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失落的傳統:勝芳古鎮中元節
尋找失落的傳統:勝芳古鎮中元節
勝芳挎鼓的孩子正在整理自己的演出服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也有地方俗稱其為“亡人節”“七月半”。民間多在此節日以上墳掃墓、焚燒紙錢、放河燈等方式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儘管在古代,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共屬中國祭祖的四大傳統節日,但在北方大部分地區,中元節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難得的是,有著2500年曆史的河北古鎮勝芳至今仍完整保留著過中元節的傳統習俗。這個小小的古鎮擁有“南音樂會”“勝芳燈會”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月13日至14日,跟隨著一隊民俗學者的腳步,記者在這裡尋找到了在許多地方已失落的中元節俗。與從前主要為超度亡靈為目的不同,這裡的中元節如今多了些慶賀豐收、百姓同樂的意味。
農曆七月十四日晚,天剛擦黑,人們便在鎮內的中亭河撐起小船放起了荷花燈,兩艘掛著燈綵的大船隨放燈的船隊一路前行,與水中星星點點的燭光、岸上高射的煙花相映成趣。河岸和船上分別有一隊樂手演奏傳統民樂,他們在當地被稱作“音樂會”。
農曆七月十五一早,當地觀音堂的經師們就開始演奏音樂,誦唱兩個多小時的“北派焰口”,這個本以為失傳的樂譜居然被學者在勝芳意外尋獲。觀音堂邊按老例搭建著齋棚,不同的是,鎮上的秧歌隊也加入到了慶祝中元的行列。下午,東公平、同仁會、吉慶少林三個武術會在鎮裡的古戲臺上演了“全武行”,長拳、翻子拳、紅纓槍、三截棍紛紛上陣,或單打套路,或雙鐮對槍,引得臺下陣陣叫好。當地尚武,上臺表演的全是一二十歲的年輕人,六七歲的小孩子也能耍上幾下。晚上,勝芳最古老的花會挎鼓會又進行了表演,會里新招收的20多名小學生已經成為這項有著600多年曆史的藝術的傳承人。
勝芳古鎮——保留了霸州的歷史容貌
勝芳鎮位於京津保三角中心。地理位置好,交通也十分便捷。勝芳鎮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鎮,看起來可是十分霸氣。而且還保留了霸州的歷史容貌,看到這裡你一定很想了解這個古鎮了吧!讓我們一起進入廊坊文化去了解它!
勝芳地處霸州市以東35公里,東距天津20公里的東澱中游北岸,人口7.8萬。東澱是河北僅次於白洋淀的一處溼地窪澱,面積約350平方公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前,是河北又一著名水鄉,特產松花、東澱蟹、蘆蓆,文化上,以民間花燈、花會及漁歌小調聞名。
勝芳系由一古老小漁村發展而來。明初大移民後,勝芳人口激增,旋即商賈雲集,店鋪林立,迅速發展成為華北商貿和文化重鎮,清前期既已十分繁榮,富甲一方,諺稱“南有蘇杭,北有勝芳”。《文安縣誌》載:“……文邑市,唯勝芳最盛,水則帆檣林立,陸則車馬喧闐,百貨雜陳,商賈雲集,列為直隸六鎮之一。”
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前,勝芳是大清河,乃至海河流域上游各地往來天津的必經之地,水陸交通暢達,文明吸納通暢,文化積澱深厚。勝芳人煙密集,老城區街巷以穿心河為中心,四向伸延,曲折幽深且密如蛛網,穿行其中,如走迷宮。依水而建的古老民居,至今仍給人以時空倒流之感。
經商、漁獵、葦編,是勝芳幾百年來的最主要生活內容。勝芳民俗獨特,舉凡一日兩餐、民居式樣、人情交際等,風情特異,不一而足。以上,構成了勝芳市井民俗文化生長髮育和世代傳承的獨特人文地理環境。
清乾隆初或中期,勝芳鎮以街區為單位,先後建立了至少十二道音樂會,其中以鎮南音樂會最為著名。這些音樂會的活動,“文革”期間一度停滯,“文革”後,鎮南音樂會等六至七道音樂會迅速恢復,其餘則銷聲匿跡。
自建會以來,鎮南音樂會一直規模最大、陣容最完整、演奏曲牌最多、演奏質量最高、傳承最穩定。
農曆傳統節日-中元節
☆中元節
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節。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稱瓜節。佛教傳說,目連(目連為佛教人物,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化為烈火,目連求救於佛,佛為他念《盂蘭盆經》,囑咐他七月十五作盂蘭盆以祭其母。近代獻瓜果、陳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嘗新的含義,也是盆祭的遺風。