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譯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譯

  1、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⑴原文: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⑵譯文: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乃至政治形勢等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人心歸向、內部團結。

  (比如有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它的外城方圓僅七里,用兵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來攻打一座城,一定是佔得了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這樣卻未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並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不是不充足呀,(可是敵人一來)就棄城而逃,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人心歸向、上下團結呀。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僅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光靠武器裝備的精良。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父母妻子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姬駭灌較弒記鬼席邯蘆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的人都歸順他這樣的條件,去攻打那連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2、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⑴原文: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⑵譯文:

  舜從田野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薦,管夷吾從獄官手裡被釋放並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的海濱被任用,百里奚從買賣場所被選拔用為大夫。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肌膚消瘦,使他身受貧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順,所做的事顛倒錯亂,這樣來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過去所沒有的才能。

  一個人常常是犯了錯誤,以後才能(注意)改正;內心困惑,思慮堵塞,才能奮起,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在臉色上,吟詠歎息之氣發於聲音,(看到他的臉,聽到他的聲音)然後人們才瞭解他。(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輔佐君主的賢土,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國侵犯的危險,常常滅亡。

  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激勵人奮起,使人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使人委靡,必將導致滅亡。

  3、魚我所欲也

  ⑴原文: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⑵譯文: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麼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只為求利益而不擇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辦法,什麼手段不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一切可以躲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幹呢?透過某種辦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透過某種辦法就可以躲避禍患,但有人不去幹這種事情,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僅賢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人能夠(操守這種品德)使它不致喪失罷了。

  一筐飯,一碗湯,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然而,如果你(輕蔑地)呼喝著給他(吃),過路的飢餓的人也不會接受;如果你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萬鐘的俸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這萬鐘的俸祿對我有什麼益處呢?是為了宮室的華美,妻妾的侍奉,為了我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嗎?原先為了義(羞惡之心)寧願身死而不受“呼爾”“蹴爾”的施捨,今天卻為了宮室的華美而接受了;原先為了義(羞惡之心)寧願身死而不接受“呼爾”“蹴爾”的施捨,今天卻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為了義(羞惡之心)寧願身死而不受“呼爾”“蹴爾”的施捨,今天卻為了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這種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幹了嗎?(如果這樣做了,)這就叫做喪失了本來就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譯

  1、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2、翻譯: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城,方圓七里的外城牆,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牆並不是不高啊,護城河並不是不深呀,兵器甲冑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僅靠武力的強大。君主施行“仁政”,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援、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4、翻譯:

  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裡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透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幹。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歎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為人們所瞭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相以抗衡的鄰國和外患的憂懼,(這樣)國家常常滅亡。

  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將導致滅亡。

孟子兩章原文及翻譯註釋

  1、原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2、翻譯: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不如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內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卻不能取勝。包圍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環境。城牆並不是不高,護城河並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棄城而逃,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地理環境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險阻,威懾天下不能憑藉武力的強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援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身邊的人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自己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鬥就一定能勝利。

  3、註釋:(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標題是編者加的。《孟子》是孟子及其門人所作,儒家經典之一。

  (2)天時: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地利: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人和:作戰時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3)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城:內城。

  (4)郭:外城。在城外加築的一道城牆。

  (5)環而攻之而不勝: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

  (6)必:一定。

  (7)然而:這樣卻。

  (8)是:這。

  (9)城:城牆。池:護城河。

  (10)兵革非不堅利也:武器裝備不是不堅硬銳利 。兵革: 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甲冑,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堅利:堅硬,銳利。

  (11)委而去之:意思是棄城而逃。委,放棄。去:離開。

  (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域,這裡是限制的意思。以:憑藉。

  (13)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固:鞏固

  (1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威:震懾。兵革之利:武器裝備的銳利,這裡意思延伸為武力。

  (15)寡助之至:得到的幫助少到了極點

  (16)親戚:身邊的人。

  (17)畔:通“叛”,背叛。

  (18)順:歸順,服從。

  (19)以:憑藉,靠。

  (20)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君子,指上文所說的“得道者” 故:所以。

  (21)失道:不實施“仁政”。


論語十二原文翻譯

  1、論語十二章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 ...

孟母原文翻譯

  1、《孟母三遷》   【作者】劉向 【朝代】漢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遊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 ...

必修勸學原文翻譯

  1、原文:勸學《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 ...

過秦論第原文翻譯註釋

  1、原文第三段: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chī)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fān)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 ...

孟母原文翻譯註釋

  1、原文: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遊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2、譯 ...

遊洞記原文翻譯

  1、出夷陵州治,西北陸行二十里,瀕大江之左,所謂下牢之關也。路狹不可行,舍輿登舟。舟行裡許,聞水聲湯湯,出於兩崖之間。復舍舟登陸,循仄徑曲折以上。窮山之巔,則又自上縋危滑以下。其下地漸平,有大石覆壓當道,乃傴俯徑石腹以出。出則豁然平曠,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餘尺,廣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為三門,如三楹之 ...

與顧原文翻譯

  1、《與顧章書》   作者:吳均 【南朝梁】   原文:   僕去月謝病,還覓薜蘿。梅溪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幽岫含雲,深溪蓄翠;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成韻。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饒竹實。山谷所資,於斯已辦。仁智之樂,豈徒語哉!   2、原文翻譯   我剛過去的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