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見梁惠王翻譯
孟子見梁惠王翻譯
1、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
2、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
3、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義放在後而把利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4、孟子的觀點是:仁義比利益重要。惠王的觀點是:利益更重要。
孟子見梁惠王註釋
1、【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員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 亦③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 '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徵⑤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⑧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⑨。未有仁而遺⑩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2、【註釋】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諡號。公元前370年繼他父親魏武侯即位,即位後九年由舊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這裡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徵:互相爭奪。徵,取。 ⑥弒:下殺上,卑殺尊,臣殺君叫弒。 ⑦萬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諸侯國的大小以兵車的多少來衡量。據劉向《戰國策。序》說,戰國末期的萬乘之國有韓,趙,魏(梁),燕,齊,楚,秦七國,千乘之國有宋,衛,中山以及東周,西周。至於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則是指擁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車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車百乘。 ⑧苟:如果。 ⑨饜(yan):滿足。 遺:遺棄,拋棄。
3、【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 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 '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 '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 '結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義放在後而把利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必修二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譯
1、原文”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2、譯文: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
3、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
4、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義放在後而把利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孟子為何為難梁惠王
孟子上距孔子一百多年,他不僅“溫故而知新”,並且發揮創見,“深造之以道”,領悟得既正確又深刻,還能接著表達孔子思想在各方面的應用,使儒家形成完備的哲學體系。
司馬遷說他讀到《孟子》第一篇的第一段話,亦即梁惠王問孟子“何以利吾國”,他就“廢書而嘆”。我與他正好相反,不但不把書本闔起,反而急著想知道 ...
孟子梁惠王簡介
孟子,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城(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 ...
梁惠王盡力做了什麼事為什麼會困惑
1、困惑:梁惠王——於國盡心,移民移粟——民不加多;鄰國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2、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3、翻譯: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很盡心竭 ...
梁惠王是怎麼發現民不加多的呢
梁惠王是在孟子的啟發之下發現民不加多的,
魏惠王,漢族,姬姓,魏氏,名罃。
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魏罃,魏武侯子,魏文侯之孫。即位正是魏國鼎盛時期,但在以後的戰爭中,大敗於齊國,開始衰落,他死於公元前319年。
魏的先祖畢公是周文王的庶子,姓姬名高,武王伐紂後封於畢,稱“畢公高 ...
梁惠王是什麼時期的人
梁惠王是魏國鼎盛時期的皇帝,又稱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魏塋,魏武侯子,但在以後的戰爭中,大敗於齊國,開始衰弱,他死於公元前319年,魏的先祖畢公是周文王的庶子,姓姬名高,武王伐紂後封於畢,稱畢公高,畢公高的後人畢萬,在晉獻公時封於魏,始姓魏,畢萬的十一世孫魏斯,於公元前403年參加 ...
惠子相梁原文及翻譯
1、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鵮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2、惠子相梁全文翻譯:惠 ...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翻譯
1、意思是:我實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王。出自於司馬遷的《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
2、《廉頗藺相如列傳》為《史記》列傳(70篇)之一,文節選部分重點描寫了藺相如,也敘述了廉頗。運用多種文學手法表現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3、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