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三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沉澱,成就了中國特有的民俗民風。同時,由於先民生活在不同的區域,或者先民從一個區域遷移到另一個區域,早以形成的生活習俗根深蒂固,雖有入鄉隨俗之說,但骨子裡的烙印是難以抹掉的,於是在相同的區域內,又有不同的習俗。這種生活習俗將人情、世故、風味等等表現得淋漓盡致,這裡略說說孝感的一些人情風俗,也許掛一漏萬,被方家笑談。
常言道:三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沉澱,成就了中國特有的民俗民風。同時,由於先民生活在不同的區域,或者先民從一個區域遷移到另一個區域,早以形成的生活習俗根深蒂固,雖有入鄉隨俗之說,但骨子裡的烙印是難以抹掉的,於是在相同的區域內,又有不同的習俗。這種生活習俗將人情、世故、風味等等表現得淋漓盡致,這裡略說說孝感的一些人情風俗,也許掛一漏萬,被方家笑談。
舊時的孝感地方婚俗一般是:兒女婚姻由父母包辦,須經“三媒六證”,男女未婚前概不見面,婚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訂婚期間,男女雙方要“對八字”,看是否相合,一旦親事說合,未過門的女婿在“五月端陽節”“八月中秋節”“大年正月初三”到女方送禮,除時興點心如端陽的鴨蛋、粽子、綠豆糕,中秋的月餅,新年的麻糖、酒類外,還要送些衣物布料。當然這些節日裡,媒人是不可忽略地,時興瓜果點心、煙糖酒類一樣不能少,否則,“媒人嘴巴兩張皮,隨時隨地有走移”。做媒人還是一門學問,有句話為:“不會做媒兩頭罵,會做媒的罵兩頭的”,做媒婆的大都會察言觀色,巧嘴如簧,圓的能說扁,扁的能講圓。
到功成功滿要結婚時,婚前兩日,男方要為新娘準備嫁衣,還要送麻糖、酥餅、酒肉魚煙等物,謂之“打折飯盒子”。娶親的形式有多種,有偷親說,搶親說,求親說和一般取親等,偷親是男方在晚上到女方娶親,新娘到男方才剛天亮;搶親有些野蠻,女方將女兒送到半路,斜剌裡衝出一陣人來,將新娘劫走,因而釀出很多悲劇。孝感有此種結婚方式,但更多的是後兩種。求親是女婿身披紅花,騎馬或坐轎到女方,有請求之意;一般的則女婿在家中等候迎親。這兩種迎娶形式富有情趣。舊時迎親,頭天晚上,女方坐夜,“裝箱”;男方則有給教新婚者禮儀,並給媒人行禮,以示謝意。娶親一般為:四人抬轎,八人抬嫁妝,配有彩旗四對,宮燈四個,高照一對,竹筏一對,喜銃、喇叭各一對,再加上媒人,去時單數,回時雙數,隊伍龐大。進灣後,先落轎,攔車馬,再由兩位牽親孃引新郎、新娘拜堂、入洞房、坐帳。晚行花燭禮,喝團圓酒。酒後先“抄箱”,一是看女方給了多少嫁妝,二是有“抄箱、抄箱,越抄越發”之意。然後“抬茶”,鬧洞房。第二天早上要“拜茶”,新郎、新娘給家中主要親戚叩頭討茶錢,結婚送禮要上“禮單”,拜茶錢不在禮單之列。結婚第三天,新娘孃家有至親來接,新郎要伴新娘回孃家,此為“回門”。
新中國成立後,破舊立新,打破了舊的婚姻制度,但主要程式依然存在,如今的在孝昌等一些地方仍舊有結婚坐花轎的習俗,但更多的是以車代轎。
生兒育女,是人類社會繁衍的需求,也是人類社會的精神寄託。由於中國特有的國情和歷史淵源,“養兒防老”是國人的其本信條,古人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道出了生育對國人的重要程度。由於“無後”為“不孝”之首,因此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如同一把枷鎖禁錮著人的思想,於是就有了“生個兒子一喜,生個姑娘揪著嘴”。給新生兒取名,更是這種思想的級至,如果頭胎是女兒,就會出現“招娣”“引娣”“帶娣”“盼兒”“傳娣”等一系列思男想丁的怪名字出現。如果添得一男,為了好養活,就極盡賤名,如帶有“臘狗”“哈巴”“苕貨”“麻雀”“水貨”等,意在無病無災,苕生傻長,太太平平。
孩子出生是做父母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值得紀念的快事,在這個時刻,各地風俗不盡相同。在孝感地方,孩子出世,女婿要提紅蛋給岳母娘報喜,四鄰前來賀喜要喝糖水,三天後要用艾篙煮水為嬰兒洗澡,謂之“洗三”。姑娘生產後,孃家要為新生兒抬“粥米盒子”,時間為三天、六天、九天,舊時如果生個女兒,一般是三天,草草了事,如若是男丁,那當然是九天,時間愈長,準備就愈充分,這稱為做“三朝”“六朝”“九朝”。抬“粥米盒子”是有講究的,不是任意送禮物,盒子中一般盛豬蹄、油麵、油炸饊子、雞蛋、紅糖、還有小孩子穿的衣帽鞋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