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活動】舊時安陽民間此儀式頗為隆重,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葉。每年立春時,東郊聶村義務搭建春棚,準備香燭、白酒,選10歲左右兒童一人扮芒童(神),扎制像真牛一樣大小的春牛(多為竹、葦扎架,外糊彩紙;清朝時為兩具,廢府後改為一具),腹內裝花生、核桃、柿餅等乾果和銅錢。迎春儀式上,府官和縣官都著官服參加。出迎時,全體執事鼓樂在前,知府、知縣乘轎率士農工商各界民眾,按其職業攜不同工具隨後,迎春隊伍出東門前往聶村。抵村後,村主事帶領部分村民鼓樂相迎,引至春牛、芒童面前。知府、知縣下轎向春牛、芒童行揖;村主事敬酒,知府、知縣各飲一杯,並向春牛、芒童獻酒一杯。之後,由芒童伴隨列隊抬著春牛按原隊形自南門入城,將春牛和芒童送到府、縣衙正堂院內,迎春儀式告畢。迎春儀式之後,知府、知縣端坐在大堂上,文武官員陪坐兩旁,等待立春時刻到來。據傳安陽民間測算打春時刻是採取一丈多長的竹竿,捅空埋在地下,露出地面一二尺高,然後將雞毛疏鬆地填入竹筒內,待地氣一升,竹筒內的雞毛紛紛飛揚,意即打春時刻已到。此時,知府、知縣令芒童持棒將春牛打碎,謂之"打春"。春牛腹內乾果和銅錢散落滿地,圍觀群眾蜂擁爭搶,謂之"搶春"。傳說老年人食此乾果增壽,中年人食之獲福,幼童食之增智,並預示著來年五穀豐登,吉祥如意。
立春的民間風俗 立春各地迎春習俗活動盤點
1、立春祭
立春祭是一項傳統民du俗文化活動。立春祭活動內容包括祭春神(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亦稱芒神)、太歲、土地等眾神,還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動。
2、春祠薦新
祭祖習俗傳至後世變為正月初一的祭祖活動,有的地方在初一以後幾天不掃除屋宅,即是擔心觸犯了回家過年受享的祖魂。
3、籍田
古代在立春日舉行的籍田禮,籍田的內容包涵有對地母的祈求。在籍田儀式後聚飲,這是後世“團拜”和“賀年”的一種雛型的儀俗。
4、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
5、貼“春”字
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6、打春牛
舊時,立春這天全村按輩分大小,用鞭子鞭打一頭土做的牛。把打爛的碎土扔進農田裡,預示著這一年豐收。
7、咬春
早在漢代就有立春吃生菜迎春的習俗。魏晉時期,人們用五種味道辛辣的蔬菜組成“五辛盤”來“咬春”。到了唐代,五辛盤變成了味道更好的春盤。
8、祭祀祖先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誌》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誌》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9、踏春
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10、搶春
這裡的“牛土”或“牛紙”是指在官署鞭春之後,也就是在土牛或紙牛被打碎之後,圍觀的民眾搶得的土塊或紙片。人們相信,牛土或牛紙可以帶來吉利。因為人們認為春牛是春的象徵,所以爭搶“牛土”或“牛紙”的行為稱為“搶春”。
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如蘇州、北京、臺灣等。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當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就標誌著新春的來臨。 無論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時,寒山寺中就會傳出這口巨鐘的洪響,民間稱為"分夜鍾"。這口鐘,已成為蘇州城鄉方圓數十里人民生活的時間資訊。寒山寺鐘聲還出現在詩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現在,每年除夕,蘇州寒山寺仍遵循萬古不變的古老習俗,擊鐘以分歲。姑蘇城鄉,到了守歲的最後一刻,會從廣播中傳出宏亮的寒山寺鐘聲,報導一年的開始。千家萬戶,聽到鐘聲,爆竹齊鳴,使古老的寒山寺鐘聲成為了一種時代的象徵。
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儀式一開始,整個北京城便淹沒在一片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裡,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除夕通宵燈火齊明,人們辭歲守歲。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各家的餃子也下鍋了,人們盡情的娛樂。
除夕在臺灣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後,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閤家焚香叩拜,然後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菜餚,桌下放置火盆。“圍爐”為除夕帶來高潮,遠在他鄉的遊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年夜飯後,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
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如蘇州、北京、臺灣等。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當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就標誌著新春的來臨。 無論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時,寒山寺中就會傳出這口巨鐘的洪響,民間稱為"分夜鍾"。這口鐘,已成為蘇州城鄉 ...
在歐洲,因為有四旬期(復活節前40天)的守齋的緣故,在每次復活節用餐前,都先予以祝聖;因此第七世紀時,就有祝聖羔羊的記載出現了,之後又多了油脂和火腿的祝聖。
其實四旬節守齋是禁止吃蛋類的。到了十二世紀,才開始有雞蛋的祝聖;因此在復活節時,天主教徒會把蛋塗成紅色,請神父祝聖,自己也用作禮物送給朋友,這是 ...
2012年
中國——為慶祝“六·五世界環境日”,以“低碳減排,綠色生活”為主題的“2012高校環保藝術節”在北京舉行,以環保材料和生活回收物品為原材料的藝術作品,構思巧妙,充分體現了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中國主題。本次活動由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司指導,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和環 保部宣教中心支援,從去年年底開始至 ...
祈雨,又叫求雨,是圍繞著農業生產、祈禳豐收的巫術活動。同其他巫術一樣,祈雨巫術曾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歷史中。從日本的原始部落到北美印第安人,從澳洲的土著到俄羅斯的先民,都有過專門的祈雨法師來控制雨水的降落。即使到了近代,一些已進入現代社會的民族中,這種巫術活動仍然存在。
祈雨,早在中國西漢時 ...
“太平洪朝”是粉嶺圍彭氏在每年正月十五和十六日舉行的大型宗族性祭祀活動。於該活動開始之前,彭氏族人會先進行“點燈”儀式,但每年舉行的日期並不固定。要視乎擇日的結果。雖然如此,舉行日期不得遲於該月的十五日。
開燈
神棚入囗的頂部懸掛了一盞大花燈,在所舉行日期早上開始燃點,直至十六日,“朝首送燈”,分 ...
中元節是漢族祭祀祖先的節日。稱為“中元”,原本是道教所命名。在潮汕,這個節日的種種活動,都同道教無關。民間幾乎沒有稱它為“中元節”的,都把它叫做“七月半”,因為節日就在七月十五。
潮汕七月半的節日活動,圍繞著祭祀祖先進行。清代本地方誌的記載,數乾隆《普寧縣誌》最詳細:“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 ...
紀念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生的佛教儀式節日。又稱佛誕節。是從求福滅罪的一種宗教要求傳衍而來。中國東漢時僅限於寺院舉行,到魏晉南北朝時流傳至民間。浴佛時間在史籍中有不同記載。蒙古族、藏族地區以四月十五日為佛誕日,即佛成道日、佛涅盤日,故在這天舉行浴佛儀式。漢族地區佛教在北朝時多在四月八日舉行,後不斷變更、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