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孟母戒子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孟母戒子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孟母是用實際行動來教育孩子。透過剪斷織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則失去了它的作用)來說明學習也是一樣的,不能中斷。告訴我們做事情要從一而終,堅持到底,說話要講信用,作為長輩更要說話算話。

  《孟母戒子》是漢代韓嬰所寫的一篇古文,選自《韓詩外傳》。該古文主要講述了孟母教育孟子的所作所為。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廢。

  故事內容:

  孟子小時候,在他背誦的時候,他的母親正在織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繼續背誦下去。孟子的母親知道他遺忘了書中的內容,於是把他叫來問道:“為什麼中斷背書?”孟子回答說:“有所遺忘,後來又想起來了。”這時孟子的母親拿起刀割斷了布,以此來警誡孟子,從那件事以後,孟子不再遺忘書中的內容了。

孟母戒子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1、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不能半途而廢,學習必須全神貫注,專心致志,不應當因環境嘈雜而分散注意力。故事也同時告訴我們:作為小輩要善於理解長輩的教導,因為長輩總是為我們好。

  2、孟軻的母親用刀割斷她自己織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誦不得遺忘,使孟子從此養成了嚴謹治學的態度,長大後終於成為戰國時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孟母三遷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孟母三遷這則故事告訴我們:良好的生活環境對於孩子的成長和學習是非常重要的,環境有時候可以幫助造就一個人才,環境有時候也可以毀掉一個人才,我們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當中,一定要重視良好的環境的塑造。

  孟母三遷這則故事講的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小時候,父親很早就逝去,只留下母親與孟子兩人相依為命。他們兩人住在一個靠近墓地的地方,孟子和鄰居家的小孩學著大人祭拜先人,玩起了辦理喪事的遊戲,被孟母看到之後,孟母立即覺得不能再讓孟子在這裡住下去,於是搬家搬到了集市的附件。

  搬家到集市後沒多久,孟母又看到孟子和鄰居家的小孩學著市場上的商販吆喝,做生意的樣子,覺得這個環境也不利於孟子成長,於是又搬家到了書塾附近。搬到書塾附近之後,孟子經常去旁聽書塾裡的先生講課,孟子漸漸地也變得知書達理,喜歡讀書,孟母看到孟子的轉變十分欣慰,於是兩人就在這裡一直住了下來。


文言文翻譯

  1、譯文:孟子小時候,在他背誦的時候,他的母親正在織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繼續背誦下去。孟子的母親知道他因為分心而遺忘了書中的內容,於是把他叫來問道:“為什麼中斷背書?”孟子回答說:“有所遺忘,(後來)又想起來了。”(這時)孟子的母親拿起刀割斷了布,以這件事作為警告。從那件事以後,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遺忘書中的 ...

是個怎樣的母親

  是個懂得教育方法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嚴厲的人,用實際行動來教育孩子。透過剪斷織布來說明學習不能中斷,這樣的教育效果值得後人學習。   孟子的母親孟母,戰國時人,以教子有方著稱。孟子三歲喪父,靠母親教養長大成人,併成為後世儒家追慕嚮往的亞聖,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教子佳話。她克勤克儉,含辛茹 ...

方織的方什麼意思

  方是正在的意思。   原文: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愃也,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其母引刀裂其織,以此戒之,自是之後,孟子不復喧矣。   譯文:孟子小時候,在他背誦的時候,他的母親正在織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繼續背誦下去,孟子的母親知道他遺忘了書中的內容 ...

三遷反應什麼道理

  孟母三遷表達的道理:環境對教育的意義。   教育是內因與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所謂內因,是先天的條件,而所謂外因,則是外在的環境,孟母三遷就是要為孟子創造最好的學習條件。   “孟母三遷,擇鄰而居”,一個傳頌了數千年的歷史典故反映了國人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我們信服環境能影響人。“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古訓 ...

樂羊求學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樂羊子求學告訴人們的道理是“學習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否則就難以取得成就”,樂羊子妻以她的遠見和勇氣幫助丈夫堅定了求學的意志,而樂羊子也終於以驚人的毅力克服困難,堅持學習。   告訴人們學習需要持之以恆的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應該磨練自己的意志,不懈地努力。古時候有個叫做樂羊子的人,他娶了一位知書達 ...

欲養而親不待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1、子欲養而親不待告訴我們行孝道要及時,要趁著父母健在的時候,而不要等到父母去世的那一天。原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用於感嘆子女希望盡孝時,父母卻已經亡故。以此來比喻痛失雙親的無奈,反映出百善孝為先的重孝觀念。   2、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一句古語,意思是“子女想要贍養父母,但父母卻已等不到這一 ...

欲養而親不待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子欲養而親不待”告訴我們行孝道要及時,要趁著父母健在的時候,而不要等到父母去世的那一天。原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用於感嘆子女希望盡孝時,父母卻已經亡故。以此來比喻痛失雙親的無奈,反映出百善孝為先的重孝觀念。   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一句古語,意思是“子女想要贍養父母,但父母卻已等不到這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