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孟子二章中的通假字通假字

孟子二章中的通假字通假字

  1、“親戚畔之”中“畔”通“叛”,背叛,出自《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2、“曾益其所不能”中“曾”通“增”,增加,出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困於心,衡於慮”中“衡”通“橫”,出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4、“入則無法家拂士”中“拂” 通“弼”,出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5、“故患有所不闢也”中“闢”通“避”,躲避,出自《魚我所欲也》;

  6、“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中“辯”通“辨”,辨別,出自《魚我所欲也》;

  7、“所識窮乏者得我歟”中“得”通“德”,出自《魚我所欲也》;

  8、“鄉為身死而不受”中“鄉”通“向”,出自《魚我所欲也》。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譯

  1、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2、翻譯: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城,方圓七里的外城牆,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牆並不是不高啊,護城河並不是不深呀,兵器甲冑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僅靠武力的強大。君主施行“仁政”,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援、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4、翻譯:

  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裡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透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幹。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歎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為人們所瞭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相以抗衡的鄰國和外患的憂懼,(這樣)國家常常滅亡。

  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將導致滅亡。

孟子二章是哪冊書上的

  八年級語文上冊,語文教材選自孟子的已經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寡人之於國也》共四篇。

  《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別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具體可參考八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裡面就有明確的敘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孟子人和和得道之間的關係

  人和就是與民同樂;搞好和人民的關係,以穩定和滿足統治者的需要。同時人和是除天時和地利以外的重要組成部分,最通谷的意思就是有人緣。 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有富國強民之道。結合孟子兩章文意來說: 在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要素當中,孟子認為人和是最重要的,所就是要贏得民心;贏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這個“道”就是 ...

孟子兩文觀點句是什麼

  第一篇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第二篇是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或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意思是因有憂患而使人得以生存,因安逸享樂卻足以而使人敗亡。這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大意為:在憂患為求生存 ...

論語十為人態度的格言警句

  《論語》中為人態度的格言警句有:   1、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2、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 ...

論語十關於交友的名言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出自《學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出自《學而》。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述而》。   4、孔子曰:“益者三 ...

孟子人和的實質是什麼

  孟子講的“人和”的實質是推出自己主張“仁政”;   “人和”說明民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援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援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援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   原句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意思為:有利於 ...

孟子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   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後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人的印象極其 ...

芳菲菲其彌通假是什麼

  芳菲菲其彌章中的通假字是“章”,通“彰”,彰顯、明顯,濃郁。這句話的意思是:散發出一陣陣濃郁清香。出自於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離騷》。   《離騷》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此詩以詩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為中心。前半篇反覆傾訴詩人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表達要求革新政治的願望,和堅持理想、雖逢災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