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孫叔敖疾文言文翻譯

孫叔敖疾文言文翻譯

  1、翻譯:

  孫叔敖病危,臨死前,告誡他的兒子說:楚王多次封賞我,我沒有接受。假如我死後,楚王就會封賞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國和越國交界的地方有個名叫寢之丘的地方,這地方貧瘠,而且名字寓意不好。楚國人敬畏鬼神,而越國人信鬼神以求福。可以長時間享有的,大概只有這個地方。 孫叔敖死後,楚王果然用肥沃的土地封給他的兒子,孫叔敖的兒子推辭了,請求楚王把寢之丘封給自己,所以到現在也沒有失掉這塊封地。孫叔敖的智慧,在於明白不把世人所認為的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別人所厭惡的作為自己所喜歡的,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原因。

  2、原文: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機。可長有者,其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孫叔敖疾的疾字是什麼意思

  疾的意思是病。

  孫叔敖疾這句話出自《孫叔敖疾》,這句話的意思是孫叔敖病了。

  《孫叔敖疾》是一篇出自呂氏春秋的文言文文章,文章別名《孫叔敖》,該文章在戰國時期由呂不韋等創作而成。

  本文講述的道理是不追逐世人所尊崇的利益,才能長久擁有。不長遠的考慮事情,不能成功。做事要有遠見,吃虧是福,別人看不上的東西才能長久保有。

孫叔敖納言翻譯

  孫叔敖擔任了楚國的宰相,全城的官吏和百姓都因此來祝賀。有一個老人,穿著麻布制的喪衣,戴著白色的帽子,最後來慰問。孫叔敖整理好衣帽出來接見了他,對老人說:“楚王不瞭解我沒有才能,讓我擔任宰相這樣的高官,人們都來祝賀,只有您來弔喪,莫不是有什麼話要指教吧?”老人說:“自己身份高了,卻對人驕橫無禮人民就會離開他,地位高了卻擅自用權的人君王就會厭惡他,俸祿優厚了卻不知足的人禍患就隱伏在那裡。”孫叔敖向老人拜了兩拜,說:“我誠懇地接受您的指教,願聽您剩下的意見。”老人說:“地位已經高,態度就更要謙虛;官職越大,處事更要小心謹慎;俸祿已經很豐厚,就千萬不要輕易索取別人的財物。您嚴格地遵守並牢記我所說的這三條,足夠把楚國治理好。”孫叔敖回答說:“很對,我會謹記在心。”


荀巨伯遠看友人文言文翻譯

  1、翻譯:荀巨伯從遠方來探望朋友的病情,恰逢外族敵寇攻城。荀巨伯的朋友對荀巨伯說:“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趕緊離開!”荀巨伯說:“我從遠方來探望你,你卻讓我離開,譭棄道義而苟且偷生,這難道是我荀巨伯的所作所為嗎?”敵寇已經到了,對荀巨伯說:“大軍到了,整個城的人都空了,你是什麼樣的男子,竟敢獨自留在城中?” ...

遇狐丘丈人原文

  1、孫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僕聞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孫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問何謂三利,何謂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歸之。此之謂也。”   2、孫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可 ...

舉於海是什麼典故

  1、孫叔敖舉於海的意思是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出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   2、據今2600多年。楚國貴族蒍賈遭陷害,幸有忠臣相助,其子蒍敖與母親避難於現在的河南省淮濱縣,改名孫叔敖。遇恩公收留,並將畢生學識傾囊相授。淮河洪災頻發,孫叔敖主持治水,傾盡家資。   3、歷時三載,終於修築了中國 ...

殺兩頭蛇作者

  孫叔敖殺兩頭蛇的故事最早見於漢代賈誼的《新書·春秋》。賈誼,漢族,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餘歲時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 ...

舉於海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是孫叔敖受到賞識是因為他在治水上的卓越成就。淮河洪災頻發,孫叔敖毛遂自薦,主持治水,傾盡家資。歷時三載,終於修築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期思陂,借淮河古道洩洪,築陂塘灌溉農桑,造福淮河黎民。後來又修建了安豐塘等大量水利工程,孫叔敖受楚莊王賞識,開始輔佐莊王治理國家。 ...

再拜曰敬受命願聞餘教

  意思是:孫叔敖向老人拜了兩拜,說:“我誠懇地接受您的指教,還想聽聽您其餘的意見。”   選自《說苑·敬慎》,又名《老父巧諫》,講述的是孫叔敖擔任令尹的第一天,一位老夫前來勸誡孫叔敖的事,表現孫叔敖的賢德。令尹,楚國官名,相當於宰相。 ...

舉於海的於怎麼解釋

  舉,是任用、選拔之意。在此句中是被選拔。整句話是:孫叔敖在海濱隱居被選拔出來擔任令尹。   在古文裡,舉的意思也不少:   1、舉起,抬起。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孟子 梁惠王上》“吾力足以舉百鈞”。   2、提出、舉出。如《論語 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3、發動。《史記 陳涉世家》“舉大事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