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宣城衛生習俗

宣城衛生習俗

  民間素有衛生良習,平日重洗理,在某些節令中尚有其不同的衛生防疫措施,迄今因襲相傳。

  ▲端午節(五月初五) 民間醫生取蟾酥、射香和藥制丸,名“蟾酥丸”,用以除疔毒;是日,各家用艾葉蘸雄黃酒灑於室內陰暗旯旮,焚艾絨煙薰室內,用以滅菌解毒。

  ▲六月初六 各家曝曬衣物、書畫等物,俗稱“曬黴”。

  ▲立秋日 乘晨露捉“秋蟲”入瓶,以桐油浸泡,備作解治腫毒藥。

  ▲年尾(十二月十七日前後) 各家折竹枝以長竿扎把,打掃室內外灰塵(即“撣塵”),洗刷器皿,除夕前一日人人“洗年澡”,乾乾淨淨迎新年。

宣城行業習俗

  ▲建房上樑 民間向以上樑視為至關重要。制正樑的木材嚴禁婦女跨過,有的親友專為選購佳材為梁相贈。製作正樑時,主家特購新絲線請木工換下墨斗內的舊線,以防彈線時斷線,是為忌諱“斷梁”之意。上樑之日,多在上午8、9點鐘,左右中柱貼“立柱喜逢黃道日,上樑巧遇紫微星”對聯,屆時在爆竹聲中由兩名木瓦工在屋上各立一端,用繩索將披有紅綠布並張貼“紫微高照”橫批的正樑徐徐吊起,待梁安置就緒,向地面拋撒歡團、饅頭、花生等食物,盛器內萬字糕和紅紙包(喜錢)為上樑的木瓦工所得。親友多在上樑日送禮祝賀。建房始終,主家待工匠向不怠慢,慣列有開工酒、上樑酒、竣工酒。

  ▲木匠工具 木匠用的斧頭柄,不興鍥滿,必須留點空,以此告誡手藝不能自滿。相沿成習至今。木匠被人請去為危重病人制作棺材時,須有意少帶一件必要工具,至東家後,故作恍悟說:“哎呀!做不成,忘記帶鋸子了,不要著急,我回去討來。”說完返家去取。意為病人的病情不要緊,死不了。

  ▲泡稻種 農村浸泡稻種,必須折一枝發芽的柳樹條插於稻種苞。意為新柳催稻芽。

  ▲開秧門 農家每年第一天栽秧,稱之為“開秧門”,必須由栽秧能手就田形裁彎取直栽第一趟秧,謂此“跑趟”。

  ▲糊倉 僱工們為東家栽完最後一塊田的秧,都要手握一團稀泥藏於背後,進入東家尋見主婦,將稀泥塗抹其身,稱之為“糊倉”。女主婦只能嘻笑躲讓,不可惱怒反抗。意為“栽完秧,糊稻倉”。

  ▲學藝 凡從師學藝的,俗稱“學徒”。一般成規,家長需託人說合,談妥後,備拜師酒宴請師傅,邀介紹人、擔保人作陪,書寫投師紙為憑。文約載明聽從師傅嚴加管教,工傷病痛,失足落水,或有逃跑(俗稱販桃子)等意外情事發生,概與師傅無涉。三年滿師後,要報效師傅一年,謂之“謝師”。學藝期間,還要幫助師母做家務、帶小孩。師傅除供給伙食,每年還給學徒做單衣1至2套,滿師時並送給徒弟一套必備的工具。

  店鋪習業,俗稱“學生意”、“學乖”。正規的商店待徒弟,有嚴格的店規約束。學徒期間,店方供給伙食和洗理費。三年滿期,留店者稱“半作”,其地位介於學徒與店員之間。凡在正規商店經過嚴格鍛鍊的學徒,商界認為是“系過三年木圍腰,吃過三年羅卜幹”的“科班出身”,只要品行端正,在商場中幫工則具有優越條件。

  ▲僱工 商店僱用或辭退僱員(滿師者稱朝俸)一般都在每年正月初定篤。也有在端午、中秋兩個節日的前後辭退的。定工是日,店方宴請新舊店員,凡被請首席就坐的則示為被辭退的物件,人們習稱這種酒宴為“滾蛋酒”。

  此外,服務行業中,還有一種特殊的成規,凡在澡堂幫工當上手的服務員(舊稱跑堂),事先需託人找澡堂老闆洽定,除了要請人擔保外,並預交押拒金,數額一般為10石大米(750公斤),如有離店,全數退還。澡堂工人向無工資,每晚收堂後(即打烊)與老闆按“茶頭”撤賬,所得雖少,小賬收入較豐。飲食行業的服務員(舊時也稱跑堂的),無固定工資,同樣靠顧客施捨“小賬”錢養家活口。(農村僱工習俗,詳見本志農業章生產關係節。)

陝西的衛生習俗

  圍繞著春節,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有些習俗,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隨著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漸被淘汰了,有的習俗,賦予了新的內容,如燃放鞭炮、張貼春聯和年畫、耍龍燈、舞獅等等,迄今仍廣為盛行。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每臨春節,家家戶戶都要清洗傢俱,拆洗被褥,開展一次衛生大掃除,乾乾淨淨迎新春。

  掃塵的習俗,由來已久。“帚”字已見於甲骨文。陝西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上,就有“子持帚作灑掃形”的銘文。可見,人們在幾千年以前就用掃帚掃除了。《禮記》中,有“凡內外,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的記事。這說明,人們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汙穢、塵沫與傳播疾病有關。周書《秘奧造宅經》中就有“溝渠通浚,屋宇潔淨,無穢氣,不生瘟疫”的記載。有人認為,早在堯舜時代,我國人民就有了“掃年”(古代把春節大掃除稱為“掃年”)的習俗。它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

  《呂覽法》稱:“歲除日,擊鼓驅癘疫鬼,謂之逐除,亦曰木難。”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了。到唐代,“掃年”之風盛行。據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以祈新歲之安。”

  民諺雲:“二四掃房屋,二七、二八貼花花。”就是說,從臘月二十四開始,到年終,均為“掃年”時間。“掃年”之風俗,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愛清潔、講衛生的傳統。


春節打掃衛生習俗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 ...

古代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 ...

我國端午節習俗

  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端午節習俗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 ...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的佩飾   健人,舊時江浙一帶端五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髮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雲:“(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製為繁纓、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 ...

中秋節習俗---中秋祭月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 ...

中秋節習俗---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 ...

中秋節習俗---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