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
起鼓:在鼓邊上先敲幾下,提示開始。準備開始。鼓中間打兩下,隨後鑼打一下。
轉鼓:在鼓邊上敲一下,為轉成慢鑼。鼓板板呼叫三星鼓鼓板、鑼響一次大鈸緊跟響一次。
慢鑼打一段時間後轉快鑼。轉快鑼時鼓手在鼓邊上敲兩下,提示轉快鑼。鼓板板呼叫三星鼓混七星鼓板調快節湊進行。鑼也快節湊敲。
打快鑼時,鑼和鼓都快節湊,大鈸和突心鑼打慢節湊,即1秒鐘左右響一下。
過渡鑼:打過渡鑼時當打鼓心中央時,鑼跟著鼓點節湊響;當打鼓邊時,大鈸、突心鑼和小手鑼跟著響。
剎鼓:鑼與鼓同時發音。演湊結束。
方法:
起鼓:在鼓邊上先敲幾下,提示開始。準備開始。鼓中間打兩下,隨後鑼打一下。
轉鼓:在鼓邊上敲一下,為轉成慢鑼。鼓板板呼叫三星鼓鼓板、鑼響一次大鈸緊跟響一次。
慢鑼打一段時間後轉快鑼。轉快鑼時鼓手在鼓邊上敲兩下,提示轉快鑼。鼓板板呼叫三星鼓混七星鼓板調快節湊進行。鑼也快節湊敲。
打快鑼時,鑼和鼓都快節湊,大鈸和突心鑼打慢節湊,即1秒鐘左右響一下。
過渡鑼:打過渡鑼時當打鼓心中央時,鑼跟著鼓點節湊響;當打鼓邊時,大鈸、突心鑼和小手鑼跟著響。
剎鼓:鑼與鼓同時發音。演湊結束。
鑼鼓草的流行,是陝南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獨創出來的一種將勞作和唱打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因多在播種薅草時演唱,故而得名。
鑼鼓草在各地內容風格不一,有的只有歌師押儀二人,陣容變換機動靈活,程式內容側重禮儀。右的則是歌師押儀三人,陣容龐大,演唱前,脫產的歌師立於陣後,手擎大鑼,待薅草的人依地形排開後,歌師就著節拍敲上一通。唱詞有正本,有即興創作,正本曲調則有《麻雀鬧林》、《野雞撲》和《牛搔癢》。過去打鑼鼓草,要請端公安神,第一支歌叫《立五門》,即:“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壬癸水,北方庚辛金,中央戊已土”。唱罷才人正題。這種鑼鼓草,一般在農忙季節才打,特別是耕地多的農戶,在薅草、採茶、插秧、養蠶等農活打架時就非打不可。
事前,主家要到鄰近農戶家中打招呼,也有不請自到的。來人都是好勞力,雖不付工錢,但招待得特別好,除酒肉煙茶之外,還要給歌手預備白糖水,午飯則為固定的風味小吃”——甜漿子,農忙季節,鑼鼓班子就成了固定組織。班子一般2~3人,一位歌手,一位打鑼,一位挎鼓。除專業歌手外,其他願唱的都可以接唱。歌詞內容除歷史故事而外,大都是根據當時情景現編的,這樣既能指揮賽口,又能督促勞動,鼓舞士氣。特別是在大家薅累了時,歌手們就更來勁了:
哎!薅草莫薅吊頸草,
一顆露水扯活了。
薅草要薅米篩花,
十人見了九人誇。
哎!說要來就趕快來,
莫在後頭緊到捱。
老的捱起黃腫病,
少的捱起“擺子”來。
鑼鼓草的演唱形式不拘一格,有領唱、齊唱、獨唱、對唱,無論何種唱法,多是“舊瓶裝新酒”。這些被當地譽為“歌把式”的歌手,都是見多識廣,才思敏捷之人,出口的詞句大都清新活潑,琅琅上口,情緒熱烈,妙趣橫生,常常牽得滿坡歌聲滿坡笑,勞累疲乏霎時消。
打鑼鼓草,主要圖快,有的人怕跟不上,就拖著薅鋤——路跟著大家跑。總之,鑼鼓草是伴隨勞動產生、流傳的。“文革”期間一度絕跡,近年來隨著責任制的落實,山區又興起“幫工”之風,鑼鼓草自然要重振旗鼓,很有“大展雄風”之勢。
初學鑼鼓怎麼打?很多朋友都不是很清楚,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下我的經驗吧,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現在很多的家長都會讓孩子們選擇鑼鼓這門樂器,鑼鼓的聲音粗獷,需要很強烈的節奏感,需要很大的幅度,才是最好的。
剛剛開始學打鑼鼓的時候需要手腕放鬆,然後用大臂帶動小臂的力量來敲打,握鼓錘的時候力度要適中。
練習是一定要放鬆,感受自己的力度與協調的變化和反饋,敲動鑼鼓時經常會遇到前八分休止符號或者換氣符號。
擊鼓時,要動作幅度大,鼓錘要舉過頭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而十六分音符鼓錘應該和胸部相平,這樣聽起來才會威風,打起來也會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