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寧波立夏習俗

寧波立夏習俗

  人們自古以來很重視這個節氣,至今仍保留了鬥蛋、煮鹹肉倭豆、煮糯米飯、稱人等習俗。而在老寧波的諸多立夏習俗中,吃“腳骨筍”和煮烏米飯顯得尤為特別。 吃腳骨筍:寧波特有習俗 老寧波立夏吃“腳骨筍”是諸多習俗中不得不提的一個。 “因為這個習俗和其他地區有明顯區別。換句話說,是寧波特有的。”節氣習俗的形成往往是以農時為基礎設定的,關係生產活動的時序、方式,節氣飲食習慣的養成又跟當季可收穫的作物有密切關係,而節氣習俗往往又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立夏至,農忙開始,大家自然希望“腳骨健”(身體康健),因此吃“腳骨筍”也成了民間祈求健康的一種借代。 雖然現在很少有人要幹農活,但吃“腳骨筍”的習俗還是被牢牢記住。無論是用傳統的烏筍、野山筍,還是用常見的雷筍,吃“腳骨筍”的重點還在於形狀,將筍拍裂成扁形,切成4釐米左右一段,形同腳骨,吃了才能“腳骨健健過”。 煮烏米飯:因罕有而特別 和吃“腳骨筍”相比,煮烏米飯顯得有些小眾,而它的小眾主要是因為用來做烏米飯的烏桕葉在城市裡罕有。摘烏桕葉和採茶相似,要挑顏色有些發紅的嫩芽,“立夏剛好是它發芽的時候,等過了立夏,芽就老了。” 將摘下的烏桕葉洗淨、揉碎,浸泡在水中12~24小時,然後過濾瀝乾,和糯米放到一起蒸煮,就成了烏米飯。“別看烏桕葉平時沒有味道,可一旦蒸成飯,香氣撲鼻。葉子越多,顏色越深,香氣就越濃重。”蔣偉定還記得,過去人們還會把蒸好的烏米飯搗爛鋪平,切成各種形狀。因為在立夏這天,是夏季滋補最關鍵、最重要的開端。 五彩絲線,兜住一個熟鴨蛋,人手一個,看見朋友手上的蛋,撞一下,碰碎蛋殼。立夏這天,孩子們都喜歡玩這樣的鬥蛋遊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鬥蛋時蛋頭鬥蛋頭,蛋尾擊蛋尾。誰的蛋被擊破誰就輸,誰的蛋一直堅持到最後都沒破,誰的蛋就為王。 因為簡單易行,寧波人立夏吃蛋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除了吃蛋,寧波人還要吃青梅、竹筍、海螄。“據說吃青梅有明目的功效,竹筍、海螄(生長在本地海域的一種貝類動物)可以讓腳骨強壯。” “立夏,桌子板凳往外拉。”按照老底子的習慣,立夏當天,寧波人有在立夏當晚到院落裡乘涼的習慣,而父母還要讓孩子騎坐門檻,據說,這樣能消除百病。 光坐門檻圖吉利還不夠,大人們往往還愛給孩子們一點額外的“功課”———吃“腳骨”筍或吃上一碗清涼的菜羹。羹湯性涼,傳說立夏吃了,一個夏季可保持皮膚光滑,不生瘡癤,而立夏吃“腳骨”筍有“腳骨健健過”之意,也是民間祈求健康的一種借代。 更有意思的是,在立夏這天給小孩稱體重,也是立夏的習俗之一。據說,小孩在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就能長得健健壯壯。而這個習俗可以一直追溯到三國後主阿斗。 傳說劉備死後,諸葛亮把劉備之子阿斗交給趙子龍,拜託阿斗的後媽孫夫人好好扶養,那一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著趙子龍的面用秤給阿斗稱了體重,並待來年立夏時再稱,看增加體重多少。後來就被民間沿襲為立夏的習俗了。 用一根棉線,串滿蠶豆,掛在脖子上,這個立夏習俗是每個寧波人兒時的記憶,長長的蠶豆項鍊可以玩上一天。可你知道嗎?立夏吃蠶豆串的背後還有一段抗倭的歷史。一個關於戚繼光抗倭的歷史典故:相傳,當年戚繼光率兵在餘姚沿海抗擊倭寇,戚家軍奮勇殺敵,所向披靡。將士們每殺一個倭寇,就會摘一顆蠶豆,用線串好掛在胸前。蠶豆的顆數就代表殺敵的人數,以豆數多寡記功論賞。因此,在寧波周邊地區,蠶豆也稱為“倭豆”。

  立夏這日,孩子們三五成群,在校園裡到處找人,不是為了解饞,而是為了“硬碰硬”鬥蛋,寧波話叫“拄立夏蛋”,“拄”是“對碰”的意思。拄蛋雖屬兒戲,卻大有學問。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按規則,鬥蛋時蛋頭拄蛋頭,蛋