舊時,中元節為目連救母做盂蘭盆會,後來逐漸演變為放河燈,祭祀無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德州的中元河燈場面十分壯觀。人們用瓜皮、麵碗、紙張製成燈具,並以街巷為單位,製作特大紙船,紙紮目連站在船上,手持九環禪杖。中元之夜,人們把燈具和紙船放入河內,順流而下,河上頓時燈火通明,搖曳擺動,如同天上點點繁星。膠東沿海地區,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燈,並奏絲竹樂。德州運河兩岸的百姓,紛紛擁到河堤觀燈。滕州也有放河燈的習俗,形式與德州大體相同,不同的是,放河燈前,擺香案,唸佛經,佛師一邊唸經,一邊朝臺下撒小饃饃,小孩子蜂擁而上,一搶而光,據說吃了能消災。長島漁民為了祭祀溺海而亡的親人,用木板秫秸製成小船,船上供溺海者的牌位和祭品,如糖果、糕點,有的甚至裝上棉衣、鞋帽及死者生前喜愛的生活用品,然後點燃蠟燭,由已經結婚的同輩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
中元節祭祖的習俗在山東較為普遍,一般都在午後帶著祭品上墳祭祖。單縣的祭品尤為豐盛,有竹子做的盂蘭盆、紙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川則把祖先請到家裡祭祀,家家都在大門頂上插上五穀穗子,據說以五穀為馬,祭祀完畢後,好讓祖先跨著馬回去。
中元節的飲食一般是包子、水餃、饅頭,飯後吃蘋果、梨等時令水果。唯獨陵縣例外地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吃粗茶淡飯。
中元節的習俗:祀先祭祖
導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在這一天有一項特別重要的習俗就是祀先祭祖,每逢中元節,無論離家多遠的遊子都會盡量趕回家進行這項活動。大家和小編一起來看下中元節的習俗之祀先祭祖是怎麼進行的吧。
中元節的習俗:祀先祭祖
中元節祭祖祀先活動一般在當天中午進行,家家備辦豐盛的菜餚酒飯,在各自的廳堂中的大八仙桌 ...
中元節要吃什麼?中元節的傳統食物有哪些?
七月半也就是中元節,俗稱“鬼節”,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有些地方的人們要祭拜先祖,有些地方還要舉辦家宴,供奉行禮,有些地方是在農曆7月14這天就開始舉辦家宴。這天除了要放河燈、上墳外,也有飲食的習俗,那麼中元節吃什麼呢?
中元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吃瀨粉
在廣東地區,中元節有吃瀨粉的習俗,瀨粉,是 ...
中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中元節的日期和風俗和傳統
中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中元節是傳統節日。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 ...
中元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今天中元節各地必吃的9種食物
中元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今天中元節各地必吃的9種食物
瀨粉
中元節這天,廣東人有吃瀨粉的習俗,中元節吃瀨粉寓意長長久久,多福多壽。瀨粉的製作工序也比較複雜,需要用雞肉、骨頭並加上許多藥材和香料熬製高湯。吃的時候,將瀨粉燙一燙,然後舀入高湯,上面在鋪上皮脆肉嫩的肉!
粗茶淡飯
在山東的獨陵縣, ...
中元節有哪些傳統風俗 七月十五中元節風俗大全
中元節有哪些傳統風俗 七月十五中元節風俗大全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
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絡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 ...
中元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中元節的特色食物有哪些
中元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中元節的特色食物有哪些
1、吃瀨粉
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瀨粉,是東莞人壽宴的傳統食品,寓意長長久久,多福多壽。
東莞最出名是燒鵝瀨。燒鵝瀨,最講究的是一鍋美味的高湯,那得用整隻雞、大塊肉、 ...
中元節是傳統節日嗎 中元節俗稱什麼節
中元節是傳統節日嗎
中元節是傳統節日。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 ...