筏一對,喜銃、喇叭各一對,再加上媒人,去時單數,回時雙數,隊伍龐大。進灣後,先落轎,攔車馬,再由兩位牽親孃引新郎、新娘拜堂、入洞房、坐帳。晚行花燭禮,喝團圓酒。酒後先“抄箱”,一是看女方給了多少嫁妝,二是有“抄箱、抄箱,越抄越發”之意。然後“抬茶”,鬧洞房。第二天早上要“拜茶”,新郎、新娘給家中主要親戚叩頭討茶錢,結婚送禮要上“禮單”,拜茶錢不在禮單之列。結婚第三天,新娘孃家有至親來接,新郎要伴新娘回孃家,此為“回門”。

  新中國成立後,破舊立新,打破了舊的婚姻制度,但主要程式依然存在,如今的在孝昌等一些地方仍舊有結婚坐花轎的習俗,但更多的是以車代轎。

孝感風俗-生育

  生兒育女,是人類社會繁衍的需求,也是人類社會的精神寄託。由於中國特有的國情和歷史淵源,“養兒防老”是國人的其本信條,古人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道出了生育對國人的重要程度。由於“無後”為“不孝”之首,因此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如同一把枷鎖禁錮著人的思想,於是就有了“生個兒子一喜,生個姑娘揪著嘴”。給新生兒取名,更是這種思想的級至,如果頭胎是女兒,就會出現“招娣”“引娣”“帶娣”“盼兒”“傳娣”等一系列思男想丁的怪名字出現。如果添得一男,為了好養活,就極盡賤名,如帶有“臘狗”“哈巴”“苕貨”“麻雀”“水貨”等,意在無病無災,苕生傻長,太太平平。

  孩子出生是做父母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值得紀念的快事,在這個時刻,各地風俗不盡相同。在孝感地方,孩子出世,女婿要提紅蛋給岳母娘報喜,四鄰前來賀喜要喝糖水,三天後要用艾篙煮水為嬰兒洗澡,謂之“洗三”。姑娘生產後,孃家要為新生兒抬“粥米盒子”,時間為三天、六天、九天,舊時如果生個女兒,一般是三天,草草了事,如若是男丁,那當然是九天,時間愈長,準備就愈充分,這稱為做“三朝”“六朝”“九朝”。抬“粥米盒子”是有講究的,不是任意送禮物,盒子中一般盛豬蹄、油麵、油炸饊子、雞蛋、紅糖、還有小孩子穿的衣帽鞋襪等。


雲南風俗多又怪 傣家山寨和尚戀愛

     在傣族的傳統意識中,男人需要出家一段時間(哪怕只有幾天)才算得上有文化的上等人,而奘房(即寺廟)不過是他們暫時的學校,奘房附近必有大青樹,大青樹下也不乏美麗動人的傣家小樸哨(姑娘):傣族小和尚是可以串樸哨(談戀愛)的!   在傣家山寨,你常會看到披紅掛綠的小男孩在喜氣洋洋的家人和一大幫花枝招展的小樸 ...

東鄉族的風俗習慣

  東鄉族是咱們當今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也是中國甘肅頗有特色的一個少數民族,歷史以及民俗都十分悠久,融合發展了多方文化,也形成了如今我們看到的東鄉族。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東鄉族的風俗習慣都有哪些。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來學習學習東鄉族的風俗習慣吧!   服飾   東鄉族的服飾與回族有相 ...

國外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遙望明月共此時,歡度中秋節相知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南亞和東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生活在當地的華僑華人的傳統節日。雖然同為中秋,但各國習俗不同,多樣的形式一併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日本人中秋節不吃月餅   在日本,農曆八月十五中 ...

什麼叫除夕?除夕風俗民情

  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 ...

祭灶的風俗

  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的。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祭灶時要陳設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晉北地區習慣用餳,是麻糖的初級品,特粘,現在統稱麻糖。有“二十三,吃餳板”的民諺。糖、餳之類食品既甜又粘。取 ...

臘八節民情風俗

  相傳“臘八節”起源於遠古時的“臘祭”,傳說每年臘日,古人要舉行祭祖,祭諸神活動。另據宗教界所傳,農曆十二月初八又是佛祖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最初稱為“成道節”。自周代將農曆十二月定為臘月,南北朝時此月要舉行重大祭祀活動,以祈求五穀豐登,吉祥平安。據說“臘祭”有八種神,於是便將初八確定為固定祭日,後來相沿 ...

元旦相關的有趣風俗

  杯盤碎片送朋友   丹麥人在元旦前夜,家家戶戶都要將平時打碎的杯盤碎片收集起來,待夜深人靜時偷偷地送至朋友家的門前。元旦的早晨,如果誰家門前堆放的碎片越多,則說明他家的朋友越多,新年一定很幸運。   婦女坐上市長椅   西德人過元旦,要表演婦女奪權的喜劇。許多地方的婦女成群結隊地衝進市政府大廳,闖入市長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