  尾擊蛋尾。小頭與大頭不同,橫出手與豎出手不同,手捏蛋的體積多與少不同,蛋尖用手窩護起來,碰撞接觸面小,當然勝算機會大……以蛋殼堅硬不碎為贏,蛋殼破碎者認輸。誰碰碎了對方的蛋,圍觀者便發出一陣驚呼,贏者面有得色,拄蛋破者,仍不服輸,“大頭破了拄小頭,小頭破了拄橫頭”。誰的蛋殼硬,誰擺擂臺,一個一個鬥過去,最後分出高低。碰碎一個,蛋升為將;碰碎兩個,升格為帥。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蛋稱小王或二王。輸家立馬把蛋吃掉,也挺美的。

  寧波民諺稱“立夏胸掛蛋,小人疰夏難”。“立夏須”也稱“立夏繩”、“立夏線”、“疰夏繩”。寧波民間稱在夏季不適,食慾不振,出現神倦身瘦等症狀,叫做“疰夏”。所以民間用七彩絲線編成的花繩(即“疰夏繩”)繫於孩子手腕或髮辮,謂可消暑祛病,預防疰夏。寧波民間傳說:瘟神嗜睡,直至立夏之日方醒,醒來就散佈瘟疫,孩童受害尤甚。女媧聞之,與瘟神辯理。瘟神無奈應允,以胸前掛蛋為標誌,立夏之日凡孩童胸前掛蛋者一律不加傷害。

  女孩子們似乎更偏愛裝茶葉蛋的五彩蛋套,那是外婆奶奶媽媽編的,用各種顏色的絨線織成能裝下一個蛋的小網袋,叫“蛋絡”或“蛋套”,立夏早上,小孩將裝有茶葉蛋的五彩蛋套懸於脖子上,當裝飾品,心裡美滋滋的。立夏這天寧波的母親們還要以七彩絲線編成的花繩繫於孩子的手腕或女孩的髮辮上;成年人則用“立夏須”盛一粒樟腦丸,掛在長衫胳肢下第一粒釦子上,以此預防夏天疾病。

立夏習俗:南方地區吃筍、槐豆、“五色飯”

  四川、巖坦山區家家要吃筍、槐豆。說吃了竹筍腳骨硬,好爬山。還吃青梅,燒青茶,以防“蛀夏”。也有吃豆腐的習俗,說吃了豆腐不怕雨淋,不怕赤蜂蜇。 南方有些地方有立夏吃軟菜(君踏菜)的習俗,說吃後夏天不會生痱子,皮膚會像軟菜一樣光滑。 在廣西等某些地方,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稱作立夏飯。 五色飯

立夏習俗須知九宜一忌

  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此時,“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關於立夏,各地有很多的習俗禁忌,王浩驊特為大家總結了一下立夏時節的習俗宜忌,供大家參考。 一、 立夏日宜掛雞蛋 俗話說“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立夏這日,人們用紅茶或核桃殼煮蛋,稱“立夏蛋”。並將蛋放入用綵線編織的蛋套中,相互饋送,或掛在孩子胸前,或掛在帳子上。 二、立夏日宜吃以下食物 相傳,立夏這天的飲食,必吃煮雞蛋、全筍、帶殼豌豆等特色菜餚,寓意無病無災。民間相傳立夏吃蛋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吃竹筍雙腿健壯有力,能涉遠路;吃豌豆可消除眼疾。 此外,以下食物也是立夏適宜進食的。 1、五色飯 舊時,鄉間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稱作立夏飯。 2、吃蝦面 閩南地區立夏這日,把蝦摻入麵條中煮食,蝦熟後變紅,為吉祥之色,而蝦與夏諧音,以此表達對夏季的祝願。 3、吃“七家粥” 浙東立夏吃“七家粥”, “七家粥”是彙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相傳吃了這種粥,鄰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種。 三、立夏宜秤人 立夏吃罷中飯,有秤人的習俗。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 人們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秤人,一面講著吉利話。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若體重增,稱“發福”,體重減,謂“消肉”。 四、立夏宜避蛇 據《雲南通志》載,四月立夏之日,“插皂莢枝、紅花於戶,以厭祟;圍灰牆腳以避蛇”。舊時有門懸皂莢風俗,皂莢狀若刀形,稱為“懸刀”,相傳可以嚇跑鬼怪。立夏厭祟,門上插皂莢樹枝,和紅花,含有黑(水)、紅(火)既濟之義,將之當做厭祟之物,也用於除穢驅邪。 雲南大理一帶風俗則用白楊避蛇:“立夏,插白楊於門,以灰灑房屋周圍,名日‘灰城’,以避虺毒。” 五、立夏宜迎夏 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據載,立夏這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且馬匹、車旗一律硃紅,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願望。還有習俗說立夏日不迎夏,會有病災纏身。 六、立夏宜飲茶 很多地方有飲立夏茶的習俗。 江西一帶有立夏飲茶的習俗,說是不飲立夏茶,會一夏苦難熬;杭州家家每逢立夏各烹新茶,並配以各色細果,饋送親友毗鄰,叫做“七家茶”。還在茶杯內放兩顆“青果”即橄欖或金桔,表示吉祥如意的意思。 七、立夏宜進補 立夏過後,農忙也就要開始了,所以宜在立夏這天好好進補,以求整個夏天精神好,有力氣勞作。杭人有立夏食“野夏飯”之俗。是日,兒童少年成群結隊,向鄰里各家乞取米、肉。地上的蠶豆、竹筍任其採掘,然後到野地裡去用石頭支起鍋灶,自燒自吃,稱為吃“野夏飯”或“立夏飯”。這種風俗就是自比乞丐,以為可以厭勝而避災禍。 八、立夏宜嚐鮮 很多地方有”立夏嚐鮮”之俗。人們品嚐時令食物,以求健康吉祥。諸如吃櫻桃、芽筍、青蠶豆、蒜苗、莧菜、青梅等新上市的水果和蔬菜。 九、立夏宜穿耳朵眼 舊時,母親多選擇此日為女孩子穿耳朵眼,說法是此日穿通的耳朵眼不容易長回去。 十、立夏忌坐門檻 立夏日有忌坐門檻的說法,特別是孩子。俗傳立夏坐門坎,夏天裡會疲倦多病,且一年精神不振。 如果孩童不小心坐到門檻了,就必須要坐滿七根門檻,才可解除這種禁忌。


蘇州立夏習俗

  5月5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按照老蘇州的習俗,在這一天,人們要嘗時新、掛鴨蛋、立夏稱人,還要在自家院子裡辦一場踐春宴,迎接夏天的到來。點滴民俗中,透露出老蘇州人濃濃的鄰里鄉情。 一、嘗三鮮 這三鮮是哪三鮮呢?據介紹,三鮮有地三鮮,指的是蠶豆、蒜苗、莧菜;樹三鮮,指的是香椿、梅子、櫻桃;水三鮮,指的是 ...

立夏習俗:忌坐門檻

  立夏日還有忌坐門檻之說。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縣誌》中記載:“立夏日,取筍莧為羹,相戒毋坐門坎,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說是這天坐門檻,夏天裡會疲倦多病。30年代《寧國縣誌》中記載:“立夏。以秤秤人體輕重,免除疾病,所謂不怯夏也。俗傳立夏坐門坎,則一年精神不振。”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階,如坐了則要坐七根, ...

立夏習俗:福州煮鼎邊做夏

  立夏季節,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蔥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乾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為葷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它成為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成為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標誌。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鼎 ...

浙江蕭山立夏習俗

  吃烏米飯。按照蕭山老底子的傳統,立夏當天要吃烏米飯。俗話說:“吃了烏米飯,蚊子不叮咬”。立夏吃烏米飯,夏天不容易中暑,不會被蚊蟲咬。現在,各大超市裡都現成的烏米飯賣。不過,自己動手做的烏米飯,吃起來才更香哦。 烏米飯做起來其實也很簡單:先把烏樹葉子搗爛,在冷水中浸泡,然後去渣,再將洗淨的糯米浸入烏樹葉子 ...

立夏習俗“稱人”的由來

  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立夏之日的“稱人”習俗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代:傳說劉備死後,諸葛亮把他兒子阿斗交趙子龍送往江東,並拜託其後媽、已回孃家的吳國孫夫人撫養。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著趙子龍面給阿斗秤了體重,來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體重多少,再寫信向諸葛亮彙報,由此形成傳入民 ...

立夏習俗:北方大部分地區食用麵食

  我國北方多種植小麥,立夏正是小麥上場時節,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夏時有製作與食用麵食的習俗,意在慶祝小麥豐收。立夏的麵食主要有夏餅、麵餅和春捲三種。夏餅又稱麻餅,形狀各異,有狀元騎馬、觀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麵餅,有甜、鹹兩種,鹹麵餅的用料有肉絲、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麵餅則多加砂糖;春捲,用精製的薄面餅,包 ...

立夏習俗:江浙地區吃“七家粥”“嘗三鮮”

  浙江農村地區立夏必吃“七家粥”,也叫喝“七家茶”。七家粥是彙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七家茶則是各家帶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葉,混合後烹煮或泡成一大壺茶,再由大家歡聚一堂共飲。 蘇州地方有“立夏見三新”的諺語。“三新”指新熟的櫻桃、青梅和麥子。同時,蘇州立夏還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